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系。五运六气本属于术数,其诞生系多种学术聚集而成。

五运六气的来源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和包括生活经验、实践及以此为基础的天文学、气象学、灾害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气和阴阳五行等理论;

三是《周易》的易经、易纬体系的术数推求方法。

五运六气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医学气象历法、推演格局和联接运气要素的医学理论。包括气象病因学、五运六气病证纲领、气化理论、病机十九条、运气养生理论等。五运六气的内容,在《后汉书·方术列传》《晋书·天文志》《旧唐书·孙思邈传》都称为或属于“推步”之学。北宋以后,才以“五运六气”命为专名。

五运六气的演进发展

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虽然出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但此理论从发生到形成,却与医学同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滥觞期、酝酿期、奠立期、隐传期、经传期等多个历史时期。

滥觞期——从远古到周代

此时期主要是产生了五运六气理论来源的知识,并提出了“五运”和“六气”的称谓。此期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开始了察天道以明人事的探索。

先民自形成社会以来,积累的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以及它们与灾害、疾病关系的知识。先民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总结经验,很早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彖传·贲》),《淮南子·天文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天体虽远,地域辽阔,因与生活生产关系(如农业、航海)密切,都是先发的古老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偕时而进,有完整的历史,各时代继续不断地有记录,有发现,有创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分为观象派和制历派两派。

观象派,如《周礼》的保章氏,春秋时代的梓慎、裨灶等人;

制历派,如《周礼》记载的冯相等。

殷商时有宇宙结构的盖天说,还有系统的干支记日法,以后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立法。

中国古代历法丰富,据朱文鑫《历法通志·历法总目》记载,从黄帝历起,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止,一共有102种历法。五运六气“推天道以明人事”,既观象又制历,以其一套独特的历法成为推演格局的历法。卢央先确认这是在102种之外的独特历法,称“五运六气历”。滥觞期虽未形成系统的五运六气历,但《周礼·医师》已有郑玄注:“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说明已经被列入医师的思考内容之一。

医学知识和灾害方面的知识及它们与天文气象的联系,也是萌发五运六气的来源。周代已有医师的分科与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常有瘟疫流行,自然灾害多发。它们都与天文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对这些相关资料的归纳,初步形成了五运六气的气候病因说,进而成为推演五运六气格局的理念。

推占类的术数也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要来源。在巫术文化的时代,巫觋们掌管祭祀、战争的决策和医疗。占卜是各方面预测的重要手段,又随着文化的演进不断发展。占卜形式有多种,有星占、龟占、鸟占、风占、梦占、鬼卜、筮占、五星占、杂占、式盘等。此诸占法不断擘发出学术内容,科学性和神秘性乃至迷信内容互相糅杂。殷末周初,术数中有些内容条理化为《周易》,之后又有“十翼”而为《易传》,成为中华第一部哲学著作。术数又称数术,成为“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其中,八风占、望气占和五星占等,都是以观察星象气候以预测疾病,并在发展中式盘化,是五运六气的原始形式。

周代虽然是巫术与术数并行,但总趋势是巫术向术数发展,《国语》的“天六地五”,为五运六气的发轫铺盘了框架思路。

酝酿期——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这个时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为五运六气的成熟积累了资料,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随着天文观测资料的积累,人们逐步认识了天体运行的一定规律,进而作出理论上的概括,产生了对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化的推测,继盖天说之后,发端了浑天说和宣夜说(中医五运六气 公众号 整理)的思想。对日、月及五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二十八宿十二次等体系更趋成熟和完善,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著作,载有石氏星表,首次提出金星、火星有逆行,已测定出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有圭表、漏壶等天文观测仪器,在天象记事方面,有丰富的日月食、流星雨、陨石记事,最早记录了哈雷彗星。论述天文算法的《周髀算经》在战国时已莅世。

医学方面,春秋晚期医巫分离,在医术传承中已经有用药为主的汤液本草派,秦越人和弟子们组成的扁鹊学派,以及注重养生的道家学派等。各派把口耳相传的医术编撰成书,惟气象病因学是各派都遵从的。

战国时代,方士的崛起,使术数向系统化、理论化及专攻的方向发展。此方士并非《周礼·秋官》之方士,乃方术之士,以占筮、推步、求仙、炼丹为业者,尝自言能长生不死者。起源于七雄齐燕滨海地区。后来不断发展,除卜、星、相之流为方士外,医家也被列入方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方士之学术成为方技(伎)。如《汉书·艺文志》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方士各有专长而分门派,有阴阳家、五行家、堪舆家、布姑子术、相马术等,随着《易传》的推行,方技逐渐理论化,如邹衍提出“五德转移”“五行相胜”等理论。

