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城

今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五个年头,带点吹牛的语气来说,北京大部分知名的景点我都去过了,有的甚至还去过好几次。来北京之前,曾大言不惭地说要用脚去丈量这座城市,用心去读这样一本厚厚的书。

北京毕竟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城市,也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要论景点密集度,全国其他城市几乎难有出其右者。这几年利用读书求学和工作之余,我也确实游览了其中的一部分景点。从2A级到5A级,从紫禁城和京郊,这座城市像是有一千种面孔,每一种面孔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所以才不会令人感到单调,所以才可以满足各种口味的偏好。

任何一座城的故事,都离不开这座城市里的墙和建筑,它们就是这座城市的细部,是这座城市的轮廓和骨骼。建筑比人存在得更为长久,比人经历了更多的日晒雨淋,见证了更多的世事变迁。当历史的风尘退去,旧人化成了新人,只要这些建筑物还矗立着,还没有倒下,它们就有话要说,有故事要讲。

高晓松母亲张克群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她的这本《暮鼓晨钟》本着“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态度,讲述了许多宗教历史建筑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潭柘寺、云居寺、法源寺等佛教建筑,白云观、东岳庙、吕祖宫等道教建筑,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马甸清真寺等伊斯兰教建筑,南堂、北堂、东郊民巷天主教堂等天主教建筑,亚斯立教堂、珠市口堂、缸瓦市堂等基督教建筑的前世今生。这些宗教建筑,有的身居城市中心,有的位于郊区野外,有的时至今日还依旧香火鼎盛,有的则早已没落。

黑格尔说:“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我想这些建筑也都回荡着历史的音符,只是有时可以遇到知音,如张克群这般,抑或如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有时也只是遇到了一颗颗被世俗缠绕羁绊的心,在这些建筑之间暂时停歇,或走马观花地经过。

我去过书中提及的一些地方,带着好奇的探访之心,也带着从繁华都市暂时抽离的心境。无论是点燃滴落的蜡烛,还是弥散焚烧的烟香,几人合抱的古树,字迹脱落的石碑,散落一地的银杏,染红群山的枫林,都赋予了这些建筑一种庄严的神秘感。当外物高大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渺小。这么说来,寻访古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寻找自我。把一个无形的我,安插在一个有形的境地,把外物作为参考。

说到底,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只有两百多页而已。所提及的宗教古建筑,也不过几十余处,但这不过是北京城中很小的一部分。当我们把显微镜放下,把望远镜和放大镜放下,让自己置身在这座城市之中,用肉眼去观察和发现时就会明白,原来北京这本书有这么厚,每一页的文字有这样密密麻麻。它不会垂青于任何一个走马观花的人,注定会让他们错失收获更多惊喜的机会。

北京是一座城,也是一本书。倘若我也是这样一个走马观花的人,我希望我的马能放慢脚步,或者让我下马走上一程。读完了这本关于北京宗教古建筑的小书,继续翻阅北京这部厚厚的大书,在字里行间读出更多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