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谁“窃取”了我的蛋糕?

谁“窃取”了我的蛋糕?

何爱红||福建

下班回家的路上,忽见一店面扔出一大堆物品,一对男女情绪暴跳,吵闹正激烈进行中……

一向畏惧争吵的我,绕旁道匆匆走开。旁边店门口两位阿姨正在议论:“两夫妻不顾父亲死活,就指望老人的财产,保姆数年没工资也不忍心扔下老人,老人现在有权将自己的给保姆,这不孝的夫妻有脸闹什么?”听着几句评论,我大致知晓吵闹的原因,砸物品的夫妻是在扔保姆的物品吧?夫妻盯着的“蛋糕”被保姆“窃取”了?不为老父养老,老人心寒地将财产赠于善待自己的外人,这块“蛋糕”的行走,应是时光的考验所致。那摔砸物品渲泄情绪,显得如无比的丑陋、悲哀……

曾遇见这样的事:一位写作者,单纯地将自己发表于一个优秀文作平台的文章,分享于当地的写作爱好者百人的微信群里。岂料,这百人群里一位当地的摄影师,紧盯上文作里的一张风景照片配图,那是他的摄影作品,他咬定采用者为“盗用”、“窃取”了他的摄影作品,并在百人群里发泄了怒火。分享文章的写作者,她想不到有这样的事发生,她解释她只是投文章,并且马上告知釆用这张图片的文作平台,同时在百人群里,向那位摄影师解释、致歉。而发表文章采用图片的平台,在网络上搜图,在无法获知摄影作者的情况下,只能标明照片来源于“网络”二字。网络发达的现今,采用网络图片为美文配图的事太常见了,在无法获知摄影作者名字的情况下,釆用图片只能标明来自于“网络”上。当时,那百人写作群里,好几位优秀的写作人纷纷表现出善意的公正分析.....当发表文作的平台主编,知晓了作者的名字,马上让后台工作人员将图片来源“网络”二字,修正为作者的名字,这事才算稍平息了下来.....

我们理解那位摄影师保护自己作品的心情。优秀的作品,如一块诱人的“蛋糕”总会有人走过欣赏、惦记,想分享“美味”的快乐。若自己的“蛋糕”不容外人侵犯、窥视,我们就要随时做好标明工作,以防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但若大度地分享自己“蛋糕”,理解别人的无心、失误,您会收获到更多的点赞和拥护;若认为他人的分享属“盗取”,抱着固步自封的意念,只能彷徨不可终日......

世界在瞬息变化之中,而为什么有些人从不反思“蛋糕”被分享,“窃取”的原因?当您抱怨着上天的不公,无法面对事态的改变,在埋怨之时,为何不反思“蛋糕”行走的原因?在蛋糕被侵范之时,是暴跳如雷地引发纷争....还见过这样的实例:一个单位的中年者认为自己工作资格老,终日固步自封,享受闲扯、手机、电脑的乐趣。而同单位的一位年轻同事,在自己缺少工作经验之时,不断包揽年长同事的工作,不断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在短短四年后,这位年轻的同事取代了年长同事的位置,当任了单位的要职,这位固步自封的中年同事认为论资格那位置非他莫属,认为那是他的“蛋糕”被“窃走”,他千方百计为难、找碴这位年轻的同事,但正义永远胜于一切.....

生活,并非无风雨来临的走廊,你若“腐朽”,风雨自入。

《谁动了我的奶酪?》相信很多人读过,是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创作的一个寓言故事。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找寻奶酪的故事。文中,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在这篇文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单纯的一面和复杂一面,暗喻着现实社会的人类内心的世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人类的自大与骄傲,复杂与伟大,都存在着不可思议。但满怀胜算自己的“蛋糕”永远不会行走,只能反思自己的情商。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变化,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且容易被忽略,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一般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变化是一种必然。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是在变化发生之前,有相应的保护能力。

插图/陈颖

作 者 简 介

何爱红,女,文艺爱好者,业余喜好画画、看书、旅游;业余的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莆田作家》《莆仙文艺》。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