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一分钟,你的十年功!

身边的一位朋友,自从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就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姑娘。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每天晚上要求孩子写完作业后再背一个小时古诗。半年下来,孩子虽然记住了不少古诗,但是却没有变成她想象中温婉、娴静的样子,反而对所有学习都提不起兴趣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呢?因为这个朋友错误引导了孩子的学习动机,使得孩子养成了外部学习动机的学习观。
两种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孩子内心自主产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观,有利于孩子自主学习。
2.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因素引起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

两种养成外部学习动机的错误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都把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原因,归结于孩子太不懂事了。但其实,也有可能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让孩子越学越累,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1.机械记忆 

刚才提到的朋友一直秉承着“熟能生巧”的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所以在孩子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她只注重让孩子“背”,但是并没有想过要帮助孩子理解。这就导致了孩子把背诗词看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对其它学习都失去了兴趣。
死记硬背产生的记忆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机械记忆,不仅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感到更吃力,而且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在回忆的时候效果更差也更吃力。
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只是徒然给孩子增添了负担,并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会因此而消耗孩子的学习热情,以至于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熟能生巧的方法容易让孩子产生“元认知错误”,没办法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比如当孩子反复背诵一段课文时,会因为自己读的足够熟练了,认为自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误判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感觉自己学的不错了,但是考试的时候会出现“断片”的情况。
2.时间战略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一种“教育焦虑”,恨不得让孩子24小时都学习。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把太多时间花在了学习上,不注重劳逸结合,那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因为孩子长期使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以后,哪怕继续保持学习状态,大脑也会昏昏沉沉,学习效率也不会很高。
错误的学习方法,虽然让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只是在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要想让孩子真正学会学习,除了要讲求正确的方法,还要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两个方法养成内部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克罗尔·德韦克说过:“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径,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家长如果想真的让孩子掌握知识,而不是变成考试的“机器”,就不能只跟孩子强调成绩,而是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两个方法,可以帮我们达到这一目标:
1.学以致用,养成内部学习动机 

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是因为不了解学习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只知道,自己某一天突然被送到了学校,然后就要求学习,考出好成绩。
但是考出好成绩除了能得到表扬,还有什么用,多数孩子并不知道。
回忆我们的学习生涯,真正愿意去学习的时候,往往是需要某些知识,认识到学习带来的价值的时候。
所以,要想让孩子主动学习,不是跟他们讲道理,而是带着他们应用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同样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比如说,刚学习算数的时候,可以在购物时让孩子算价钱;刚认字的时候,带孩子出门时可以让他们寻找街边自己认识的字。
当他们认识到知识有用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主动去学习。
2.从兴趣入手,培养学习自信心 
有些孩子不愿意学习,可能是因为他们刚开始没能掌握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他们会认为,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没法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盲目鼓励,而是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成绩,一点点建立自信。
通常情况,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取得了自信,那在其它方面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反之,也是一样的。
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男主人公伊翔是一个逃学翘课、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同学和老师们的眼中,他是典型的“问题儿童”,甚至他的父母都对他没有信心。这让伊翔心里很受伤,渐渐对所有事都失去了兴趣。
但是伊翔遇见了一位不肯放弃他的老师,这位老师了解到伊翔喜欢画画,帮他办了一场画展。当伊翔的画得到了大家认可以后,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也不再惧怕。
所以,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千万不要盲目批判,也不要一味鼓励,可以从他们擅长的方面出发,帮他们培养自信。
三个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培养他们产生内部学习动机还不够,还要教给他们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合意困难”,意思是说在学习的时候给自己制造点麻烦,让短期学习的难度提高,可以起到长期有效的学习效果。
在这里,我们推荐3个方法,可以帮孩子创造“合意困难”:
1.提前预习 
对于预习,很多人的感觉是麻烦,但是不管在任何阶段,提前预习都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虽然看起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步骤,但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通过预习,让孩子提前对学到的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
经过了这样一个步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掌控感,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也更容易参与进去。
2.多样化学习
多样化学习,是希望孩子不要太专注。可以学一会语文,再学一会数学,因为每个学科用到的大脑思维区域是有差别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的学习精力保持的更持久。
另外,除了专注学校的知识,也可以鼓励孩子学习其它的兴趣知识,比如画画、跳舞等。
这样的多样化练习,虽然看起来孩子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同类型的学习,可以让大脑多个区域保持活跃,孩子的综合能力也会更强。
3.及时测试 
孩子在学习中,最怕的就是考试了,但是经常对学到的知识检测,对知识的牢固掌握非常有用。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在学习后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进行测试。测试之后,不要立刻给出答案,可以等第二天再给出反馈。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主动寻找答案,然后再给出反馈。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的记忆更牢固。
另外,在测试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而不是给他选项选择。至于原因,依然是创造“合意困难”,学习的时候麻烦一点,记忆效果更好一些。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家长们不要用一时的成绩来衡量他们。
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是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可是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内部学习动机的学习观才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我们永远拥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不盲目评判,陪孩子慢慢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