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名师工作室•边走边想||数学实验:在具身体验中启思明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本文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2021年第5期)

在2020年6月初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数学实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推进会上,我“首发”了这节课,华东师范大学的鲍建生教授现场连线点评了这节课,他说:

张冬梅老师的这堂课显示了小学阶段数学实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①数学的眼光;

②数学的思考;

③数学的表达。

2.体现很好的趣味性、参与性与合作精神。

①实验是有趣的:从喜欢上数学课     喜欢数学;

②实验是一种多层次的活动:给每个人提供机会;

③实验需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反映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特征。

①小学数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简单应用;

②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直觉经验;

③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那么,这堂课到底是什么模样的呢?

课前思考

“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这是数字系统的一次扩充,更是对十进制系统的完善。从意义理解的角度来看,“认识小数”又可以说是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它不仅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以及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2009年,执教的第一版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我是从数位扩展的角度,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新的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十进制在两个方向上的统一;2017年执教的第二版“认识小数”,我在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上狠下功夫,关注学生对意义的感悟。

但,有了十进分数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小数呢?教材说,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那么既然0.5米的意思跟5/10米一样,我们学0.5米的意义到底在哪?还有,学习小数的知识基础只有十进分数吗?“认识小数”还能有其他新的途径吗?……一系列的问题迫使我做新的思考。

显然,跟分数相比,小数的价值在于位值计数,那么孩子们从一年级起学习的整数“满十进一”的概念以及其他关于“十进制”的意义理解,应该都能成为本课学习的经验基础。这样一想,我便打定主意决定紧抓“十等分”这一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沟通“十进”与“十分”, 由积累成“十”到细分成“十份”,着力支持学生充分感受“十进制”在另一方向上的应用。

理清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后,接着就要考虑学生到底该怎样“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于是,“数学实验”就走进了我的课堂,也就有了下面这堂35分钟的课(没有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以及小数各部分名称等,着重解决了教材的例1、例2)。整堂课主要由三个数学实验构成,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认识了小数。

课堂实施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度和人民币的单位,通过实验,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并能根据十分之几写出相应的小数。

2.在获得小数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感受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间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数学实验中丰富“十进制”的含义,体会“十分”与“十进”的联系,实现数的拓展;在主动参与思考、交流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馆的下一堂课要学做什么吗?请看(图片)。

用彩带折花朵。为了折出大小不同的花朵,总务处的老师需要提前采购不同规格的彩带。每种彩带各长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但是今天课堂上,老师没有带米尺,只有一些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二、数学实验与研究思考。

(一)实验研究一

1.小组活动。

     

各小组自主活动。

2.交流分享。

⑴小组1:

   

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相互质疑并理清:

a.由0.1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b.0.1米是什么意思?(结合实验操作的过程解释,并明确:1分米=1/10米=0.1米)

c.是怎么想到要把1米分一分?为什么要十等分?(板书:“十等分”)

⑵小组2:

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理解0.7米的意思。

⑶全班交流:

a.比较两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强调“十等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工作是“十等分”。

b.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为什么红彩带长0.1米,而绿彩带长0.7米呢?(初步感悟:有几个0.1就是零点几)

c.有小组的彩带长是其中的8份呢?9份呢?

3.实验小结

回忆刚才的实验过程,当测量的物品长度“不满1米”时,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需要把1米“十等分”,看看彩带有其中的几份长,就是零点几米。)

板书:不满1米      十等分     0.□米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的测量工具是1米长的纸条,其实是一把没有刻度的“米尺”,学生用这把特别的米尺测量不满1米的彩带时,遇到了困难——无法精确地测量出彩带的长度。怎么办呢?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1米=10分米,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10份,看看彩带有几分米,再思考是多少米。1分米=1/10米是已有的经验,而有的孩子还知道这也是0.1米,于是,实验中“十等分”的具身行动,真实地帮助学生理解0.1米的意义。小数跟分数相比,价值在于位值计数,前一位是后一位的10倍,这里“十等分”的实验操作,强调的正是十进制位值计数的内涵。】

(二)实验研究二

1.生活场景。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

橡皮每个0.3元,0.3元是什么意思呢?这将是我们的又一个实验研究。

小组活动

2.交流分享。

⑴学生汇报不同的表示方法。

生1:1元=10角,我把10角平均分成10份,3角就是其中的3份,是3/10元,也是0.3元。

生2:我把这个正方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表示3角,是3/10元,也是0.3元。

生3:我把这条线段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表示0.3元,其实就是3角。

生4:我把这个圆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是1/10元,也是0.1元,3份就是0.3元

生5:我把这个长方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3/10元,也是0.3元,也就是3角。

生6:我把10个正方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个正方形就表示3角,是3/10元,也是0.3元。

……

⑵老师在每组中放的图形不止这些啊,有些图形为什么你们没选呢?

(因为它们没有平均分成10份,不方便表示。)

看来,你们为了解释清楚0.3元的意思,又请了谁帮忙啊?(再次强调“十等分”)

⑶观察这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为什么都能表示0.3元呢?

板书:3角=3/10元=0.3元

⑷6角呢?9角呢?

