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爱干家务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有免费福利)
(文末有彩蛋!)
前几天去看表姐,席间,她儿子一直在玩手机,表姐让他吃饭,他像是没听到一样,头都不抬一下。
表姐苦笑道:“寒假都过了一半,他天天都在玩手机,要么就是睡懒觉、吃零食,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一股脑儿抛之脑后,这不过年嘛,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一旁的表哥也加入了谈话,指责表姐太放任孩子。
他说:“在孩子放假前,我就做了充足的准备,钢琴课、游泳课,还有课外补习班我都给他准备好了,连吃早饭、午饭和晚饭的具体时间我都已经安排妥当……”
相信表姐和表哥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大部分父母相似,要么放纵孩子去玩,要么给孩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孩子究竟收获了多少,我们无从得知;
但父母们都忽略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安排——引导孩子做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为什么你家孩子总是让人操碎了心?
曾经看到过一个采访,令人记忆深刻:
9岁男孩在寒假里,一个人从老家河南赶来西安帮助父母卖菜;
他已经有一年多没见过父母,他的到来,让父母的心里稍微静一些,因为不用着急着回家过年了。
男孩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当记者问他困不困时,他说一点都不困,能够帮父母,他很开心;
但没过一会儿,看着他打哈欠的样子,大家觉得太可爱了;
他还说,自己在家的时候都不明白父母为什么那么忙,来到西安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忙碌。
很多父母看完之后都化身柠檬精,怀疑自己的孩子不是亲生的。
为什么人家孩子那么省心、懂事,而你家孩子总是让你操碎了心呢?
第91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或许能够为我们揭晓答案。
在短片中,主角妈妈拥有一个包子宝宝,从小就对他精心呵护,生怕磕着、碰着。
随着包宝宝慢慢长大,他羡慕同龄人能够奔跑玩耍,羡慕别人有同伴;
跟妈妈打太极时,他会偷偷溜开跑去和同伴踢球。
担心他受到伤害,又被妈妈强制抱走。
这个短片映射了千百万家庭的现状:父母对孩子包办一切,撒不开手。
拿做家务这件事来说,父母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从不让孩子插手。
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
结果就是孩子习惯性依赖,丧失独立能力。
就像《孩子:挑战》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过度保护容易让孩子失去勇气。
最终,达成一种互相离不开的平衡。
这种状态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是无益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演讲中说道,对于那些连煮蛋、煎蛋都不会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们会懂得如何做实验。
让孩子承担部分家务的好处。
哈佛大学学者曾历时20年对456名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收入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20%,且前者和后者就业率的比值为15:1;同时,犯罪率为1:10。
同样有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更不容易患心理疾病,婚姻也更幸福。
发展心理学家伦德说,现在很多父母都致力于让孩子花时间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我们正在远离一件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学着做家务。
为什么这样说呢?
1.会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
《中餐厅》中,有一期杨紫被安排洗碗,当时的碗槽特别乱,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看到这一幕,杨紫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王俊凯二话没说,帮杨紫洗了整整三个小时的碗,干净、利落,没有任何怨言。
事后,很多网友都夸赞王俊凯有担当、有责任感。
也有人说,王俊凯的这份责任感与他从小帮父母做家务密不可分,他做的饭甚至比妈妈做的还好吃。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当上局长后,很多人以为他会先研究分数、考试或者升学率;令所有人诧异的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他说:“我认为头等大事是承担家庭责任!”
