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上旷世奇女,被西方崇拜200年竟被国人严重忽略

你敢相信么?

在闭关锁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朝时期,一个只活了29岁的女人的名字,却和居里夫人等众多著名女科学家一起被收录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成为无数西方人的必读书目。

她的《月食解》,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表彰她的成就,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她的名字;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更是将王贞仪列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在200多年前的中国,当其他女人还在裹着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却像一个“中了邪”的疯姑娘,25岁都不结婚,彻夜在山上观星,精通数学、天文学、医学、射猎、诗词,不但尊崇地圆说还招收男徒弟。

她就是王贞仪WANG Zhenyi。

《国家宝藏》

这个在国外久负盛名,在国内却罕有人知晓的传奇女科学家。

《国家宝藏》第三季里,张子枫扮演的王贞仪来守护的国家宝藏“金嵌珍珠天地仪”将她终于带进了大家的视野。

“好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清代天文奇女子的基石

胡思敬在《十朝新语外编》评价王贞仪:

“嘉定钱大昕重其学,以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寥寥几字,足见她精彩绝伦的一生。

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王贞仪,由于开明的父亲和祖父祖母的影响,从小就开始接触医学、数学、地理、诗词等各方面知识。

而随着父亲被贬至吉林,她更是在一同行医和学习中,不仅精湛了医术,还和蒙古将军学会了骑射,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程度。

外国媒体制作的王贞仪动画

不到18岁的她,已经跟随父亲四处行医,游历山河,也许正是因此,才能写下“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样的诗句。

不能进学堂学习,父亲却无论去哪里都会带着她,不仅教授医术,更一起研究文学和数学,不亦乐乎。

面对王贞仪诗中写道“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抒发男女平等,强调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学成了一样有益于社会,这样的内容,她的家人依旧不断支持和鼓励她。

《国家宝藏》中“王贞仪”回忆祖父对自己的支持与保护

即使年幼时看似“漂泊”的生活,却正因为有了一个“好的”能够给她足够理解和支持的原生家庭,他们哪怕经历伤痛依旧乐观,明知封建社会中对于女孩的偏见,依旧教授王贞仪很多男孩都无法触及的知识。

这种爱,简直令很多现代人羡慕,宽松的氛围,造就了她对世界的渴望,对追寻知识的勇气。

这不仅帮助王贞仪建立了自信,开阔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知识库,更是为她将来成为中国“千年难遇的女科学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国家宝藏》

 “大逆不道”非法研究天文学

其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领先和厉害的,就拿同样在《国家宝藏》中出现过的故事——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地球一次,一个人类即便活得很长也难以看到三次哈雷彗星的出现。

哈雷彗星轨迹

但是中国的文献记载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开始,到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历时两千多年的时光荏苒,即便朝代更替,也无论统治者是谁,哈雷彗星的二十九次出现都不曾被落下,一次不差地被中国民族的各个史料记载了下来。

这是多么伟大而令人惊叹的成就。

但很遗憾王贞仪所在清朝,天文、历算始终被皇室垄断,民间学习研究天文不仅受到禁止,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而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却始终未放弃仰望头顶的星空,不仅推崇地圆说,更在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实验仪的前提下,依旧利用土办法,用水晶吊灯模拟太阳,用圆桌代表地球,手拿着镜子当作月亮。

《国家宝藏》讲述日月食原理的“王贞仪”

经过不断地推演实验,他最终通过观察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变化,科学解释了日月食的天文现象。她撰写的《月食解》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解释。

“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

即便像《国家宝藏》里演绎的那样,在外人眼里,她是一个二十几岁不结婚生子,天天抬着头看天的“中了邪”的疯女子,婚后也丝毫不顾忌风言风语,与男性一起研究学习,并招收年轻男子作为学生。

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她不断探索宇宙和科学的脚步。

《国家宝藏》饱受周围人争议的“王贞仪”

即便29岁离世后诸多研究文献丢失,依旧为后人留下了例如《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无数研究。她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人。

难怪有很多网友都调侃“王贞仪一定是从现代穿越去的”,如是生在今日她必定会是个理工科女学霸,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

而面对封建枷锁极度严重的清朝,王贞仪依旧有勇气和能力,冲破枷锁,铸成如此的成就,让我们今天还能有机会穿过百年的风霜,感受那个时代下,如此与众不同的孤勇女子,实在令人动容。

不禁反思,活在当代的女孩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黑色皮革手册》

 阻碍我们追求梦想的人,正是我们自己

Martha Louise Rayne的《What Can a Woman Do?》中曾提到:如果我们伟大的祖先再次造访地球……其结果会让他们惊讶,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女人们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获得了“解放”的女性并不是当今才有的,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曾绽放过的绚丽的奇花。无论是Rayne所在的十九世纪的欧洲还是王贞仪所在的十八世纪的中国。

而往往最后一层阻碍女人们脚步的屏障,不是男人也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认知。

就像是我们似乎总是走不出弗洛伊德所说的“阴茎嫉妒”期一样,感受着因为缺少阴茎而引起的自我否定、自卑、怀疑,始终以低角度“仰视”男性所拥有的东西,并无法看到自我价值。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但我同样看到过,母亲怀二胎备受照顾时的5岁的儿子,将娃娃塞进自己的衣服里,跑到大家面前说“我也怀宝宝了,我也会生下弟弟妹妹”的场景。

而当大家一边逗乐地告诉他男孩是不会生孩子,只有女孩才有可能怀孕的时候,小男孩满眼含泪,满脸困惑,带着哭腔质问着我们:“为什么我不可以怀孕?我也想要可以生宝宝!”