此时期阴阳与五行不仅各自发展,进一步理论化,两者还结合成一个系统。1993年湖北出土的郭店竹简即有《五行》《太一生水》等专著;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篆书阴阳五行》与《隶书阴阳五行》,是西汉人抄写的先秦著作。这些出土文献表明,五运六气格局的框架,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构建了。与五运六气相联系的,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

1985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日书》《历谱》;

1993年江苏连云港温泉镇汉墓出土的《神龟占》《六甲占雨》等等。早在《管子·五行》,记载冬至后睹甲子、丙子、庚子、壬子,而木、火、土、金、水相继用事,为五运各主72日的先源。《礼记·月令》记载要关注疫气发生的原因:“人受疫气,何以异此?”并记载疫气的发生,可依据它与一些自然现象的联系预测之,如说:“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诸蛰则死,民必疾疫”等。

未臻成熟的运气理论也被用于商业。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的老师计然,巧妙用运气理论经营而赢利:“故岁在金(星),穰(丰收);水(星),毁;木(星),饥;火(星),旱。旱则资车,水则资舟,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另一位善于经营的白圭,也因有预测气象而“积著率岁倍”。

奠立期——秦汉时期

阴阳五行和《易经》是秦汉时代的学术骨干,也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构架。秦汉时代,作为五运六气学术背景的三方面来源以及发展和成熟,援发为五运六气的三个组成部分。

五运六气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以天干地支符号系统表述的历法和周期,以气一元论和一分为三贯穿的推演格局,由气象医学、疫病流行和气化学说及治法治则,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建成五运六气的医学理论。

五运六气历、律、候三位一体,推天道以明人事。气候物候依循节气,节气的至与不至依凭历法。五运六气在天文观测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历法。秦汉时代天文学的成就和制历的技巧,都能体现于“五运六气历”。汉代重视实际观测,以及从赵君卿(爽)注《周髀算经》到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汉代以前的秦朝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得水德而有天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六为度,以六为节,服色宜黑,以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周正。历法采用了比较接近实际的颛顼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的长度,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的长度,以19年7闰的办法调节节气。

汉初仍沿秦时历制。后来逐渐发现实际节气有所提前,汉武帝下令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进一步测算,经30年的争论,于公元104年颁布了太初历,当年为太初元年,以正月建寅为岁首,一朔望月为29又43/81日,又称“八十一分法”,仍用19年7闰。历法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这是历法学上的一次大改革,是落下闳、邓平制定的。东汉末年,刘歆附会夏、商、周三代的三统说,又补充了日月食周期和五星运行资料,制定了三统历,也有其价值。东汉章帝时发现,三统历与天象实际不尽符合,由贾逵、编讠斤、李梵等人又制定了四分历,它载有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的方法,还测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晷影。五运六气历法的创立者,在一周天365又1/4四分法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一年24节气和疾病流行的相关而制历,“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素问·六节藏象论》),即365又1/4日为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可用三阴三阳的六气分六步。六步分主气、客气。主气的六步是气候变化的常令,大体按风、温、热、雨、凉、寒6个季节次序排列,实际是火分为二的五行相生顺序。每一步60天87刻半,年年不变。客气也6步,但顺序按三阴三阳(运气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主风木,少阴主君火,太阴主湿土,少阳主相火,阳明主燥金,太阳主寒水)而且与各步的相合各年有轮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位有终始,气有初中”和“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于是建立了一年12个月,有6个运季,以春分为岁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的历法。此历法以天干地支为符号,一日按百刻制,以60年甲子为周期推算。

五运六气格局推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西汉的五运和六气的分立时期,到东汉的五运六气结合的推步时期。

西汉及其以前有很多占候和预测气象之书,如《娄景书》《九宫八风占》《天文气象杂占》及《五星占》等,很多纬书中有论及运气的语句,如《易纬·河图数》有“五运”和“六气”之名词。《易纬·通卦验》论及24节气灾异及“当至不至”“未当至而至”之应。《易纬·是类谋》有“六十而一周”。《孝经纬·钩命诀》云:“五气渐变,谓之五运。”《易纬·乾凿度》记载最多:“五气以立,五常以行”,“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等等。在西汉时已经有五行派与六气派两大派。五行派据五星推占,马王堆出土的《五行占》属于此派。《史记》所记的夏候始昌、夏候胜等人也以五行推占。《史记·天官书》所记之王朔与魏鲜属于六气派:“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魏鲜以“四始”决定一年的有余、不及、正岁。

