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周其运作品:荆州战略

 荆州战略
第一节  概述
荆州在三国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透过荆州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魏、蜀、吴微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荆州关系着蜀国的兴衰,乃至可以被看做蜀国走向强盛顶峰的标志与转向衰落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无力维系,并最终结束分裂局面,走向全国一统的重要分水岭。
下面,我们来对荆州的一系列历史做一下比较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荆州战略
第二节  荆州地域
谈荆州,就不能不先看下荆州的地域。
荆州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荆州市,古称江陵。历史上曾为楚国故都,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纽带和重要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称誉。辖沙市、荆州两个市辖区,公安、江陵、监利3个县,代管洪湖、松滋、石首3个县级市,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1558平方千米,市区建成面积53平方千米。这其实是今天的荆州,与历史中的荆州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那么历史中的荆州到底是在那些区域呢?
历史上的荆州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向北到达今天河南境内,南阳就是当时的宛,信阳一部在江夏境内;向南一直到达今天广西桂林、广东韶关境内;向东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贵州境内。是相当广大的区域。
在历史上,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 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 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赤壁之战后,曹、刘、孙 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 ,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 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荆州治所,即荆州州府所在地,东汉末年曾几经变化。荆州治所原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 移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刘琦病死,刘备领荆州牧, 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荆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关羽镇守 荆州,仍以江陵为驻所。从“借荆州”起,江陵既是荆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三国演义》叙述有关荆州的故事时,已是刘表任荆州刺史之后。因此,在赤 壁大战之前,所谓“荆州城”,实际上是指襄阳;而在赤壁大战之后,所谓“荆州 城”,实际上是指江陵;此外,并无单独的“荆州城”。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荆州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蜀来说,孔明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荆州对当时的三国都很重要。从魏国方面来说,荆州能够威胁到宛、洛,那魏又岂能置之不理。对吴来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守,以待天下之变”也是大的方针策略。
       而且在建安五年,鲁肃就对孙权说:荆楚……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荆州战略
第三节 荆州的初步部署


   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可是他心目中的汉室却是自己这个汉室后代当政的汉室。所以,在他心目中,天下本来就是自家的,谁做不是做啊。霸占荆州不还,还振振有词,天下都咱家的,荆州我们占着理所当然。气的孙权没背过气去。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观念下抢占刘璋地盘,还是那句话,天下本来就是咱家的,谁做不是做啊。刘璋不明白自家兄弟为何相残,可是不明白也得明白。
也是这种观点,当曹丕称帝后,不是接回汉帝,而是诸葛亮几句劝就立即猴急猴急的成了帝。他心目中,自己就代表汉室,天下本来就是自家的,谁做不是做啊。
  恐怕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理论到了刘备那里,就应该改成兔子专吃窝边草了。
   具体事例可以从刘备的地盘说起,刘备最终的地盘从哪得来的,恐怕很多人都清楚,主要部分中有的是刘表的,有的是刘璋的。
   而这两个人都姓刘,用通俗的说法都是汉室宗亲,是同门之后,如果说刘表临终时想把地盘给刘备时,他要顾及点影响,推辞一番的话,那么对刘璋可就没这么客气了。用尽手段,费劲心机,可是刘璋却对他相当信任,给他提供种种便利和支援,当真正见到刘备露出真实面目时才傻眼了,却还忍不住嗟叹:同为汉室宗亲,自家兄弟,为何要自相残杀呢?
