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清宫八大迷案 孝庄太后下嫁
清宫八大迷案 孝庄太后下嫁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原因独家揭秘
明末清初的乱世,造就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博尔济吉特家族中,就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女中豪杰,她就是曾经辅佐三朝的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她不仅聪明美丽,还能忍辱负重,以政治家的才能、谋略帮助其夫皇太极,广纳人才;以后又帮助幼子福临继承大统;最终支持孙子玄烨大胆治国除奸,使清朝走向兴旺盛世,被人称为“开国慈母大玉儿”。《康熙王朝》伍次友说的一句话:孝庄太皇太后这一生,必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伟人”,其死后的名声一定是毁誉参半的。一方面,因为伟人想要成大事,往往不拘泥于世人对好,坏,忠,奸的评定标准;另一方面,伟人因其所处的位置,一举一动,都将影响深远,且被拿到放大镜下面看。孝庄也一样。所以本文不是站在贬义的视角去看待她,而是单看一件事本身的影响。孝庄文皇后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孝庄到底是什么人?孝庄皇后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呢?为什么孝庄文死后未进皇陵?诸多疑惑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孝庄太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也无愧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万历四十一年,大玉儿在科尔沁草原出生,长到13岁时,嫁给了自己姑姑的男人,那个人就是皇太极。因为姑姑没有生出皇子,大玉儿入宫的时候,她的使命就是剩下带有蒙古博尔济吉特血脉的皇子。嫁与皇太极后,她的姑姑对她颇有照顾,在后宫里的地位也仅次于她的姑姑,生活还不错。不如意的只有一件,就是她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博尔济吉特大汗十分焦急,又将女儿海兰珠赐婚给皇太极,企图让海兰珠生下带有博尔济吉特血脉的皇子,1634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博尔济吉特海兰珠进宫,深受皇太极的宠爱。她是大玉儿的姐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的第十九世孙女。海兰珠在入宫前嫁过人,但是皇太极丝毫不介意,甚至听说她之前的丈夫对海兰珠不好,因此对她更加疼惜。赐妃号“宸”字,赐住关雎宫。与庄妃大玉儿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在她之前。这可是一家三个女子共侍一夫,前所未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姐姐海兰珠入宫了,海兰珠刚一入宫就得到了皇太极所有的宠爱。当时的大玉儿在宫中的地位一下从位居第二,降为第五。姑姑为中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居首位。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大玉儿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
在大清统治中国将近300年的历史当中,有着诸多悬而未决的谜案,诸如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雍正之死,乾隆身世等等等等,其中充满了矛盾和疑惑,篇幅所限,我们今天只能探讨其中的一个,那就是排名第一的孝庄下嫁问题。孝庄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个对政治有着极大影响的女人,她本名叫布木布泰,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时候,就有着满蒙一家的风俗,她自然也无法例外。公元1625年的时候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侧福晋;到了公元1636的时候,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她的身份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受封成为庄妃。公元1643年,海兰珠生下八阿哥后,皇太极更加宠爱,但是八阿哥却八岁早夭,海兰珠痛心疾首,也郁郁而终。在痛失爱妃与爱子的打击之下,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戎马一生的皇太极驾崩,由于事发突然,没有机会制定自己的继承人,结果在他死后形成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主要的竞争对手有两个,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个就是他的弟弟多尔衮。虽然子承父业是最合适的做法,可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豪格都差多尔衮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俩人一较劲,剩下的亲王都不得不各自站队,形势瞬间剑拔弩张。最后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努力斡旋下,双方达成妥协,把跟双方毫无关系的福临立为皇帝,多尔衮当摄政王,掌握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豪格该干嘛干嘛。就这么的,年仅六岁的小福临登上皇位,他的母亲孝庄太后自然也就成了太后,跟多尔衮一道辅佐顺治。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既然都称“皇父”了,那是不是就说明他跟孝庄之间有不明不白的关系呢?