事实上,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均证实了,做家务能够增强儿童的责任感,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2.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Julie Lythcott-Haims在演讲中曾说:孩子越早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则其在今后的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Marty Rossman教授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从三、四岁就开始做家务的儿童比从青春期时才做家务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蔡少芬经常在微博晒6岁女儿做饭的照片,有网友担心,孩子还小,会不会被油烫到。
她给了很好的回复:担心孩子在做家务中受伤是正常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修行和成长。
家务劳动看似是小事,但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意识,促使孩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等等;
而这些,都是奠定孩子未来成功和幸福感的坚实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
1.转变功利化的关系模式;
《孟子》里有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它的意思是用脑力劳动的人才能够统治别人,而用体力劳动的人会被别人统治。
在这种传统思想以及如今升学制度的影响下,很多父母只盯着孩子的作业、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切向“成绩”看齐。
这时,父母的爱,就有了“条件”,比如:你成绩好了,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在亲子教育中,尤其悲哀。
一方面,它会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加剧亲子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影响家庭幸福感。
因此,父母要转变这种功利化的关系模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自由、全面地发展。
2.让孩子获得参与感;
前段,霍启刚带儿子做饭的微博冲上了热搜。
视频中,霍启刚和儿子一起剥虾、剪虾须,之后,他还带着孩子一起炒虾。
孩子站在小凳子上认真地观看爸爸炒菜,而霍启刚一边炒菜,一边给儿子讲炒菜的各种注意事项。
在父子二人的合作下,香喷喷的虾就做好了。
研究发现,全家人共同做家务时,儿童更愿意做家务。
在共同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获得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会让孩子更愿意融入集体,和集体一起做事情。
3.培养孩子在家务中的成就感。
有一次,嗯哼帮助妈妈做果汁,他以为水果和水放在一起就是果汁,并把做好的“果汁”给妈妈喝。
霍思燕不仅没有批评孩子,还夸他做的好喝,又让嗯哼自己品尝。
等嗯哼玩够了,霍思燕就开始教孩子怎么用榨汁机榨果汁,在妈妈的引导下,嗯哼做出了真正的果汁,看着自己榨出的果汁,嗯哼满脸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Coppen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主动参与共享家庭努力的传统社区中,儿童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可以在他们努力的结果中得到明确的肯定。
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创造成就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孩子会慢慢爱上并习惯做家务。
如果孩子年龄太小,哪怕只是让他帮忙拿个毛巾,都能让孩子慢慢学会体谅父母,然后学会感恩并分享劳动果实,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最后,劳动的时间结束,不妨带孩子放松一下吧!
请大家阅读完本文,今天有特殊福利,免费送给大家电影票。
您一定带孩子看过《熊出没》吧?
您和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是谁呢?
《熊出没》第7部最新大电影《熊出没・狂野大陆》中,为了守护基因变身技术所承载的美好初衷,光头强与 Happy冒着危险,闯入“狂野大陆”总部,凭借着他们内心的坚定,共同克服了AI技术所模拟的种种虚幻欢乐。
在与AI机器人斗智斗勇时,他们发现:人的快乐终究源于内心,而这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AI的实力过于强大,光头强等人深陷重重危机,难以脱身……
神秘人HAPPY背后故事玄机四伏,他与女儿的遗憾难以弥补……
一场起源于爱的冒险全面开启!
高科技可以取代一部分家务、可以取代很多东西,却无法取代父母陪伴孩子的那份实实在在的快乐,更无法取代亲情。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写下《熊出没》电影中您和孩子最喜欢的角色,点赞数最高的前10位用户,将获得大年初一(2月12日)全面上映的《熊出没》第7部大电影《熊出没・狂野大陆》电影票2张!
获奖用户领取方式:
1.下载登录“猫眼”APP,选择“我的”——“优惠券”,输入优惠券密码(电子兑换券码)——“添加/验证”,即绑定成功 —— 去购票 —— 选择影片,影院,观影时段,确认选座 ——“活动与优惠券”—— 选择已绑定的抵用券 —— 提交订单支付。
2.下载登录“美团”APP,首页搜索猫眼,进入频道 —— 选择影片,影院,观影时段,确认选座 ——“活动与抵用券”—— 添加抵用券,输入抵用券密码(电子兑换券码),确认并选中该抵用券 —— 提交订单支付。
3.本券仅限兑换70元以下2D/3D普通厅《熊出没·狂野大陆》电影票一张。
4.电影正式上映时间:2021-02-12(大年初一)。
5.电影票有效期:2021-02-09至2021-03-11,在此期间内绑定兑换有效。
6.昭德心理对本次抽奖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注1:每位用户最多限领取及使用4张;只能兑换当前所在城市的电影场次。
注2:券号仅限对猫眼客服提供,APP上无查询界面。如果使用电影票码有问题,直接找猫眼客服提供券号就能查询,不需要提供密码,避免泄露密码。
向上滑动阅览
References:
[1]Coppens, Andrew D,Alcalá, Lucia,Mejía-arauz, Rebeca,Rogoff, Barbara. Children's Initiative in Family Household Work in Mexico[J]. Human Development,2014,57(2-3)
[2]Bowes, J.M., Flanagan, C., & Taylor, A.J. (2001). Adolescents’ ideas about individu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household work: 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5, 60–68.
[3]White, Lynn K., and David B. Brinkerhoff. 1987. 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 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In Families and Work. Naomi Gerstel and Harriet Gross, eds.Pp.204–218.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4]I.F.Goncharov.Labor As a Factor i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of School Pupils[J].Soviet Education,1980(5):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