东汉时期,术数家把各自独立的五运和六气合而为一。五运六气虽然都以阴阳五行和易理为据,但推理的依据不同,五运以时间平移推演为标,六气则以与地面垂直气象的风、寒、热(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循“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天气统地气,天地合气于气交,把两种推演方式“五六相合”,使“五运并时六气”为“五运六气之应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是而五运与六气合而为一。

在此同时,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成为“五六相合”的理论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开宗明义地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元气),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近代诸多关于哲学的气一元论,多以为成熟于北宋,殊不知早在东汉就发轫了成熟而实用的气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其模式是元气-五行-阴阳。又以“一分为三”的思想,把阴阳分为三阴三阳,成为六气之本。

统一的五运六气的格局,推演时分五步:

  • 第一步,观星象定值年干支。
  • 第二步,推五运之大运、主运、客运。
  • 第三步,推六气的主气、客气及主客关系的客主加临。
  • 第四步,推五运六气相互关系的“五六相合”。五六相合有运盛气衰的小逆、不和,气盛运衰的顺化、天刑,以及运气同化的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
  • 第五步,根据气象模式推断疾病流行于灾害。

客气的司天和南北政,也是古老的名词。传说颛顼帝命南政重司天以属神,北政黎司地以属民。五运六气把式盘上方统上半年者称司天,式盘下部统下半年为在泉。其推演的式盘按六步分六格,则左右共四个间气。

五运太过不及、客气司天在泉之胜复,如无承制为平气则成为病邪。五运六气以此建立了气象病因学,进而把东汉以前的诊治理论纳入五运六气的框架。五运六气遂成为有预测机制的从病因到治疗的医学理论体系。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有天文推步、河洛推步等推步之术。五运六气为“天文推步之术”或“内学”。记有樊英、杨厚、朗顗、冯允、廖扶等推步术者。《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还记载因推步有验,先拜议郎,三迁为侍中的杨厚。杨厚出身于推步世家,祖父春卿,推步为业。其父杨统除绍其学外,又拜学于郑伯山、周循,杨统著《家法章句》及《内谶》二书,尽传于杨厚。杨厚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死后立庙,乡人谥曰文父。此传可知,称推步或内学的五运六气,在东汉时已经被确立为术数中的专门之学了。值得注意的是东汉郑玄曾著《天文七政论》,惜此书已佚多年。

隐传期——从三国到唐初

五运六气立学以后,从三国到唐初的500年间,未能很好地传承,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形式和取义上都近似纬书”。

李学勤先生指出,看七篇大论的标题,如去掉“大论”两字,就有六篇为三字题,即“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在形式和取义上,都近似纬书。这种现象,很可以同《参同契》对比,它们都是纬学盛行时期的产物。

纬学的兴盛,始于西汉晚期,至三国已趋衰熄。曹魏“科禁仙学、兵书”,凡谶纬均须上缴,否则坐罪;西晋也“禁星气谶纬之学”,此后南北朝皆有厉禁,七篇大论被当作纬书,只能在道家或道教人中秘抄传承。在《易经》各派传承中,魏之王弼,殊论义理,尽扫象数,也是抑止纬书和五运六气的学术契因。

再者,术数家皆有根深蒂固的治术意识,不轻意示人,传承时也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令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本来就深奥难学,少许人学后,也难得再传。以至500余年几近湮没。但是作为被禁的图纬之书,其推步在皇家司天监中,仍是重要科目之一。而在民间仍被医学家、养生学家们所秘传。如《晋书·天文志》上说葛洪同“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只证候(此处证候指气候)……莫密于浑象者也”。《旧唐书·孙思邈传》称孙思邈“推步甲乙,度量乾坤”。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对官员们的考核,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指标,对司天监人员“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次注《素问》时新纳入的“七篇大论”,就是取自“先师张公秘本”。

经传期——唐代王冰次注《素问》以后

唐代医学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将运气七篇大论补入,从此运气之学便成为医经,这就进入了经传期。

五运六气学说成为“医经”的内容,当按“经”的意识对待和传承,但历代不乏异议者。如宋代林亿就以“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类也。”也有人认为七篇是王冰之作。历代以来,关于是否《素问》原版之争的意义并不大,关键在于运气的内容是否为有价值的学问。