几个月后,多尔衮率兵入关,将刚刚打败明王朝的李自成拉下王位,并成功占领北京。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尔衮迎接皇太后和年幼的爱新觉罗·福临进京,开始了大清朝在北京的统治,从而实现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愿望。之后,多尔衮向汉族王朝学习,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随之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大,成为了爱新觉罗·福临的“皇父摄政王”。此时,多尔衮仍然有机会称帝,但是他还是没有这么做,北京局势一稳定,就立即迎请顺治帝移驾北京。福临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多尔衮的苦心和忠诚不但让皇帝感动,也感动了大臣们,大臣们都认为多尔衮理应得到回报。久未得到孝庄太后的多尔衮认为,不如借此时机了了自己的心愿,于是,召来大学士范文程等,密谋迎娶孝庄皇太后之事。自此,中原大地都是大清的了,多尔衮也开始了他长达多年的摄政王生涯。当时顺治帝还小,多尔衮就把朝政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功高盖主,小皇帝肯定着急,小皇帝的母后也会很急,这时候,要怎么巩固双方的关系,让多尔衮不谋反,太后必须下嫁?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为了巩固儿子的帝位,委身于自己的小叔子,这个还是可以理解的。多尔衮对顺治,是想用自己的观点来左右他,教育他,使得他从小在自己的影响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完完全全和他自己一心一德的那么一个皇帝。所以不让他同孝庄随意见面,他不希望他受到孝庄的影响多多少少有点像养母辛辛苦苦拉扯大别人的孩子,不愿意其去找亲生母亲而和自己疏远的感觉。从多尔衮患病埋怨顺治不亲自探视,“上虽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礼一为临幸。”他嗔怪顺治与自己不亲,并不知道是否是顺治对权力的独占欲让多尔衮会产生一种隐忧。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简要说完了孝庄的一生事迹之后,再来说她身上的这个谜团,支持孝庄下嫁的人证据一般有三个,头一个就是这埋葬地,她因为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被这些人认为她是嫁给了多尔衮,觉得死后愧对皇太极,所以才执意如此的。还有,她死后之所以不愿意去盛京,觉得皇太极的陵墓已经封闭多年,里面还有孝端皇后(自己的亲姑姑),自己不去也罢,再说了夫妻两个不葬在一块儿的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清初抗清义士张煌言(张苍水)诗集中有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其中有四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诗中明确提到太后下嫁,是一条最有力的证据。如果说诗属文学作品,不足为实证,那起码也能从侧面证明,孝庄和多尔衮关系不一般,毕竟无风不起浪。因为满人入关之前,生活质量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满人没有入关前是游牧民族,没接触儒家文化,不懂什么从一而终。他们需要的就是生存和繁衍。因此自家人娶了寡妇,拿到她的财产,养她的孩子,对所有人都好。就算那个死去的男人,他的后代才能延续,他的女人才能活下去,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孝庄在历史上和多尔衮没感情的,多尔衮特别好色,曾经霸占了侄子豪格的媳妇,面对一个美丽而智慧的女人,不可能不动心。根据姚雪垠的《李自成》里写的比较真实的情况,庄妃当时还担心被殉葬。最终,她儿子上了皇位,她依靠了最大的权贵多尔衮,其实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件最好的事情。根据当时朝鲜国史料记录,他们是正式成婚的。按照当时满人传统,一旦成婚,福临就是多尔衮的儿子。而多尔衮后来的行为,基本上是当福临亲生儿子。可是到了北京之后,形势大变,福临有了几个汉人老师,被汉人儒学说感化,就觉得母亲和叔叔在一起是禽兽行为。年轻的他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事情,于是非常憎恨多尔衮,觉得这就是耻辱。
按理说孝庄和顺治是投靠多尔衮的母子,应该惺惺相惜,可能在皇家不一样,两人因为立皇后的事闹的不可开交,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但是福临并不喜欢这个皇后,此外这个皇后是个妒妇,这让福临无法容忍,坚决要废后,孝庄拗不过自己的儿子,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件事情给满洲和蒙古带来的消极影响,孝庄又安排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福临同样对这个漂亮的妃子不感兴趣,不过没有再废了这个妃子。顺治帝后来对自己的母亲和多尔衮失望透顶,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一个女子身上,这个女子就是董鄂妃,董鄂妃是顺治帝最受宠的女子,为了她不惜废除两个皇后。大概是红颜薄命,董鄂妃后因为幼子夭折也一病不起,最终花落尘土。而顺治,这个爱新觉罗家的痴情种宁愿放弃皇位,为了董鄂妃出家。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大玉儿恨铁不成钢,无奈只能培养自己的孙儿成为明君,好在孙儿并没有让她失望,这就是后来的康熙帝。不过,顺治生了个好儿子,那就是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康熙的性格特点都和孝庄很像,因此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在玄烨小时候得了天花的时候,孝庄也非常关心玄烨的病情,在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而玄烨也因为得过天花而被福临看中,再加上玄烨勤奋好学,玄烨被立为太子。福临去世以后,玄烨即位,就是康熙皇帝,此后,无论是除鳌拜,还是平三藩,以及收复台湾,坚定的站在康熙身后的始终都是孝庄,这给了康熙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而康熙也因此成为一代圣主,也因为如此,康熙对孝庄非常的尊敬,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孝庄尝鲜,康熙陪孝庄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孝庄扶辇保护。