    其实,刘璋错了,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是可以放弃一切的。
  还有一点也可以证明刘备专吃窝边草的心理,荆州原来是刘表的地盘,后被曹操占据,赤壁之战后,又被孙权占据,后来诸葛亮用计借用荆州后,并没有还给刘表的子孙,虽然还给刘表子孙,会丢的更快,可是一旦被刘备长期霸占,据为自由,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
    因此,刘备的地盘策略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体现了某种谋略,因为其他地盘已经被曹操孙权占据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只有那些姓刘者的地盘,占据起来更容易,且更是易守难攻,因此,从利益考虑,刘备就兔子专吃窝边草了。
鉴于荆州的重要的战略地位,蜀国最初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部署。因为在当时刘备要取西川,在经过商议之后,便开始起兵夺西川,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可以看出初步部署中,各支军队成犄角态势,可以互相支援,遥相呼应,是非常科学的。
但计划不如变化,后来,蜀国形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荆州的初步部署也被一步步彻底打乱。蜀国当时兵分两路,一支兵团担当着守护荆州的责任,另一支兵团则担负着开疆扩土的重任。这支军队最初的部署是这样的: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
可是正是这支兵团后来的严重受挫,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个连锁反应的起源则是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庞统庞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人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可见才智之高,但读三国,却没怎么看出来他和诸葛亮如何比,就是献了个“连环计”而已,后投刘备仅为耒阳令。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没看出有多大能耐,可却很是嫉妒诸葛亮的,后随刘备取益州,攻雒城时,因疑诸葛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时年三十六岁。时有童谣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路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荆州战略
第四节 解读庞统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有凤雏卧龙之美誉,水镜先生曾说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之才与诸葛亮孔明不相上下。并且庞统据说美名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学生时代。据史载,“初,凤雏与庶,亮同学于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即为司马操德(司马徽)参考资料:《三国志》 。据说,那届学生即将毕业时,水镜先生出了一道难题:你们谁能让我同意他走出学堂大门,谁就算毕业。这下,众多学生为了难。诸葛亮突然耍赖起来,双手抱住老师的腿:你原来是个平庸的先生,徒有虚名,还我学费。先生生了气,大吼一声,你这无赖,给我滚出去。于是,诸葛亮出门双手作揖,向老师致歉道谢,老师才明白过来,立即大加赞赏。
庞统却也立即有了主意,说,老师,虽然我无法让您同意我从里面出去,却可以让您同意您让我从外面进来。水镜先生当即好奇,于是就让他出去试下,他出去后,水镜先生才知道自己又被涮了一次。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曹操准备打江东,但苦于士兵不习惯坐船。庞统已经知道最近会有东南风(不知道从那里得知的),为了让曹操的行动失败,同时配合周瑜的火攻,庞统献出连环计,周瑜假装把蒋干关了起来,并派军士看管,蒋干心中极为烦闷,一天晚上他见屋外有人朗诵兵法,甚为好奇。
蒋干推开房门,问他的姓名才知是大名鼎鼎庞统庞士元,蒋干问:“先生才学甚广,怎竟在此荒乡僻壤之处?”
庞统回答说:“周瑜自视才高不能容人,所以我才隐居此处,先生又是何许人也?”
蒋干报上姓名,并对庞统说:“久闻曹操爱惜人才,如若归曹必得重用啊!”
 庞统说:“虽有归曹之心,可惜并无人引见。”
 蒋干说:“如果先生愿归降,干定当为您引见。”
 于是蒋干与庞统连夜下山寻条小舟,飞速向曹操大营驶去。
