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一大摞检查报告甩在我桌上,没等我开口,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大夫,我是去年做病理查出来轻度不典型增生;都跑了十几家医院了;都说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查胃镜;可是我看网上说,这是癌前病变,下一步就是胃癌啊;这不是让我等死吗?”我耐心地等她唠叨完毕,认真地看了看她的报告,笑着对他说:“金大姐,我还是建议不需要治疗,更不需要吓得睡不着觉!”
看着一脸惊愕的金姐,我想,有必要花点时间给她详细地科普一下:
一、先说说胃癌是怎么来的?
胃癌的确切病因,直到现在医生们也没能完全弄明白,但是可以确定的诱发因素有:
遗传、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喝酒、饮食习惯、不良情绪、化学污染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可能会发生胃癌。
在上面说的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比如空气和环境污染、遗传和家族因素;
但是超过90%的因素,是我们可以自己控制的,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嗜好、饮食因素、不良情绪等。
一般来说,胃癌都会经历以下这个过程:
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粘膜内癌——浸润癌——转移和扩散
这就是著名的“Correa模式”:
在上图中,在肠化生此前的阶段,都是可以治愈的,可以逆转的;
而一旦到了不典型增生阶段,一般认为是不可逆的阶段(目前争议颇大,多数中医强调轻、中度异型增生也有可能逆转),我们做的只有维持现状,监测其变化。
因此上,我们预防胃癌,最好在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治疗。
但是,这个过程发展是很缓慢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我们有的是机会发现并及时干预。
二、再来说说什么是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又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中度的大约相当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则相当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胃癌的发展历程中,不典型增生则是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状态,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如果把胃癌比作十恶不赦的”罪犯“的话,那么,异型增生就类似于“嫌犯”,还够不着刑事处罚,还有教育和挽回的余地,至少是可以以观后效的状态。这些“不良少年”毕竟都有变坏的可能,如果不严加管束,它们就可能变坏:
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显示,非典型增生10 年内的癌变率为:
轻度非典型增生2.5%~11%,
中度非典型增生14%~35%,
重度非典型增生 10%~83%。
也有研究称,7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加积极干预,将在8个月内进展为早期胃癌。
1、像金大姐这样的轻度异型增生,是胃粘膜对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往往出现在溃疡边缘,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性胃病等,分型上多为再生型。
2、而中度非典型性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比较明显,既可以出现于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现于癌旁粘膜。也有的可演变加重升级成重度不典型增生,所以要密切胃镜随访。3、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是典型的癌前病变,似癌非癌,离胃癌也就一步之遥,有时候和粘膜内癌难以分清,不能逆转,最好的治疗就是维持现状。也就是说,这是个不能再教育好的“坏孩子”,我们只有严加监管(胃镜加病历活检),只要继续犯罪,就对他格杀勿论——直接切除病变粘膜以绝后患,可以内镜下,也可以外科手术切除。
三、最后说说治疗方案
不管是哪种级别的不典型增生,都叫做癌前病变,都有癌变的潜能,因此规范治疗和复查非常重要。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胆汁反流、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停用伤胃药物;舒缓压力等;以消除症状为目的;比如消化不良的用助消化药和胃肠动力药等;对于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只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像金大姐这样的,没有症状的基本不需要治疗。最近有报道摩罗丹或胃复春,配合叶酸治疗不典型增生有可能逆转。对于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可以在内镜下,或者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由于过度担心的负面情绪能加重病情,所以有必要向患者详细说明:第三,癌前病变的最终走向不一定就是癌,绝大多数维持现状,只有个别疏于复查的才可能变坏。这一条放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相对来说,西医的治疗方案略显单调而无奈,给很多患者的印象是“等到重度了、早癌了,切掉它”;而中医可以辨证论治,不管你的组织学情况,只要证、症符合,就可以按图索骥,在消除症状的同时,也能修复胃粘膜。有很多的报道有逆转轻中度的不典型增生,但至今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很多“三假”医院(尤其是广告做的多的医院)宣称能够治愈,一定要注意鉴别。
最后,简短捷说:
肠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经过规范治疗,一部分有可能逆转;
即使不能逆转,维持现状即可;尤其是老年人,不必要追求你的胃变回25岁的状态,很多的萎缩和肠化是人体老化的自然过程,可以相安无事到终老。
重要的是,定期胃镜+病理随访,非常重要!!!
重度不典型增生,建议立即内镜下ESD或外科切除,并定期复查。
(完)
撰文、编辑:老杜 联系:laodu-sh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