五运六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运气理论将天人相应理论提到一个新层次以此扩大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并提出了多种疫病从病因到治法治则的论治提纲,提出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完善了《内经》的气化学说,提出了亢害承制、天人应同等重要规律,提出了疾病灾害,特别是疫病可预测之论并有系统的预测格局及应时养生的理论原则等等。仅以此数项,足可以说,运气发展了中医学理论,提升了中医学的理论层次,成为宋以后的带头学科。

运气之学在宋代因朝廷重视,每年皇帝颁发运历,令民司岁备药,医师考试运气在“三经大义”中为重点内容等,使运气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显学。以至有“不学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的谚语流传。在此氛围下,解读、发挥运气之学的著作不时涌现。金元四家的崛起,也皆因发挥运气而成学,故当代章巨膺先生提出:“没有五运六气,便没有金元四家”。伤寒学派诸家中许叔微和张志聪的气化学派,乃至《温病条辨》之著,都引运气条文“原温病之始”。

宋元明清以降,诸名医中尊运气和排斥运气犹如两派。

尊运气者,如宋元之、韩祗和、杨子建、史堪、王炎、沈括、刘完素、马宗素、程德斋等,明之王肯堂、汪机、张介宾、徐亦墀等,清之陆九芝、王朴庄等。

排斥运气者,如宋之庞安时、杨介、郭雍等,明之缪希雍,清之张倬、徐灵胎、何梦瑶等。其争执毕竟是理论问题,很多医生还是能不机械执于推演,灵活地运用运气原理,从气候因素思考辨证论治,传世了很多有价值的医案和论著,不仅用于时病,也用于杂病,还提出许多关于生病规律的问题,如《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为天人相应的总规律。《六微旨大论》提出的“升降出入”、《五常政大论》提出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的“郁积乃发”及《至真要大论》提出“胜复相薄”“久而增气”等,都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命题,历代研究者积累了丰富的医案,不仅验证了临床价值,还显示了辨证论治籍助天地之力,疗效显著,应以实践的观点对待五运六气。笔者也认为这是一门有价值的学问,应该深入研究。

我国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按照保养生命的方法来生活和学习,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让自己的身体与精神都保持最佳水平,就能够活到自然寿命。

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中把“寿”分为上中下三等,称“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意思是说,一百二十岁者称为上寿,一百岁者称为中寿,而八十岁者称为下寿,也就是说只有寿命超过八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用“寿”字。

健康对人的重要性,更感慨于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博大精深。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患了病再去治疗,就像感觉到口渴了才想起去挖井,战争已经打起来了才想到去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讲了很多养生理论。

讲中医养生文化,还要讲到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华佗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陶弘景。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到要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现代很多过劳死者,过度消耗的能量,早早衰竭,生命之火早早熄灭。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大自然规律;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原则,认为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时才是最健康的。

养生养心最重要,就是情志。“一生淡泊养心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志过了,给身体带来伤害。情绪问题导致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突发的事例不胜枚举,抑郁症等一系列精神疾病更是与人的情绪直接相关。“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健康膳食金字塔”了。《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喜欢淡、暖、软的喝粥养生法,他曾作诗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几个养生小诀窍:

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做到九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践行“八字”诀:童心、蚁食(少量多餐)、龟欲(心境淡泊)、猴行(多运动)。

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后,反复做几十次。

做到三个“通”:血脉要通、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做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坚持勤动脑: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

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养心要顺时。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日常戒烟酒,不饮浓茶,保证睡眠充足,不要过劳或过逸,选用合适的运动来锻炼身体,则对心脏的养生保健有益。

心的养生保健方法要以保证心脏“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为主要原则。“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也就是说心与舌的关系密切,从舌的色泽及形体表现出来,如心的功能正常,舌红润柔软,运动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心脏气血不足,则舌质淡白,舌体胖嫩;心有瘀血,则舌质暗紫,重者有瘀斑;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生疮。

心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心主血脉”,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到全身以滋养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二是“心主神志”,指心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如果心主神志失常,轻则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健忘等症状,重则出现精神失常、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喜即是高兴愉快的情绪,对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益于心脏,也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多能健康长寿,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而情绪急躁、精神抑郁、悲观情绪则体弱多病,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善于调整情绪,愉快的好心情是心脏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保护心脏可以做下面的运动:

静神调息法: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颌内收,将右手放于左胸心前区,闭目,使精神进入宁静状态。慢慢地调节呼吸,使呼吸速度缓慢而深沉,右手根据呼吸的速度顺时针地轻摩心脏,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共按摩36圈。有运行气血、营养心脏的作用。