 曹操听说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前来,亲自出帐迎接,曹操对庞统说:“操久闻先生大名,可周瑜小儿却不用先生的良谋,实属遗憾,如今先生来至我处还望不吝赐教。”就向曹操建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使船的稳度增大。曹操很高兴,就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并把这些船称为“连环战船”。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遭受火攻,因东南风助长火势,加上铁索传热,结果没多久,曹操的舰队就全军覆没。因在此战中,庞统的计谋起了关键作用,所以庞统名声大振。他对曹操施的计,被后人称作“连环计”。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当时庞统初到刘备帐下,刘备以貌取人,看到庞统奇丑无比,便让他只做一个小知县.有人报告说庞统整日酗酒.刘备便派张飞前去视察,看到情况果然如此,非常生气.哪知庞统一扫醉态,半天就把半年堆积的公务全部处理完了。张飞大喜,遂上报刘备说自己遇到了一个人才,刘备方任命庞统为自己的副军师。
  第三,议取西蜀
  西蜀,又名西川,即现在的益州。西川告急,刘备听说张松深入许昌给曹操进献计谋,却遭到曹操的轻视。于是命赵云在张松归来的途中敬奉好酒美食。并且任命你去荆州城外去迎接张松,嘱咐一定要以贵宾之礼对待。
从刘备出接到任务后,便赶紧赶赴荆州城外。一看见张松,便立马迎了上去,并告知他是刘备命令前来为他接风洗尘的。张松一听此言,甚是感动。他观察了下荆州形势: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都在虎视眈眈。荆州并不是可以长久留恋的地方。张松认为刘备若是聚合起荆州的众人,直接攻取西蜀,那么便能成就一番霸业了。但只怕刘备顾虑太多不忍如此啊。
张松感叹刘备是一代明君,于是将西川地图赠送给了刘备。有了此地图,便是蜀道崎岖也没有什么阻碍的了。
刘备听了张松攻打西川的建议深表感动,却担心如此会遭天下人唾骂。但大丈夫处世,本就该努力建功立业。事关重大,刘备命你去找庞统军师商议此事。
庞统听了刘备的话,觉得合乎天理,但是在这三国乱世,本就应该用兵取得一席之地,如果一直固执遵循常理,那必将是寸步不能行的。庞统一经分析,攻取益州势在必行,如今又有张松的西川地图,那更是天赐良机不可失。
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
在刘备入蜀后,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我觉得,名为三计,庞统实际上料到刘备会选择中计,另外两计只是让刘备对比一下。
先看看上计。当时刘备入蜀一年,人心未服,益州士族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刘焉时代就弄了一次兵变。再者,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信义,使刘备民心大失,一直重视民望的刘备是不会用它来交换益州的。这些都不说,上计实在是太冒险,简直是赌博,风险程度太大,刘备是个比较沉稳的人,是不会选择这个计策的。
再看看下计,刘备在入蜀的一年中在拉拢人心,若是这样就回荆州,岂不是白费功夫?这不仅仅是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光阴,而且从荆州攻打益州也是很有难度的。——夷陵之战,刘备逃入白帝城,东吴军不再追击,孙权听闻后很是害怕,马上遣使求和,可见孙权也知道从外面攻打益州是不可行的。第二,在西蜀灭亡时,东吴大将陆抗率领大军攻打白帝城,加上后来的几万援军,总兵力应该有六七万,硬是被罗宪以两千人给挡了几个月,损失了不少兵力。刘备从这里打不见得有什么好果子吃。
相较之下,中计较为稳妥,推进速度不慢,所以刘备选择中计完全在情理之中。故意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通过风吹倒帅旗一事看出杨、高二人不怀好意,搜其身而得利刃,说明其心思缜密。
通过以上故事,足以证明庞统确实非常有才能,绝非徒有虚名。那么庞统为何无法取得与诸葛亮一样的成就呢?这就要涉及到二人的性格了。
 荆州战略
第五节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是个目标明确,而且很有计划性的人。从他出山的一系列部署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目标明确;
诸葛亮的选择——效忠刘备之谜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下身份低微,亲自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其实实质上讲诸葛亮并非真的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以上言语只是自谦罢了。
结合诸葛亮的一生,其实他出山绝非偶然及一时的感动,而是长久的打算,否则,刘备三顾茅庐中会遇到诸葛亮的朋友,兄弟,童子,乃至岳父,并且都在有意无意间衬托出自己来,恐怕这一定是一种事先的安排,而绝非偶然吧?再有,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天下时局分析的头头是道,是非透彻,且定下应对方略,如果不经长久的思考,只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么如此完美的隆中对他张口即来, 滔滔不绝恐怕绝非偶然吧?
因而,诸葛亮早就心怀大志,想要施展抱负了,之所以在此前未出山,是因为一直在等待机会,那么当时有许多割据军阀的存在,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投奔呢?比如说还可勉强维持局面的刘表、刘璋集团,抑或已经初展头角的曹氏集团和孙氏集团呢?
