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七)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方面的硬伤。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成了当代书法应用和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轩辕书院副院长刘占锋先生的《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详尽地解决了一般书法应用和创作所遇到的文字问题。

刘先生这篇大作与其它同类文章相比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相关联为原则,将古今音义相互关联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分别组成280组进行分析,相对于分散介绍更利于读者进行比较、鉴别、使用。二是对这些关联字进行辨析时,没有局限于现今音义,而是基本涵盖了这些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的绝大部分古今音义。三是这些字的古今音义除了进行简明罗列外,对其主要义项多放在经典名句中进行辨析,使其更直观、更有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的书法作者和广大读者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面》将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161.凄、淒、悽

“凄”qī,原为“淒”的俗字,二字同音同义。现“凄”为规范字,“淒”为其异体字。⑴云起貌。⑵寒凉:凄风苦雨;风雨凄凄。⑶悲凉;悲伤;愁苦;凄惨;凄切。⑷冷落;寂寞:凄凉;凄清;⑸象声词。⑹古水名。

“悽”为多音字。

㈠读qī,在“凄(淒)”表示“寒凉”、“悲凉”时为其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三字相通。

㈡读qì,恨。

唐·杜甫《雕赋》:“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三国·魏·刘桢《赠从弟三首》:“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二句中的“凄”字指“寒凉”;《关尹子·三极》:“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迟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奕奕然。”南朝·梁·江淹《别赋》:“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中的“凄”字指“悲凉”;唐·杜甫《至后》:“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明·洪应明《菜根谭·前集一》:“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二句中的“凄”字指“冷落”、“寂寞”。上述句子中的“凄(淒)”字可以“悽”相通。

《汉书·食货志上》引《诗·小雅·大田》:“有渰淒淒,兴云祁祁。”句中的“淒淒”指“云起貌”,唐·权德舆《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彪炳睹奇采,凄锵闻雅音。”句中的“淒”为象声词,形容乐音,二句中的“淒(凄)”不可以“悽”相通。

162.戚、慼、慽

“戚”为多音字。

㈠读qī,⑴古代兵器名。斧属,也作“鏚”。⑵忧愁;悲伤:悲戚;休戚相关。⑶愤怒。⑷亲近;亲密。⑸有姻亲或血亲关系的:亲戚;外戚;皇亲国戚。⑹古邑名。春秋卫邑。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北。⑺古县名,故址在今山东微山县。⑻姓。

㈡读cù,⑴通“促”。急促,紧迫。⑵腠理: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慼”、“慽”都是“戚”的异体字,都是在“戚”读qī、表示“忧愁、悲伤”和“亲戚”时与“戚”字相通。另指:恐惧。

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无赫赫之势,亦无戚戚之忧。”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三句中的“戚”都读qī,指忧愁、悲伤,与“慼”、“慽”可以相通。《管子·法法》:“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孟子·公孙丑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宋·苏辙《观会通以行典礼论》:“世之人不知至理之所在也,迷而妄行,于是有风波作于平地,亲戚化为仇怨。”三句中的“戚”都读qī,指亲戚,与“慼”、“慽”可以相通。《战国策·赵策二》:“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晋·葛洪《抱朴子·博喻》:“志得则颜怡,意失则容戚。”清·林则徐《送山解筠赐环东归》:“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三句中的“戚”都读qī,指忧愁、悲伤,与“慼”、“慽”可以相通。

《列子·力命》:“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汉·韩婴《韩诗外传》:“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二句中的“戚”都读qī,指亲近,与“慼”、“慽”不可以相通。晋·陶潜《读》诗之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唐·李昂《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二句中的“戚”虽然都读qī,但前者指古代兵器,后者代指战争,都不可以“慼”、“慽”相通。《礼记·檀弓下》:“舞斯愠,愠斯戚。”句中的“戚”读qī,指愤怒,与“慼”、“慽”亦不可以相通。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周以戚,吾从殷。”句中的“戚”读cù,通“促”,指急促、紧迫,与“慼”、“慽”不可以相通。

163.期、朞、稘

期qī,⑴约会;约定时间:不期而遇。⑵一定的时日:假期;潜伏期;学期。⑶极;限度。⑷量词。⑸期望,要求。⑹预期;预料。⑺气运;气数。⑻必定;务须。⑼待;对待。⑽当;适合。⑾常。⑿契约。⒀地质学名词。⒁通“夔”。期牛:即夔牛,大牛。⒂姓。