运动养心法: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

“肺主气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肺是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通过鼻、咽、气管等呼吸道,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体的交换,保证机体氧气的充分供应。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氧的供应充足,面色红润,机体健康。故肺的养生保健要以保证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为主要原则。

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清新与否与肺脏的养生保健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肺脏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又负责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外界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对肺脏有直接的影响。居住在有湖泊、树木、绿地之处,且阳光充足、水源清洁、空气新鲜。清新的空气是肺养生保健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即肺是清虚之脏,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自然界的寒热燥湿之邪气,易侵犯肺脏。顺时养生保健就是要根据四季寒暑的情况,适当地增减衣服和被褥,使机体适应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保证肺脏不被寒热燥湿等外邪侵害。

忧悲情绪是肺脏杀手。肺在志为忧,悲哀忧伤易损伤肺脏,引起肺脏功能的下降或产生疾病。可用静神养生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节制感情,顺应自然。还可采用“忧悲以喜胜之,以怒解之”之法,用喜的情绪来战胜忧伤情绪,或者用怒的情绪来缓解,当然用愉快的情绪战胜忧伤较好。

冷水浴或冷热水浴对肺脏健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锻炼,可以使全身的血管受到刺激,使血管既有舒张又有收缩,增强血管弹性,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并有促进肺脏功能和适应性的作用。

每日坚持跑步、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或做呼吸保健操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肺脏的功能和抗病能力。

教你做呼吸保健操:

两脚分开站立,与两肩平,上身挺直,双手护于丹田(脐下小腹部)。

吸气时缓缓用力深吸,双手放松,使腹部膨起,吸至最大量,有气沉丹田的感觉。

将气缓缓呼出,双手压迫丹田,呼至最小量,反复做30次。

双手放于胁部两侧,随吸气缓缓向两侧平行分开,如阔胸运动,使气吸至最大量。

再随呼气,缓缓放于胁部并按压胁部,做20次。

双臂自然下垂,随吸气缓缓上举,吸气至最大量。

缓缓呼气,随呼气双臂慢慢下降,下蹲,双手抱膝,呼气至最大量。

再起立重复,做20次。

健康的定义不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同样重要,而且精神健康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就是快乐的生活。

精神养生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以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

古代圣贤修身养性的十大乐事: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笑一笑十年少”,经常笑的人能长久地保持青春活力而延年益寿,这是中医提倡的养生法。现代医学要求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包含养生的概念。

精神与健康的关系可分为两方面:精神决定健康,只有精神好的人身体才可能获得健康;健康包含精神,现代医学已经把心理健康作为衡量人健康的重要标准。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情志养生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情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情志养生包含四方面:一不要有太多过分的欲望;二是知足常乐,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和满足感;三是要有豁达的心胸;四是要多做善事。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在人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中国的农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24节气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认为它还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很善于观察,总结。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5天是一候,3候是一气,也就是15天一个节气,6气是一季(也叫时),把全年分成24个节气。

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在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逐渐增长的时候,但古人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在夏至的时候,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虽然还没有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

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既然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所以,《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很多人,说阴阳是玄虚的,是巫术或者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东西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无论中外,普遍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

古人另一个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不断积累,不断思索,就可找出规律。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寒冷。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出现了。经过千万年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的物质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已故名医岳美中教授曾对此有精辟论述,现将其部分观点摘录如下,与读者共享。

一、关于什么叫辨证论治
岳老认为:“辨证论治,浅言之,'因势利导’而已。'因势’,概括辨证;'利导’,概括论治”。

“辨证论治就是医生观察病人症状所得之感性材料,经过思考,进行科学的抽象,找出其本质和规律,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治疗”。

“辨证论治应当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态,辨病机,辨证候,辨病并辨治法方药等数种内容,即既要全面地辨证识病,了解整体情况,也要抓住重点”。

“辨证的'证’,是证候的简称,梁·陶弘景给证候下的定义是:'按证者,谓体内病状发现于外,如事物之有对证也;候者,病之转变随时期,如伤寒等证,旧说七日为一候是也。合言之则曰证候’(《证候方序、论诸病证候》)。就是说,在辨病的基础上,抓住现证的症状表现,辨明在阴阳属性的总纲下,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再针对证候加以施治”。

