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湖南邵阳心灰意冷的信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回湖南邵阳心灰意冷的信:
答信除了答病,也要传递做人的精神。写信不单是在反映问题,也在表达自己的诚意,像士兵出征有个誓师大会,表现自己的意志才可以一战。弟子来拜师先递上拜师帖表明心意,老师才知道要拿什么来教你。
像这种口腔疾患、脑鸣耳聋、心情烦躁,难以入睡之象,在中医认为是上焦之火,但是又产生心灰意冷。疲苦易累!意属于脾所管,这是下焦亏虚。这种上实下虚的症状在当代非常多见,也折腾人非常痛苦,说它难,那是没找到门路;说它易,那是得法了。得法易如拾芥,不得法难如登天,这法说穿了一文不值,但是效果却令人满意。
我以前对前来五经富学习的学子立下三个要求,结果做到的不多,但是做到的效果都很好,这三个要求,似易实难,似难又不难。
第一、十公里以内不赶时间的话多徒步,不用自行车。
第二、十点左右睡觉,不是疲劳了才睡,而是时间到了就睡,自动五点半就会醒。
第三、用踢腿习劳来管住手机。一有玩手机瘾的时候就踢金刚腿,把消耗精力转为魄力。劳身、逸心,只要劳其筋骨,心灵就会放松!
我这简单的三招下去,向我反映得到好处的不计其数。但很可惜,现在人大都有这样一个人性弱点:好了伤疤忘了痛。等他病有好转的时候,他又继续放纵,不过12点不睡觉,不精力耗尽不停手机,不把手机搞到没电都不放手,如此又折腾成上实下虚。所以只要不折腾的病都好治,只要顺天地规律自然来调养的病都不难。
不问病难不难治,要问你有没有下定决心去改!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心灰意冷、难治的慢性杂病,只有不得道的人。
人百年离不开生死,但是生病是可以有方法去疗愈的,《黄帝内经》讲:“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个术有技术、心术也有道术,还有法术,不单只是遣方用药、拿针扎穴位的术,这是肤浅狭隘的中医,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是道术。
徒步习劳早起,这是法术,服用栀子豉汤、酸枣仁汤,这是方术,用按摩,点点按按,病去一半,这是技术。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是有意志力的人能够做的,凡是意志上折磨、心灵上忧虑的病,要从肉体治,这叫转移。心病治身,通过劳动来忘我,使身心调和!
古代一个富家女焦躁不能食,生不如死,医者叫她同婢女一起习劳,挥汗如雨,心病就从身体医,在三个月的锻炼过程中不药而愈,这则案例记载在《品读名医》上面,大家可以去看。也就是说,既然不堪忍受疾病折磨,为什么不大胆地赤脚将身体气血练活?方法很简单,循序渐进,渐渐找扎脚的地方去练武,几乎没有赤脚负重不能转头的奇难杂症。如果有的话,那是赤脚负重的时间或强度不够,方法应该稍作调整。
孔夫子讲:“射不住靶心,应该调整射手的技术跟精准度,而不是调整靶心。”应该加强的是患者修炼身体的强度、韧劲跟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任疾病摆布。像这种病,如果按照我讲的这方法不转头的话,我写的这些信都是妄语。
我们有十足的自信,并不是我们是神医,很高明,而是按照自然之法来调自然之身,就有自然神妙之效。我以前在反复想为什么古代的修士要择山而住,除了山林清静外,还有山林攀缘少、水电不通,每天要自立自强,光体力活就占据七八成,剩下两三成时间,恨不得晚上来多读几页书。结果这样读书既深刻、运用灵活,写的诗又有灵性,好比在山里种植的花草青菜,那种野劲美味远非平原大棚,或街边小路种的所能比,我说是同等付出的心力。这就是山居优胜的地方。
看到这么多苦恼大众、迷茫众生,恨不得分身千百亿,让他们回归五常生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上讲: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要按照四时更迭、朝暮作息、劳欲过度的方式来去使用身体,那就会越用越强。这叫顺势而为!
为什么寺宇里头的僧人他们越干体力活,身体越强?因为他们有严格的戒律,到点了就睡觉,到点了就起来。为什么同样干体力活的乡村农民、山民有许多居然一病不起,精神馁弱,因为他们干活以后闲余时间熬夜打麻将、久坐闲谈、讲是非、传是非,如此陷入无休无止的怪圈纠纷,这是多么可怜。好不容易习劳发汗锻炼的效果却让妄想妄行给夺取胜利果实。
我讲的这些或许某些健康强壮的人不以为然,但是真得病,这就是救命稻草。按照这个方式来生活,就会改正体质、变化气质,乃至于脱胎换骨。
疾苦的众生何其多,绝妙的方法哪里有?
百封书信指明航向,秘诀尽在此中琢磨。
辛丑年六月十八曾培杰书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