顺治帝对叔叔多尔衮的痛恨就在于乘人之危,孤儿寡母虽在皇宫,但没有兵权,这可是致命的,手握兵权的多尔衮,随时可以反戈一击。孝庄太后无奈之下,下嫁了多尔衮。就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依旧对多尔衮的逼宫念念不忘,他觉得自己很惭愧,没有保护了母亲的名节,所以将母亲与多尔衮成亲的所有记载全部销毁。多尔衮死了,顺治帝,也没有放过他。据记载:二月,少年天子恭上其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十几天后,这个月的二十一日,皇帝追罪睿亲王,削其尊号及其母妻追封。不过才一两个月的时,死后的多尔衮也不得安宁,一下子从极尊的地位,跌落至谷底。时间虽然很短,可是在追罪多尔衮的诏谕发出前,追崇摄王夫妻连同恭上皇太后尊号的敕谕已经颁出,宣示全国及藩属朝鲜。也许是皇帝疏忽,但最有可能的是皇帝按捺不住亲政的喜悦,以致于连遣四使,在追尊多尔衮的同时,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亲政、母亲的尊封,然而时间上的巧合,出自常情的联想,却使得孝庄文皇后蒙上了不白之冤。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由于多尔衮生前一直处在满洲贵族内部明争暗斗的中心,树敌颇多,并遭顺治帝忌恨。在他死后仅两个月,即顺治帝亲政第二个月,皇帝遂下诏,以14项大罪为由,削去多尔衮官爵,籍没其家产入官,除多尔衮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之外,对死去的多尔衮还采取了掘墓鞭尸这种古老的严厉惩罚。当时,有一外国传教士记述说:“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与此同时,座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被废。其亲信多人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
孝庄病危的时候,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孝庄最终寿终正寝,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按照清朝的传统,孝庄死后应该和皇太极合葬,但是皇太极是安葬在盛京,而孝庄是死在北京,而且过了那么多年,所以孝庄临死前曾经嘱咐康熙,皇太极下葬太久,如果要跟他合葬,那么会打扰他的安息,因此要求不合葬,而康熙或许因为与孝庄的关系太好,也不愿孝庄过早的下葬,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平均每年0.74次,可见康熙对孝庄的感情,孝庄这一暂时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康熙一朝也没解决孝庄陵墓的事情,直到雍正三年,也就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雍正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
在北京东北方向大约100多公里的清东陵,陵里安葬着清朝的五位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在陵区的周边,一道长约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个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惟独昭西陵是建在风水墙外面的。陵中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妃——庄妃,也就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有人说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她洗不掉的耻辱,但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也许只有下嫁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一个母亲,舍弃了名节,舍弃了尊严,只为儿子换取一个太平盛世,无论她嫁与没有嫁,孝庄太后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清清白白。没有这位伟大的开国慈母,就不会有大清王朝的辉煌与成就,顺治帝在谴责自己母亲同时,摸摸脚下的龙椅,没有母亲血泪的付出,自己就是皇家的一个亲王,提心吊胆地生活在皇权的争斗之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娜尔古丽,党员,维吾尔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写家协会终身签约作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踏着春天的脚步》;出版长篇小说:《红盖头》、《花轿》、《秋蝉的嫁衣》、《柳如是》、《压寨夫人》等。长篇报告文学《森林城市的崛起》由中国绿色时报连载。长篇小说《森林中的红盖头》由《生态文化》连载。《守林世家》由《生态文化》连载,已经出售影视版权。中篇小说:《糖水玛娜》被中央财经大学阅读课本录用。参与十余部影视剧。在国内期刊:《西部》、《飞天》、《地火》、《上海文学》、《天津文学》、《民族文学》、《青年文摘》、《浮玉》、《中国林业》、《国土绿化》、《生态文化》、《世界华人》、《华人》、《半月谈》、《共富天地》、《塔里木》、《读者文摘》、《楼兰》、《老爷山》、《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华北信息报》、《共富天地》、《河北教育》、《东莞文艺》、《中国绿色时报》、《新视野》、《南方周末》、《黎都文苑》发表小散文四百多万字。
作者简介:王湛华,香港人,籍贯广东东莞,东莞康年制帽有限公司董事长、政协东莞市港澳区委员、香港东莞石排同乡会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著名慈善家,野生动物保护大使。与阿娜尔古丽合作长篇报告文学《足迹》,二人继《足迹》之后合作长篇小说《大家族》、《我的祖母麦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