旧亦读“jī”,⑴古代的一种丧服。⑵表示疑问。犹“其”。⑶周期。一周年;一整月;一昼夜。这三个义项今统读“qī”。

“朞”是“期”旧读“jī”时的异体字,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

“稘”为多音字。读“jī”时亦为“期”旧读“jī”时的异体字,但也指禾秆。又读qí,同“萁”,豆茎。

《战国策·中山策》:“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汉·王充《论衡·案书》:“马效千里,不必骥騄;人期贤知,不必孔墨。”唐·骆宾王《初夏邪岭送益府窦参军宴诗序》:“虽载言载笑,赏风月于离前;而一咏一吟,寄心期于别后。”宋·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河南内乡县衙主簿衙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上述句中的“期”指期望;《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句中的“期”指限期;《吕氏春秋·怀宠》:“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二句中的“期”指极,限度;唐·杜甫《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宋·辛弃疾《蝶恋花》:“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清·顾炎武《精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四句中的“期”指一定的时日;宋·陆游《衰疾》:“不妨举世无同志,会有方来可与期。”句中的“期”指约会。《荀子·天论》:“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句中的“期”指预期、预料,这些“期”都不可以“朞”、“稘”相通。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论》:“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句中的“期”指周期,可与“朞”、“稘”相通。

164.旗、旂

旗qí,⑴旗帜:国旗;彩旗;旗手。古代亦专指一种上面有熊虎图像的军旗。也代指军队。⑵表识;标志。⑶号令。⑷古星名。⑸茶树刚刚舒展的小叶称旗,尚未舒展的嫩芽称枪。特指一种叫旗枪茶的绿茶。⑹清朝军队或户口编制之一;八旗屯兵驻地;属于满族八旗的,亦也指属于满族的。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单位。⑻通“萁”。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⑼姓。⑽旗亭。①指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之中,上立旗,用于观察指挥集市的场所。②指酒楼。

“旂”是“旗”泛指旗帜时的异体字,只在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

《孙子兵法·军争篇》:“无要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汉·刘安《淮南子·兵略》:“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二句中的“旗”指军队的旗帜,代指军队;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潘阆《酒泉子》:“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述句中的“旗”皆指“旗帜”,皆可与“旂”相通。

《荀子·富国》:“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句中的“旗”通“萁”,与“翼”同为二十八宿名,谓长寿可比于二十八宿;《吕氏春秋·有始览·谕大》:“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句中的“旗”指号令;宋·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长鱼俎上通三印,新茗斋中试一旗。”清·王夫之《南岳摘茶词十首》之四:“一枪才展二旗斜,万簇绿沉间五花。”二句中的“旗”指旗枪茶,上述“旗”字皆不可以“旂”相通。

唐·韩愈《谴疟鬼》诗:“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旂。”句中的“旂”,泛指旗帜,可以“旗”相通;唐·杨炯《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以不贪为宝,均珠玉以呵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于粪土。”句中的“旂常”原本为古代诸侯用以纪功授勋仪制的旗名,这里代指功勋业绩,亦与“旗”相通。

165.千、韆

千qiān,⑴数字。⑵表示很多:千篇一律;千军万马。⑶田间南北小路。后作“阡”。⑷千万:表示务必:千万小心。⑸秋千:一种体育用具。⑹姓。

“韆”,鞦韆,一种古今游戏和运动的器具。现代简化为“秋千”。“韆”只在用作此义时与“千”字相通。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三句中的“千”为数词;汉·刘安《淮南子·主术》:“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才巨小哉,所居要也。”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宋·苏轼《钱唐勤上人诗集叙》:“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二句中的“千”表示很多,这些“千”字均不能与“韆”相通。

《聊斋志异·西湖主》:“穿过小亭,有鞦韆一架,上与云齐。”句中的“鞦韆”可与“秋千”相通。

166.签、簽、籤

签qiān,⑴亲自写上名字或画上记号以示负责:签字;画押。⑵简要写出意见或要点:签注意见;签证。⑶带尖的细棍儿或片状物:牙签;竹签。⑷用于占卜、赌博或比赛的竹片或细棍儿:求签;抽签。⑸做标志用的片状物:标签;书签。⑹粗粗地缝合:现在来不及补,先签上几针吧。⑺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多为竹、木制成。

“簽”是“签”的繁体字,二字完全相通。

“籤”是“签”义项⑵-⑺的繁体字,另指:①刺入;插入。②锐利。③漏箭。古代漏壶上计时的竹签。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郑公》:“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遥马蹄。”南唐·李煜《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三句中的“签”指标识,可以“簽”、“籤”相通。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心所不怒强威之,投籤铿然厌且惫。”句中的“籤”指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唐·韩愈《苦寒》:“将持匕箸食,触指如排籤。”句中的“籤”字指带尖的细棍儿或片状物,二句中的“籤”均可以“签”、“簽”相通。

