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成长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书读得越多,一个人就越容易养成一种独立于自己主观之外的,既冷静又客观的就事论事的姿态。
01
比尔·盖茨(Bill Gates)、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说知识就是力量,还列出他们深受那些书感动,甚至影响一生。
但是我们对此一直抱持疑虑:如果真的像他们讲得那么简单,那为什么每年那么多畅销书、励志书、工具书被出版,成功的人还是那么少?
原因很简单。
成功的道理确实就是那么几条,你看到了,你做到了吗?
看完书之后,你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吗,哪怕是一点?
你有没有好好阅读一本书,并且真正将其化为自己所有?
如果看完书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改变,那就代表白读了。
比尔·盖茨的原则是:一旦开始,就要把书看完,他从不让自己去读那些读不完的书。
为了坚守这个原则,盖茨在挑选书籍和阅读书籍之前会考虑再三,唯有精选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并深度吸收,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如果你总是买了一堆书,却从来没有阅读完任何一本,不妨尝试培养比尔·盖茨所建议的阅读习惯。
与其只追求快速读完大量书籍,不如好好阅读一本书并深度吸收。
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的每一本书,都成为专属于自己的珍贵财产,而每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都不是浪费。
02
在这个阅读周,我们不仅细细品味了阅读的美妙之处,也明白了从深浅、优劣、种类区分书籍的方法,更知道了书不可不读,更不可滥读。
尤其重要的是,唯有训练自己攻克艰涩的书籍,适应多本并读的方式,大脑的容量才能变大,我们才能轻松地换挡变速,并留出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可是,到底书该怎么读,才能最大程度地让他们成为属于自己的财产呢?
伟人之师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
深以为然。
对阅读的理解自然是因人而异,与人们对所有事物的理解一样,最深入人心的也许有两个极端。
一种是回想起小时候的“寒窗苦读”阶段,一个字一个字的背诵,归纳段落文章中心思想,半懂不懂地回答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怎一个枯燥了得。
另一种则是像晒包包一样的心态。
慵懒的午后,阳光洒进来,喝着咖啡、半躺在沙发上,随意翻看一本书,偶尔读到一些优美的触动人心的字句,摘录出来发个朋友圈,这时候镜头里最好还有一只喵星人,以显示一种生活品味。
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读书。
今天我想来讲一讲,阅读这件重要的事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动笔、动口、动脑。
03
开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听书,或者慵懒地在午后阳光下看书,这些读书方式也是很好的,它们就像餐后甜点,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是生活的调味,是一种娱乐。
如果真的希望从书中汲取智慧,第一条便是:动笔。
你可以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可以列提纲、记录要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读书方式。
善于阅读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而更高阶的方式,自然就是写作。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很容易收获一种满足感,因为领略了书中的知识和道理,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人们会觉得,这是自己写出来的话。
实际上真正开始动笔写的时候,哪怕是复述,人们才会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浅陋。
看上去已经很明白的道理,写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逻辑链条在很多地方都是断裂的,你会发现,你只记得文中的只言片语,甚至会发现,你本来觉得已经get到的重点其实已经跑偏了。
学习的本质里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远离稳定性的稳定性,而真正的学习是一种持续的不均衡状态,你需要打破,然后重建。
学习的起点,就是找不自在。
而写作就是一种很大的不自在。
从人类的语言历史来看,口语跟文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口语自然脱口而出,文字则完全是人为的。
任何人只要没有身体上的障碍,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
如果说话是一种自然行为的话,那么书写则属于一种对自然的人为偏离。
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一种外化的,你需要将自己与自然环境甚至自身进行剥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通常可以观察到自己,无论是思绪变化还是情绪起伏,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
而觉察,是一切的开始。
人们要想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一味靠近和追问反而不得要领,而分离提供的视角却可能更为清晰。
这种人为的分离也就是写作,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够对人的思想意识施加影响。
如果说这是文字对人的意识产生的作用的话,阅读,则会使人获得客观审视自己的崭新视角。
客观地审视自己和事物的那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是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的,写作把瞬间凝固,阅读把瞬间延绵。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它们,都可以让人们暂时地与生活和自我分离。
04
一个人是不是喜欢读书,其实很容易判断。
阅读能力强的人与阅读能力差的人,谈话和交流的质量也会截然不同。
可以断言,有一点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即与人对话时思路脉络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顺理成章。
不读书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说起话来就好像从嘴里一个一个地吐单词。
当然,掉书袋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说话时不时冒出一些名人名言而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道理,那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这只能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读懂。
读书就像听一场演讲,他们本身会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也会有让人深有感触的点,但是通常读完了听完了就放下了。
等到和朋友介绍起来,也许你兴奋地说,对对对,那本书(那场演讲)真的很棒,极力推荐!
可是等朋友再问一句,嗯那你觉得哪里最吸引你最有意思呢,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无法回答。
这里就说到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后马上复述。
一本阅读之书如果你刚读完或正在阅读,那么它的内容—般来说都记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要趁着那些知识还没被淡忘,必须赶紧对对别人说出来。
要知道,时间过得越久,人的记忆就越模糊。
如果读完—本书马上就告诉别人你读了些什么,那么你的记忆就容记忆就容易生根。
如果可能的话,同样的话题最好跟三四个人各自说—遍。
这一点只要做到了,那你的记忆将会变得非常牢靠,将来一旦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随时都能够回想起来。
这种复述还能带来另外的好处: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
这个时代既强调感染力和故事性,又看重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思路。
我们需要既言简意赅又富有强烈节奏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和复述,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05
动脑,结合在动笔和动口之中,因为无论是写作还是复述,都需要你有自己的想法,还需要语言组织,要有充分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最重要的。
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这一点是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
在力量和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
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能越来越走下坡。
最多可以延缓,但无法阻止。
但我们的头脑,却能够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
当然心智就像肌肉一样,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很多人将心智的发展附着在外物,好一点的比如工作。
但是工作是有年限的,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很快衰老,因为工作是支撑他们的唯一力量。
更有电视、互联网带来的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和资讯,这些也都是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但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人们接受的是一种被动刺激。
它们会抑制我们内在的生命力量,让人沉迷于外界的刺激,心智却停留在原地。
而主动的阅读和思考,则是让心智成长的最佳方式,也是人生最美妙的体验之一。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的智慧会得到培养,并逐渐修炼成宠辱不惊的冷静而坚韧的性格。
经过阅读修炼的人,总是能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一种冷静的睿智四射的气场。
书读得越多,一个人就越容易养成一种独立于自己主观之外的,既冷静又客观的就事论事的姿态。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