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源——崧泽 2024-08-04 21:44:45 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 遗址位于沪青平公路南,油墩港东,南隔淀清河与崧泽村委会相望。周边河叉纵横,环境清幽。 遗址上建有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2014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进入馆区大门,路过停车场,通过一座人行桥才到达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崧泽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当年遗址发掘的现场之上的。 人行桥北堍立有“国保”石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40个“国保”单位之一。 崧泽遗址于1958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196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这处古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上海最早的先民踪迹,从而把上海的历史一下前推至6000多年以前,颠覆了“古代上海是个历史不长的小渔村”的长期误解。 崧泽遗址早在1962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1982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和以余杭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挖出古墓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庄,从此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 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们恍悟: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其实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兴衰历程;凝结在这处古代遗址中的历史真实,让我们惊诧:近现代的东方大都会,远古时代就曾是中国发达的文明中心。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遗址”和“传承崧泽遗址”三个部分组成,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一段非凡的穿越之旅。 走进展区幽暗的甬道,去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文明起源。 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崧泽,正是位于当时的“冈身”(古海岸线)上,是一个东临大海的古村落。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先有崧泽村,后有上海城”,自从马家浜文化先民来到上海地区之后,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中断过人类活动。追溯源头,有诸多的“上海第一”都来自于崧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今上海的起点。 “上海第一人”长什么样?直到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才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里发现了他:一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老人”了。 考古学家利用发现的头骨,结合先进的成像技术,还原他的容貌:该个体的容貌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南类型较为接近。 馆内还展出了1961年发现的炭化稻谷遗存(上图分别为肥短的粳谷和瘦长的籼谷),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上海先民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屋,出现了房屋聚集的村落,且日常生活不再风餐露宿。婚姻家庭、人群组织以及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上海第一村”为后来城市出现和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2004年,在马家浜文化地层上,发现了15个围成一圈的柱洞(房屋立柱腐朽后,留下的竖形洞),房屋面积约5.5平方米,门外有一个支撑门檐的柱子。通过复原,它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上海第一屋”是上海先民的最早居所,定居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凿井是为了获得稳定和清洁的水源。1987年,崧泽遗址清理出来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上海第一井”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崧泽先民生活环境的复原场景。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崧泽这样的水边高地便成了先民的最初生活场所——他们就是上海的先民,崧泽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到了晚上,星月辉映,先民们升起了篝火,村子进入了梦乡,无数个日夜变换,演绎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的沧桑变迁。 当时崧泽村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 崧泽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代代相续,生生不息,留下了几千年的文化堆积。 生产工具“石犁”“石锛”“石斧”“石凿”的出土,说明先民农耕技术的提高与生产力的改进。上图为石钺、带镦石斧。 从崧泽遗址中发现的一只圆咕隆咚的典型的家猪模样的陶塑小猪,将上海地区驯化猪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6000多年前,此前的考古结果都表明人类家猪驯化史只有5000多年。 玉镯。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在中国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从中期开始,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上图为陶罐。 陶壶。 双层镂孔陶壶、鳞纹陶壶。 几何纹陶罐、陶鼎。 陶盖罐。 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文明滥觞。崧泽,让人们领略了考古发现之旅,先民开创之功,上海人文之始,中华文明之脉。古老传统,谱系传承。让我们再从崧泽出发,去创造今天和明天的美丽上海吧!(2019年11月摄) 赞 (0) 相关推荐 行走上海之上海宝藏文化--冈身上的高宅基 何谓"冈身"?若要考古上海,不能不知道冈身.可以这么说,在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中,"冈身"是平原地貌形成的起点.在距今7000年到3000年间,由于海洋.长江潮流的 ... 崧泽遗址博物馆:上海之源,文明璀璨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都在这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 ... 深入解析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一):起源 问题截屏来自知乎,这显然不是一个代沟问题,中国的香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渐没落,以致往后这几代人无论是从生活习惯,还是精神认知上都对我国的香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误解,致使本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香薰在很多人眼 ... 上海之根(上) 广富林最有特色的 是水中博物馆 一片平湖中 露出几座硕大的屋顶 让人联想到 那水中藏有无限神奇 其实 那里还真有一个巨大的神奇 走入水下 就好像进入到时空隧道 从远古文明 一步步走到了近现代 通过考古 ... 今晚讲座:仰韶百年及其文明成就 壹 仰韶遗址发现百年,也是中国考古百年 2021年,中国考古人迈入了神圣的"仰韶百年". 说他神圣,毫不夸张.在中国考古界,"仰韶文化"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仰韶 ... 要追溯闵行乃至上海的“源头”,这个地方不可不看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事实上,经过5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已发现一连串的古文化遗址,最早达6000年,其中也包括了位于我 ... 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玉器图览 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 根据发掘简报所述,其下层为马家浜文化,中层为崧泽文化,上层为春秋战国遗存.该遗址曾于19 ... 【探索】“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入选! 今天(1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入选.崧泽遗址现存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发现于1957年,通过多次 ... 上海轨交13号线拟以金运路站为起点向西延伸5站到诸光路站,纪翟路站、芳乐路站、季乐路站、运乐路站、崧泽大道南侧诸光路站,总长度约9.6公里 上海市交通委2020年11月04日说,<上海市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工程选线专项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13号线将以既有的金运路站为起点再延伸5站,终点位于诸光路站.建成后将强化区域轨道交通 ... 【探索】花博会上海园“源梦园”实景图来了!六大展区各具特色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海室外展园取名"源梦园",寓意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初心的起源地,也是中国梦的圆梦地之一."源梦园"具有四大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新优植物品 ... 【沪】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玉器图览 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 根据发掘简报所述,其下层为马家浜文化,中层为崧泽文化,上层为春秋战国遗存.该遗址曾于19 ... (38)上海“外滩源”(一)六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 ... (38)上海“外滩源”(二)六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外滩源(二)--上海万国建筑博览集聚地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 ... (38)上海“外滩源”(三)六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