设计意图:“实验研究二”依然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已有经验“1元=10角”来理解0.3元的意义。跟“实验一”不同,这里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反过来解释0.3元的意思,学生需要先确定把什么看作“1元”,再确定“十等分”中的3份。学生也许早就有0.3元就是3角的生活经验,但经过“确定1元——十等分——找到其中3份表示0.3元”这样完整的实验过程,才真正理解为什么0.3元就是3角。而“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表示0.3元”的追问,帮助学生提炼: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0.3元,这是一次认知的升华。

三、抽象概括。

1.读一读、议一议。

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发现?

十分之几米等于零点几米,十分之几元等于零点几元,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板书:10□=0.□

2.练习中提升

重点点评:

⑴ 第4幅图为什么是0.5。强调在脑海中进行“十等分”的过程。

⑵辨析:第2、3幅图完全不一样,为什么都用0.3表示?

再次体会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借助两次“十等分”的数学实验经历,以及长度单位间、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再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抽象出“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的含义。但学生的认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安排4个图形用小数来表示涂色部分,正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尤其是最后一个图形,更是考量了学生对“十等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如有学生做错,也正好可以利用错误资源,通过辨析来强调“十等分”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四、实验研究三

1.扔纸飞机游戏。

这些小数跟“1”比,都比1要——小。那小数真的都比1小吗?让我们一边游戏一边体会。

老师和一位同学现场比赛扔纸飞机。

我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米呢?教室里有很多1米长的纸带,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两人的成绩吗?

2.分组测量实验。

分两大组先分别商量一下怎么办,然后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各测量出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少米。

3.汇报实验成果。

生1(小组一代表):我们的这个纸飞机飞了3米2分米,也就是3.2米。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是3.2米吗?

生2(小组一代表):我们的飞机先飞的这段是3米,这是一个整数,后面还飞了2分米,2分米是0.2米,3米和0.2米合起来是3.2米。

板书:

生3:(小组二代表):我们的这个纸飞机飞了4米5分米, 4米就是4米,5分米是0.5米,合起来是4.5米。

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这两个小数跟1比——?

生:都比1大。

师:是啊,小数可以比1小,也可以比1大。

4.实验小结。

老师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们刚才说不满1米,需要请“十等分”来帮忙,怎么现在超过1米了,你们在最后一段也把1米的纸条“十等分”了呢?

生5:我们的飞机先飞了3米,这是一个整数,可是它后面还有一小段,这一小段不满1米,我们就把最后这个“1米”的纸条“十等分”,才能知道这一小段是0.2米,这样可以知道一共是3.2米。

生6:我们觉得不是整米数,最后那不满1米的一小段都需要把1米“十等分”来测量。

……

5.拓展认识。

如果纸飞机飞出的米数也不是整分米数,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生7:继续把1分米十等分。

……

师:小数真是太有意思了,其实,关于小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那就让我们期待下节数学课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这个测量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也可以很大很大,更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长度超过了1米,但只要不是整米数,为了解决最后的那“一小段”,就还得请“十等分”来帮忙。而“飞出的米数也不是整分米数又该怎么办”的思考,让大家认识到“十等分”的连续性,为认识“十进制”丰富的含义埋下伏笔。另外,这个实验,需要更多的同学一起参与、共同合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课后反思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教材是这样引入小数的:4分米是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5分米是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如果只是这样一名话的“告诉”,学生就少了一些真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本课的三个数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实验研究一”中,让学生用1米长的纸条去测量不满1米的彩带长多少米,学生在测量中遇到了困难,主动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在主动探究中,“十等分”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事件”。“十等分”成就了小数,也成就了学生对小数的感悟。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不仅沟通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小数产生的必然性、体悟了小数与十进制计数法的统一。

2.从统一化要求到个性化学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问题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求异,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的学习、发展,个性化是其重要特征,只有个性化学习才是“我”的学习,才能促进“我”的发展。在“实验研究一”中,我们看到,当学生遇到测量困难时,我们听到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咦,不满1米呢!”

“大约有这1米的1/3左右吧,我们来比比看是不是。”

“还不满1/3,我估计是3分米左右。”

“估不一定准,到底是几分米呢?我们可以把1米分成10个1分米来量呀。”

……

很显然,尽管学生最终都完成了关键事件“十等分”,但开放的实验中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却是极具个性化的。数学实验改变了儿童学习划一的、被动的、碎片化的现状,引导儿童的学习更加自主、主动和富于创造性,呈现出一种儿童个性化学习的新样态。

3.从离身思辨到具身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不同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异性大,对相同知识理解程度受限,造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与恐惧感。数学实验以“具身”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身体出发帮助学生认知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在“实验研究三”中,学生通过共同协商,想办法测量出了纸飞机飞出的距离,其间也收获了丰富的具身体验。“我们的飞机先飞了3米,这是一个整数,可是它后面还飞了一小段,不满1米,我们就把最后这个“1米”的纸条十等分,才能知道这一小段是0.2米,这样可以知道一共是3.2米。”我们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数学实验的具身行动不仅仅帮助学生完成了测量,获得“3.2米”这样的结果,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为什么会分成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明确了两部分产生的原因。而数轴的雏形也在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显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每两个整数之间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小数。当老师追问:如果飞出的米数不是整分米数时,又该怎么办呢?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启发,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答案:继续把1分米“十等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学习,形成感悟应放在第一位,掌握概念或建立法则应放在第二位,而训练与感悟相比,层次要低得多。这里,数学实验的具身性体验能帮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数学实验,改善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概念,明晰概念的意义内涵,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发展思维、成就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