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走州学岭
晨走州学岭路。这条路,7年前走过一次,这条路不宽,也不繁华,一溜的青砖院落。之所以叫“州学岭 ”,因宋庆历三年(1043年),在此路口高岭上设有州学,即抚州学府,因此该路得名州学岭。
从此后的千年,这里随处可见背井离乡莘莘学子孜孜求学的场景,这里也成为抚州人才的殿堂。宋代江西共出进士5442名,抚州籍的就有1180名。一个个光耀华夏的名字,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李觏、罗汝芳、汤显祖、谭纶等等,似乎都曾在此地留下过足迹。
从东往西走。州学岭路的东头路口,是临川第三小学,记得40多年前也叫过“文昌学校”。学校的对面是东晋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洗墨池人文景区。王羲之约于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至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年间,任江州刺史,曾寓居临川,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州学岭临川三小内),下临滔滔抚河,视野开阔。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
走进州学岭路,老屋新宅,错杂呈现。间或能品味到千年老路历史的醇香。
居民楼底层一间店面,居然也叫“康公庙”?还“有求必应”?真没见过如此简陋奇葩庙宇,不知临川百姓顶礼膜拜的康公竟然沦落于此!
每年农历七月廿三,临川素有“抬康公菩萨”的习俗,这一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临川为官时为民办实事而兴起的、集民间祭拜和商贸活动为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集会。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自詡“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出任临川内史。他救济贫困,挖掘蓄水湖、兴修中洲围,中洲围竣工的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廿三,百姓家家杀猪摆席设宴,鸣放鞭炮以示庆祝。临川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恩德,便在孝桥中洲梓子树下兴建了一座祠堂,塑谢灵运像。因为谢灵运曾经袭封康公,所以称为谢康乐祠,也称“康公庙”,人们把他的塑像称为“康公菩萨”。每逢农历七月廿三,临川的百姓都要把“康公菩萨”从庙里抬出,走村串坊、穿街过巷,供人瞻仰,同时也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
在市区抚河之滨的拟岘台内,有一巨图,高约普通民居两层半。名曰《康公庙会》,为抚州版清明上河图。画幅之大,市域仅见。抚河之中,舟楫往来;浮桥之上,人影憧憧;郡城之内,房舍栉次鳞比,人喧马嘶……
州学岭24号的基督教洪恩堂。别看它小,它可是入选了江西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
基督教洪恩堂(1916年)原名福音堂,是美以美会在抚州创办的一所教堂。1890年,美以美会的戴古臣牧师来到抚州,在姚家巷兴建礼拜堂,后来力宣德、舒邦析等传教士扩建了占地20余亩的教会大院,院内布置成美丽的园林,兴建了尖顶的教堂,西式的牧师楼和附属房屋数十间。抗日战争期间,教堂被日军飞机炸毁。战后,福音堂及牧师楼被重建。1983年政府归还了福音堂的部分房产,教徒们在该地基上建起了一座仅60平方米的哥特式小教堂。1990年,在小教堂的前端进行扩建,建造了部分现代式建筑。
精美的石雕窗棂,不知怎么就嵌在这么粗陋的砖墙上。
州学岭路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棚改,临街的老房子已被征收了。这里的深宅大院,大多在很多年前都收归公有了,变成房管局的直管公房,估计动迁也就不是很困难。
很多房屋都已腾空,大门也上锁了。由于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留有不少古韵悠悠的深宅大院,如被列为抚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夫第等。
一栋老屋的斜对面,有小游园,不足100平方米。这里原是戴家老宅,因为拆迁,变成了颓垣断壁。左右两边房舍也是拆迁对象,高墙深院中,有一房主据理力争,死守家园,因而拆迁工作嘎然停止。戴家老宅则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几年以后,就在这片荒野的戴家老宅空地上,建起了这座小游园,园内栽种了香樟、垂柳、玉兰、海棠等花木,安装了休闲靠椅和健身器材,深受街坊喜爱。
这里的大房子,门框是整条长石砌的,门口也有麻石门槛,厚厚的木门板,打开关闭的时候,沉甸甸的吱呀呀的。多少年来,当你站在石门槛上,偎依着石门框,看卖菜的挑着菜担走过,挑粪挑着粪担走过,赶马车的挥着鞭子走过,还有推独轮车的吱吱的歪歪扭过;耳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夹杂着“换尿”的吆喝声,那是怎样的一种市井乡愁……
沿路的老屋,还有老人在坚守着,大半辈子的积下生活习惯,炉灶炒菜,沙锅闷饭,不是一下子能改变得了的,不到拆除的最后一刻,他们或许不会搬走。
州学岭40号民居,抚州市历史建筑。
州学岭王家大夫第,抚州市历史建筑。前门为木质门坊,后院为砖石结构的宅邸。临街新砌了一道砖墙,新装了门锁。
州学岭雷家大夫第,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门没上锁,还有居民住着。一位老住户告诉我,这房子有450年历史了,“文革”时,红卫兵将柱磉上的石雕全铲了。
残破的窗棂,仍能一睹昔日的精美。
大门前的一条甬道,全部用条石铺就,完好无损。
走过甬道,尽头有偏房,前有古井。
一家老工厂拆光了,只留下一侧门柱,上刻“国营昌富机械厂”。
机械厂的东侧,是面条厂。
面条厂的厂房、仓库都保存下来了,墙上贴有瓷砖,看上去规模也不算小。
州学岭64号“雷仕杰公祠”,雷氏当年在州学岭应该是人口、房产众多的。
等待拆除的老屋。
州学岭路北,东岳观路口往里走,有一座大粮库,附近居民都叫它粮站。除几间库房改为私有企业的厂房外,大部分都已废弃。
州学岭30号“胡家大院”,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七进的宅邸。解放初期,曾一度为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场所。
后院壁有一大“福”字,仔细看,福字的四角有四只蝙蝠,其寓意“五福临门”。
临近赣东大道,有一座大宅,门前嵌有“抚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7年前,到过里面,那时居民还不少,如今大门紧闭,透过门锁洞往里瞧,居民早已搬走了。
州学岭路连接着繁华的赣东大道和文昌桥、十字街,也就成为城区主干道分流交通压力的通道,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匆匆而过。行走在州学岭路上,当然不如7年前时走过,但还是不时可见历经沧桑的古宅,就如同穿越千年抚州的历史,时光仿佛在此停留,让人深深品味到抚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醇香!
(2017年11月手机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