167.钳、鉗、箝、拑

“钳”为多音字。

㈠读qián,⑴古刑具。束颈的铁圈。⑵古刑罚。用铁圈束颈。⑶强制;控制;胁迫。⑷夹东西的工具:钳子:老虎钳。⑸夹;夹取。⑹缄、闭(口)。⑺恶。⑻限制;约束:钳制,钳口。

㈡ān,刃。

“鉗”为“钳”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箝”读qián,“钳(鉗)”表示刑具、刑罚、夹东西的工具、夹取、控制等义项时的异体字。另指:①紧闭(口)。②卜问;探测。③乖。

“拑”读qián,“钳(鉗)”表示强制、控制、胁迫、夹住、闭口等义项时的异体字。另指:勒;束勒,横木于马口,使不得食。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句中的“拑”指夹住,可以与“钳(鉗)”、“箝”相通。而《文选·颜延年〈阳给事诔〉》:“卒无半菽,马实拑秣。”句中的“拑”指束勒,使马不得食,则不可以“钳(鉗)”、“箝”相通。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下不钳口,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晋·潘岳《西征赋》:“假谗逆以天权,钳众口而寄坐。”清·郑燮《沁园春·恨》:“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史记·秦始皇本纪论》:“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耳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唐·元稹《开元观酬吴侍御》:“狂歌终此曲,情尽口长箝。”前三句中的“钳”和第四句中的“拑”均指缄口不言、堵塞言路;第五句中的“箝”字亦为闭口之意。“钳(鉗)”与“拑”、“箝”可以相通。

宋·陆游《双桥道中寒甚》:“古来共说还家乐,岂独全躯畏楚钳。”金·元好问《感事》:“瓢饮不甘颜巷乐,市钳真有楚人忧。”二句中的“钳”指古刑具、刑罚,可以“箝”相通,而不可以“拑”相通。

唐·李靖《天老神光经表》:“人不见形,凭诸水鉴;事不可预,明其箝兆。”句中的“箝”指卜问,不可以“钳(鉗)”、“拑”相通。

168.枪、槍、鎗

“枪”为“槍”的简化字,同音同义,多音字。

㈠读qiāng,⑴古代长柄有尖头的刺击兵器。⑵火枪。⑶现代发射枪弹的兵器:手枪、步枪、冲锋枪。⑷性能或形状像枪的东西:电子枪;焊枪。⑸掘土除草的农具。⑹吸食鸦片的工具:烟枪。⑺冲撞;碰撞。⑻替人代考:枪手。⑼姓。

㈡读chēng,彗星:欃枪。

㈢读qiǎng,逆刺。

“鎗”亦为多音字。

㈠读chēng(又读qiāng),⑴金、钟之声。⑵物堕之声。⑶鼎类。⑷酒器。

㈡读qiāng,“枪(槍)”表示古代兵器、现代发射枪弹的兵器、火器、吸食鸦片的工具、替人代考时的异体字。另指①茶叶的嫩芽。②同“瑲”,玉声。

㈢读qiàng,髹漆工艺的一种:鎗金、鎗银。

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唐·陈羽(一作司空曙)《梁城老人怨》:“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濠水。”宋·叶梦得《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上面三句中的“枪”读qiāng,指古代长柄有尖头的刺击兵器;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堵江口》:“每船中……安设枪炮火器,从头仓中穴孔以待之。”句中的“枪”读qiāng,指火器、火枪;清·洪秀全《原道救世歌》:“如今多少英雄汉,多被烟枪自打伤。”句中的“枪”读qiāng,指吸食鸦片的烟枪;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句中的“枪”读qiāng,指现代发射枪弹的兵器;唐·吕岩《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明·高启《采茶诗》:“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二句中的“枪”读qiāng,指茶叶的嫩芽,这些“枪”字都可以“槍”、“鎗”相通。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有窃其钟负而走者,鎗然有声。”句中的“鎗”读chēng(又读qiāng),指钟的响声;唐·韩愈《城南联句》:“宝唾拾未尽,玉啼堕犹鎗。”句中的“鎗”读chēng(又读qiāng),指物品掉落的声音;唐·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鎗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句中的“鎗”读chēng(又读qiāng),指鼎类物品,这些句中的“鎗”都不可以“枪(槍)”相通。

《汉书·司马迁传》:“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句中的“枪”读qiāng,指冲抵、碰撞;宋·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句中的“枪”读chēng,指彗星;《清史稿·选举志三》:“枪冒顶替,弊端不可究诘。”句中的“枪”读qiāng,指替人代考;这些句子中的“枪”可以“槍”相通,则不可以“鎗”相通。