这种“纯真”的对于神秘生育能力的渴望,难道不也是同样存在于男性中的“子宫嫉妒”么?

无论男女,似乎都在某些时候,对于未知的对方保有着一种羡慕和渴望。所以我常常觉得,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有时真的大可不必对于另一种性别的某些声音而总是感觉被冒犯。

综艺《理想家》伊能静支持儿子穿女装

平凡而自信的“蠢人”无论男女都令人讨厌,平权的第一步,是自己先不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学会尊重其他人的选择和人生。

如果无法冲破自我的屏障,外部禁止我们成功的假象下,可能真正隐藏的是女性自己对于“成功的恐惧”。

那么女性到底该如何更爱自己?我想这么大的话题,可能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更为适合,缺一不可:拥有丰富的外部世界,以及探索真实的内心世界。

电影《我是女王》

1) 拥有丰富的外部世界 

不可否认的,在过往的几千年中有太多的女性作为男性的肋骨存在着,她们有太多的喜怒哀乐都是由男性的“施舍”决定的。

所以拥有足够的外部世界,是女人完成自我的第一步。

拥有稳定的工作,拓宽自己的社交群,增加兴趣爱好,多看看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拥有爱情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就像是王贞仪一样“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之后才能做到“破礼教”。

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这么多值得我们去尝试的事情之后,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你,想必也会得到更多他人的认可。人的潜意识是相信优胜劣汰的,我们怕被抛弃,这没错。

所以花费时间令自己提升,看到更可爱的自己,你也一定可以遇到一个更可爱的他。

2) 探索真实的内心世界 

如果仅仅拥有物质和外界世界的认可,我们也许终会走进“越努力越不快乐”的死胡同;而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才是能帮助我们得到完整人格和快乐的道路。

真正的独立不仅是经济,更是心理上的独立。

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既有追求和实现自我梦想的勇气,也需要有能力接纳自己最弱的一面;有向传统和偏见宣战的孤傲,同样可以真心地信赖与爱他人。

所以,这种探索不是仅仅去感受那些令人快乐幸福的情绪,同样也包含那些令我们伤心难受羞耻的内心的欲望、负面的情绪、痛苦的回忆。

日剧《重版出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厌女症”,它是性别歧视的核心,是本质上对于女性的否定。我们往往以为这是男人才有的偏见,但成年后还从心底觉得“我要是个男人就好了”否认作为女性的自己的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厌女症”。

这令我想起《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在现实中是一位始终未婚的独身主义者,而投射了她一生写照的角色乔,据说当年在投稿时,也被出版商强行要求增加“结婚的情节”……

不禁在后世引起读者的争论:有了爱情,嫁了如意郎君的乔,是不是就是“女权”的背叛者了?她追求的女性独立,究竟是什么?

我想,这也许关乎着乔(或者说女人们)真正要抗争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如书中所述,乔从小就非常通透的明白,她不想要“阔太太的生活”依靠男人来满足自我的价值,她的梦想不是“好的结婚对象”而是工作、写作,追求自我。

《小妇人》

所以不像姐姐那样年轻便结婚嫁人,而这背后的底层逻辑,不是对婚姻的恐惧或是对男性的厌恶,而是在不断地努力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社会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标签,拥抱了真实的自我。

她不仅愿意面对乐观、正直、奋不顾身投身写作的闪亮的自己,更学会了拥抱写作瓶颈困惑自我怀疑的自己,以及遇到情投意合,足以产生灵魂共鸣的贝尔时,渴望爱与被爱,信任与被信任,并愿意承担婚姻这一“沉重契约”的那个自己。

她从少女时期“男孩梦”中成长,并理解了作为女人的自己。

《小妇人》

也如开篇我们聊到的王贞仪一样,在经过了漫长的自我成长和探索之后,她也同样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男人,并和他结婚。

这不是对命运和传统的低头,而是以更包容的内心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曾经我的实习生妹子问我“如果结婚了,是不是就不酷啦?”

哈哈~是呀,现在的独立女性们似乎都在努力实现自我的“与众不同”,努力做着那些很酷的事情。如若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而做的事,岂不是和封建社会为了被他人认可裹小脚三从四德,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朗读者》

真的“酷”是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即便那不是童话里描述的样子,依旧愿意爱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