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终点原来只是另一个的起点

你有没有过看名人书籍时想到有一天自己写本书供大家品读的想法?

一看书上几十万的字是不是感觉很难?

如果现在告诉你小白也有可能出书,是不是有所期待?

具体要通过那些步骤来实现?《三步法》

一、分解目标

先从字数上分解,假设让你写二十万字,你觉得需要用多长时间能写出来?半年、一年、两年?

No No No只需要三个月,细分到每月需要写六七万字,有些人一看这个数字立马吓退了,我们再细分到每天,只需要写二千二百多字,相当于每天写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

想想看每天写两千多字的文章,三个月二十万字,相当于一本书,是不是瞬间感觉写本书并没有那么恐怖。

平常能写个几百字已经挺不容易了,再一看每天要写两千多字,打死我也写不出来,况且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写什么,写着写着跑题、没思绪的比比皆是。

不知道写什么,是不是可以写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每天看到观察到的事情,职场上的事情,掌握技能的方法和技巧,还有一些热点,比如最近全网刷屏的H&M拒绝使用新疆棉花,共青团中央:新疆棉花不吃这一套,黄轩终止与HM合作,是不是可以围绕这写一篇文章,你看只要用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皆可为题材。

还担心没有题材可写吗,万事万物皆可写。

写着老跑题怎么办?还记得上学时写语文作文时老师怎么教的?那时候会给一个标题或者一段话,让我们围绕标题或者这段话写一篇不少于几百字的作文。

想写好这篇作文,首先我们要选好标题《人生是应该走捷径还是弯路,父子俩的对话让我明白的人生道理》,同时还要有中心思想人生道理(感悟),然后围绕主题捷径和弯路不断的去论证,爸爸: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儿子:从距离上来看弯路确实比直路要长;人生感悟: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不过就是希望自己走的更长些,这样便能让爸爸永远青春,永远陪他玩。

是不是挺契合主题的,那我是不是可以用《人生是应该走捷径还是弯路,父子俩的对话让我明白的人生道理》再写一篇文章。你看这是不是刚好论证之前说的万事万物皆可写。

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写,拿我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职场的黑暗与光明,让我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开篇职场的黑暗体现在同事、老板不好的地方,后边光明体现在遇到好的同事和老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申出结尾的至理名言《当你没有丁点贡献时,辞职翻不起一点浪花;当你做出巨大贡献时,辞职才能搅起滔天巨浪》。

这时候又会遇到没有东西可写的境况,估计有些人会选择放弃或者草草结尾;胸中无丘壑,便去找丘壑,当我们知道那些大咖为了写好一篇文章不知翻阅了多少典籍,花费了多长时间,由此可知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力,那我们是不是也用这种方法,况且现在找东西还是非常便捷的,可以去知乎、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简书等平台。

如果你只是简单的搜搜看看,你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效果如何?大咖们为了写好一篇文章花费一个月甚至更久,而你一个只搜索一天时间,试问哪个质量高些?

所以不要再说自己不会写文章,写的文章读者太少了,你愿意投入更多的心力,收获自然也会多。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借口,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身边的人和事,网上的热点,这些全部可以作为你的素材。

写作肯定是要有方法和技巧的,不能盲写,不然写出来的可读性低,不过也不要看刚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低,备受打击,读者通过文章认识我们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看过名人传记的肯定都清楚再牛的人也是从小人物慢慢成长为大咖的,像一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由普通人不断的修炼最终攀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现在市面上有太多教如何写作的书籍和文章,依葫芦画瓢总会呗!

分解目标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比如读书,假设一年读365本书,分解到每月31本书左右,分解到每天1本书。

书读的多好不好?一年泛读365本书,基本上什么都没记住;一年精读100本书,做了很多的笔记,加入自己的思考;你觉得哪种好?

其实无论怎么分解,关键还要看能不能做到。

二、打磨文章

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是什么?

题材选好,写着写着没头绪了,如果不继续写肯定废了,继续写一直写,好不容易一篇文章成形了,不要觉得这时候已经结束了,还需要再仔细审核,该删减的删减,该完善的完善。

一定要多读几遍,看看有那些不通顺的地方,有没有多余的部分,有没有不符合主题的部分......

既然你能找到问题,那肯定可以围绕这去解决,怕就怕你发现不了问题在哪?或者你可以将写好的文章发给朋友,让他帮你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要相信旁观者和读者的视角,能发现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多写多练多修改,朝着一本书的结构去写,书籍的结构一般由封面、扉页、目录、正文、标题、页码、辅文(前言、后记、引文、注文、附录、索引、参考文献)等7部分组成,文章要有所删减,将最重要的三项标题、目录、正文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等写书的时候这些被你练得越发娴熟的部分便可以让你始终围绕主题去论证。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鲁迅先生在答赖少麒的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鲁迅先生重视观察,也劝人重视观察。他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多看是要看那些写的特别好的文章,多练是自己平常要多加写作。

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这段,这里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相当于有个老师时刻在旁边指导我们文章该怎样写?该怎样修改?该怎样完善?

如果你想迅速提升写作能力,写出好的文章,可以参加一些写作训练营,那里面有专门教人如何写作的。

三、起点

当你写一段时间,文章写的越来越好,由青涩到圆润,是不是觉得自己离出书越来越近了。

只能说还早着呢,写几篇文章对你来说没问题,但一本书可不只是写好几篇文章那么简单。

对逻辑性要求特别高,不能给人废话连篇的感觉,读者还要能从书中有所收获。

三个月后,如果你有幸能成为少数,并坚持写够二十万字,数了数不过才90篇文章,你所收获的除了养成一个好习惯外,文笔会越加娴熟,但这恰恰只是个开始。

写好一本书的关键是什么?

要有足够的输入,这个并不是让一味的求量,当你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比如一月读多少本书,再分解到每天读多少,量是上去了,但能记住多少?能运用多少?更别说质了。当你达不到给自己制定的量时,比如制定一天读一本书,刚开始给自己打三天鸡血完成的还算可以,后边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两三天还读不完一本,这样会让你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积极性。

照这样说,那是不是应该率性而为,这样有可能导致一周还看不了一本书,这样的进度岂不是太慢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合理制定目标,适合自己的才最有可能完成。

通过看书和看那些写的不错的文章,对于刚开始写作的来说并不是书读的越多越好,前期更应该注重的是吃透一本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要多记笔记多写总结。当质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质变,那时再根据自身情况在保证质的情况下逐步提升量;

某大咖以前同样追求质和量,但从去年开始只关注质量不求数量,反而读了不少好书,而且阅读量不降反增,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比起刚开始的囫囵吞枣,由浅入深,得到了更有深度的思想。

越追求一样东西,反而越什么也得不到;

平常丢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东西,无论再怎么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过了一段时间不经意间在某个地方它自己跑出来了。

当遇到瓶颈时,放空自己,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会让你的视角更广阔,内容会更有丰富性。

有归零的心态,才会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一切才刚刚开始。

文章的终点原来只是书籍的起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