169.勤、懃、廑

“勤”为多音字。

㈠读qín,⑴勤劳;辛劳;从事劳作。⑵做事尽力,不偷懒。⑶殷勤。⑷忧虑;愁苦;为……而操心。⑸劳苦的事。也泛指一般工作。⑹按规定时间上班的工作:出勤;考勤。⑺成绩,功劳。⑻经常;次数多:夏天要勤洗澡。⑼公家分派的公共事务:内勤,外勤。⑽慰劳。⑾帮助,援助。⑿通“僅”。少。⒀姓。

㈡读qí,耄勤:老人。

“懃”读qín,“勤”读qín、⑴-⑷义项时的异体字。另作:姓。

“廑”为多音字。

㈠读qín,“勤”读qín、表示勤劳、辛劳时的异体字,另指怀念,挂念。

㈡读jǐn,⑴小屋。⑵荫;覆盖。⑶同“僅”。才;只。

《老子》四十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汉·孔臧《与子琳书》:“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唐·韩愈《符读书城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宋·欧阳修《原弊》:“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宋·包恢《论立身师法》:“凡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宋·赵鼎《家训笔录》:“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明·钱秉镫《田园杂诗》:“乃知四体勤,无衣亦自暖。君着狐貉温,转使腰肢懒。”这些句子中的“勤”读qín,指做事尽力不偷懒,可以“懃”、“廑”相通。

《列子·周穆王》:“人有慰喻其懃者。”宋·梅尧臣《发昭亭》:“我无农亩懃,千里事行役。”二句中的“懃”表示勤劳、劳苦;《逸周书·芮良夫》:“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事王,不懃德以备难。”晋·支遁《座右铭》:“懃之懃之,至道非弥。”二句中的“懃”表示努力、尽力;晋·潘岳《西征赋》:“心翘懃以仰止,不加敬而自祗。”宋·苏舜钦《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韩子我所佳,招我懃有谓。”二句中的“懃”指殷勤、恳切;《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居愁懃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句中的“懃”指愁苦,这些句中的“懃”都可以“勤”相通。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四·兵防》:“廑沿海之隐虑。”句中的“廑”读qín,是“勤”读qín、表示勤劳、辛劳时的异体字,二字相通。清·张若需《生日太夫人自乍浦寄衣适之》:“寒燠隔异地,犹廑慈母情。”句中的“廑”读qín,表示怀念、挂念,与“勤”、“懃”则不可以相通。宋·范成大《晓出北郊》:“新渠廑涓流,坏陂方怒号。”句中的“廑”读jǐn,同“僅”,作“才”、“只”,亦不可以“勤”、“懃”相通。

170.廑、厪、仅、僅

“廑”为多音字。

㈠读qín,⑴同“勤”。表示勤劳、辛劳。⑵怀念,挂念。

㈡读jǐn,⑴小屋。⑵荫;覆盖。⑶同“僅”。才;只。

“厪”为“廑”的异体字,同音同义。

“仅”为多音字。

㈠读fù,同“付”。授物于人。

㈡读nú,同“奴”。

㈢读jǐn,“僅”的简化字。⑴才能够;勉强。⑵才;不过;只是。⑶差;少。⑷余。⑸暂时。⑹稍。

㈣读jìn,“僅”的简化字。几乎;将近;接近。

“僅”为多音字。“仅”读jǐn、jìn时的繁体字,这个条件下同音同义。

《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宋·周密《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三句中的“仅”字读jǐn,表示“只是”;汉·刘向《说苑·政理》:“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二句中的“仅”字读jǐn,表示“勉强”;《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二句中的“仅”字读jǐn,表示“才能”;《公羊传·桓公三年》:“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句中的“字”“仅”字读jǐn,表示“少”,这些“仅”都可以“僅”、“廑”相通。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唐·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殁也,距今兹仅二千岁。”唐·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三句中的“仅”读“jìn”,表示将近、几乎(多见于唐人诗文),这些“仅”都可以“僅”相通,而不可以“廑”相通。

《汉书·贾谊传》:“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宋·范成大《晓出北郊》:“新渠廑涓流,坏陂方怒号。”句中的“廑”读jǐn,作“才”、“只”,可以“仅”、“僅”、“厪”相通;《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句中的“廑”读qín,通“勤”,指勤劳、殷勤,可以“厪”相通,则不可以“仅”、“僅”相通。

作者简介:刘占锋,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出版发行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人民日报》理论部、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和特邀研究员。历时16年编纂(主编)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型工具书没有任意字检索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该书被评为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成语通检词典》在释义、体例、索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人民日报曾发长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书法导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