其中缘由首先是,诸葛亮是个拥有大智之人,对所有人明察秋毫,刘璋、刘表等的平庸无能连曹操都看得出来,又怎能骗过他的眼睛呢?择良木而栖,他断然不会选择平庸无能之辈作为辅佐对象的……
同时,也不会选择曹氏集团和孙氏集团,其原因有三:
一、这两大集团对他不够重视,没有亲自三顾茅庐,连派人去请都没有,如果诸葛亮前往投奔,可能无法被人珍惜,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
二、这两大集团早已人才济济,曹操有五大谋士,所以他去了顶多做个第六大谋士,孙氏集团更是张昭与周瑜地位稳固,因而孙策临终嘱托孙权还不忘说:内事询张昭,外事询周瑜。可见二人在损失集团的无法撼动的地位,如果诸葛亮去了,恐怕连谋士也要做个副职了。还要一点是这两大集团的主子都是十分能干且极有主见之人,曹操那么信任郭嘉,他死了许多年了,还再三怀念,为之悲戚,可是再决定征讨乌桓时,任凭郭嘉苦苦劝说,依然我行我素。孙氏集团的孙权就更厉害了,有主见却先藏着掖着,譬如说赤壁大战前,面对曹军进逼,是投降,是迎战本来早有打算,可还是装出没主见的样子,问问这个,问问那个。直到周瑜激他时,才剑削桌面,说出迎战打算。诸葛亮却是有着大才大志向之人,他需要的是独当一面,全面贯彻实施自己的主张,而绝非安心仅做个提提参考性意见的普通谋士。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熟读经书,思想中正统思想占主导地位。他要做的是贤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要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刘氏才是他效忠的对象……
可是当时刘氏宗亲中要么平庸无能,要么眼光肤浅,没有远大志向,倒是刘备虽然仍实力不济,却志向远大……
还有一点是刘备这个人其实也是平庸之辈,文功武治样样不行,所有一切全凭一帮手下打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遇到诸葛亮前和很多人交过手,可是 皆屡战屡败,败给曹操,败给吕布……
有人说他的病少将寡,实则不然,赤壁之战不是照样以少胜多。同时他坚持己见的三件事更是件件显出他的平庸。新野的一次,曹操大军眼看就到,却不听诸葛亮意见,一定带上十万灾民,结果要不是张飞、赵云等人的奋力厮杀,并最终舍下百姓奋力逃命,早就全军覆没。
刘表临终前一再提出让出荆州,却偏偏一再推迟,导致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经赤壁之战,虽终得荆州,却费劲周折,大大延缓了他们的强大进程,并且导致了与吴国接下恩怨,为后来的关羽惨死买下隐患。
关羽惨死后,感情用事,非要带兵去打,结果被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但刘备平庸却有能,并且非常厉害,情商极高,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使顶级能文能武者甘愿誓死效忠,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
并且他能从善如流,文臣可以尽情发挥战略艺术,武将可以全力展示战术天才,从不横加干预,且用人不疑……
更微妙的是,他手下正缺谋士,虽有孙乾等人,却只是三流谋士罢了,诸葛亮去了无人匹敌,于是便可尽情发挥个人才干了。再三顾茅庐的试探后,诸葛亮也真正认识到刘备的真心诚意,这也正是他最需要的,因而效忠刘备,至死不渝……
其次,诸葛亮有着很强的计划性,想让刘备立即重视,就不能按照常规出牌,于是精心部署一番: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连续失败两次,胃口却被吊的足足的,心理几乎都是这样,越难得到的往往越想得到,也越珍惜在意,所以诸葛亮为了出山做足了准备。
 荆州战略
第六节 庞统的悲剧
那么,庞统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与庞统并称卧龙凤雏,才智与诸葛亮齐名, 庞统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卧龙)齐名于荆州。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
但诸葛亮一生建功立业,辅助刘备与魏吴并驾齐驱天下,成三足鼎立格局。然而庞统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刚刚出场,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没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却在刘备包围雒城,率众攻城中,被飞箭射中,死去。这未尝不是一件极大地悲剧。但庞统的悲剧似乎也注定了一种必然。
从用人观来讲,当时无论是招榜纳贤的曹操,还是开门取士的孙权,乃至求贤若渴的刘备,似乎都很重视人才,都很爱才惜才。
但有一个问题却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用人才的理性破格中,感性因素依然存在,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用人既看才能,又无法完全忽视仪表。其中的诸葛亮乃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周瑜飞流倜傥,英俊潇洒,所以这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被主公一见如故的推进剂。可是庞统则不然,他的相貌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虽然正史无记载。演义中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甚至有一种传言直接说投奔孙权时,让孙权看了就恶心,所以没被重用,投靠曹操,同样受到冷漠。于是只好投奔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刘备。可是刘备也没立即重用他,让他做的只是耒阳令,这与诸葛亮被三顾茅庐的待遇比起来,简直如同天壤之别。