二、关于辨证与辨病
有人谓治疗疾病,如果遇到同样的证候群,则“有是证,用是药”,才是辨证论治的圆机活法,如依病名而求对应方剂,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岳老认为:“这种主张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辨证论治的实质来说,还不够全面。”他认为:“辨证论治最忌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要落实到一病一药上。但决不是死板的固定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特效方观点。”

“疾病的证候是从病而来。从矛盾的性质方面来说,病是基本矛盾,证是主要矛盾,矛盾方面中的基本矛盾方面和主要矛盾方面各有自身的特点。矛盾基本方面的特点是:不论疾病的矛盾运动处于何种状态,哪个阶段,另一矛盾方面归根结底总要受他所决定,即使当时另一矛盾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概莫能外。矛盾主要方面的特点是:它反映矛盾运动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方面。如果说矛盾的基本方面从相对静的表现,在本质上显示着矛盾双方的关系,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从动的表现、从时机的具体表现来显示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的基本方面经常会以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

“所谓'有是证,用是药’,根据四诊,明辨八纲,观察它属于哪种证候群,即采取哪种方药的措施,那多半是解决疾患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种'主要矛盾’。所谓主要矛盾,即是疾患发展在一定阶段上,一定时期内起着主要作用的矛盾。某一性质的疾患,在它自身发展全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乃决定于它出现的主要矛盾。反过来说,主要矛盾决定着和标志着疾患发展的阶段性。区分疾患发展中的阶段性,则必须以其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矛盾为依据”。

“在治疗疾患采取措施当中,中心环节不一定是把力量用在基本矛盾上。因为,当基本矛盾相对稳定不变时,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可与基本矛盾一致,也可不一致,这时,就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中西医在这个阶段施治上的不同看法,要注意研究。但也要意识到基本矛盾,不然的话,那就不能了解其间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这个关系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任务退居于次要地位,直接对付主要矛盾是首要的;但是又不能随便想怎样解决主要矛盾就怎样去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服从于对基本矛盾的解决,才不违背辨证论治的'标者本之,本者标之’的规律性。……总之,只认识到疾患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不管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矛盾,就不免重视现象而忽视本质,对辨证论治来说,有些庸俗话了;反之,一味强调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轻视主要矛盾,那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又把辨证论治机械化了。二者都是错误的”。

三、关于辨证论治的纲要
岳老认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四句话,可作为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纲要”。

“去粗取精,就是对临床辨证的材料进行选择,去掉那些粗糙的东西,把能够反映本质的材料留下来;去伪存真,是对材料进行鉴别,分清真伪,去掉假的,保存真的;由此及彼,是把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由表及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四句话,阐明了综合分析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学会运用它,养成分析的习惯,掌握分析的方法,辨证指导论治,论治针对辨证,才能两两合拍,丝丝入扣,很好地解决人民的疾苦”。

(0)

相关推荐

  • 特色养生 > 五运六气养生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包括人体)影响的一门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以"天人相应"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天干地 ...

  • 【孟庆云】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 ...

  •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源自<内经>的运气理论,它贯穿整个运气理论,说它是五运六气理论学说的基石不为过,因此也是我们步入五运六气理论之门的钥匙.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 ...

  • 运气漫谈 ▏五运六气理论源流浅说

    关于五运六气理论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太始天元册文>,<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 ...

  • 带你快速了解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字字珠玑...

    带你快速了解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字字珠玑,这些你都知道算你牛! 主气主运:每年一样,毫无变更,周而复始. 主气--每年365天,分24节,每节15天,4节60天为一气,分为初二三四五终,以木火相土金水 ...

  •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

    这个内容有点枯燥,不过仔细体会里面讲的内容很有意思. 1.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 ...

  • 《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1)——阳历、阴历、农历篇

    导读 : 不懂天文历法,就无法研读古代经典,就无法学习<黄帝内经>.这是缘于古人应用五种天文历法知识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随处运用这些历法知识,度量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康 ...

  • 运气临证 ▏五运六气理论在妇科病的运用

    本文首发于<医师在线>杂志 五运六气理论除了能够预测时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之外,对内伤杂病和妇科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于反复发作或者辗转求治没法见效的疾病,在五运六气理论的指导下, ...

  • 运用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预测和治疗疾病

    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你运用过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吗? 五运六气理论是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

  • 用五运六气理论,多维度整体思维辨证治疗疑难病,久治不愈病

    近年余常遇久治不愈之病,用五运六气理论,多维整体思维辨证治疗,比前疗效提高数成:非余发明,实得益于黄元御: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六气者,风.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