当然,也有人将他的不受重用归咎于他的自恃清高,其中一种说法就是看不起极受孙权器重的周瑜,这不找抽吗?这是情商问题,而诸葛亮虽然也先是被张飞、关羽不服,可是他选择的不是对抗,而是化解矛盾,所以诸葛亮与庞统相较,最大的胜出优势是情商,而非智商。还有一点就是庞统不屑与用一些虚张声势的章法推出自己,所以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直接投奔各方,连诸葛亮写的推荐信也不曾使用。诸葛亮就高明多了,从老丈人到朋友、兄弟、书童,乃至打材农夫的所有班底一并押上,悉数登场,先声夺人。还故弄玄虚的让刘备一次次落空,人性似乎就有这种要命的缺陷,越是容易得到的越是不懂珍惜,越是难得的,越是在意,于是胃口掉的足足的,一次次请他出山,乐此不疲,倒是主动送上门的庞统被冷落一边。
最后一个致命因素就是庞统有才又有抱负且受到太多的压制,所以急于建功立业,表现自己。并且围攻的刘璋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刘璋手下大将张任更是不值得一提。所以根本不屑一顾,带着轻敌情绪和急于取胜心心理,也就疏于防范,却不想越是小河越是容易翻船,于是他不但翻了船,而且摔得很惨,不但建功立业化作泡影,连生命也一起失去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所在。
三国志·先主传:
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擒任。
看下庞统的死,就有些颇具戏剧色彩:
当刘备入住西川,庞统争先立功去要做先锋。刘备看到庞统骑的是烂马,就把自己的白马给了庞统。落凤坡处,张任那边的士兵说骑白马的是刘备。接着全部射向庞统,他当即一命呜呼,而且成了刺猬。
这里就存在一些争议,认为庞统是刘备故意陷害的,其实从当时处境看,刘备是非常缺乏人才的,可是他的志向有很大,所以不会不重用庞统。并且还要看到当时的军事部署,诸葛亮守护荆州,刘备带着庞统入西川。守城是没有开疆扩土能显示功绩的。刘备此部署大有给庞统展示才华的机会。
 荆州战略
第七节 荆州的新布局
庞统的死导致蜀国最初的军事部署被彻底打乱。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孔明遂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人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先拨精兵一万,让张飞统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然后又拨一支兵,让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孔明随后引简雍、蒋琬等人起行。当日孔明引兵一万五千与张飞同日起行。所以在荆州这里至少又分兵一万五千,如此一来荆州彻底面临兵少将缺的格局?
那么为什么单单是关羽留守荆州呢?
其实,至少有三点可以作为依据: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周其运,国家统计局第一师调查队工作,文学爱好者,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历史随笔及文艺评论共100余万字;在“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光明日报.留住乡愁”公众号、“光明日报.阅读公社”公众号、《中华文学选刊》《情感读本》《中国诗选刊》《中国统计》《中国信息报》《精彩江苏》《兵团文艺》《青岛财经日报》《椰城》《雪莲》《做人与处事》《阅读与作文(高中版)》《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新阅读》《文学月刊》《成功与奋斗》《当代作家》《新校园(阅读版)》《香港诗人》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文章100余篇;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作品征集优秀作品奖、第二届“诗词中国”大赛1月份月度特别奖及年度二等奖、“第八届青少年冰心文学奖金奖”、第九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成人组优秀奖、第三届“十艺济南.收获”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散文三等奖、第四届济南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我与祖国”征文二等奖、2014年中国电信原创平台作品征集大赛原创文学十佳学员等多个奖项;多部作品入选《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中国散文佳作100篇》、《灵魂的香味》(校园文摘)、《2012最受中学生喜欢的散文精选》、《中国当代千人诗歌》等多种刊物,2015年以麦浪啸笔名出版历史人物传记《张居正:从布衣平民到权力谋臣》(中国社会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