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付费到在线教育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知识是静态的,教育是动态的;内容是静态的,服务是动态的;免费和付费,通常的区别是是否需要花费金钱来获取产品或服务。
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的“知识付费”专场上,出现了很多概念:知识付费、知识服务、服务付费、版权付费、教育付费……
这么多概念,如果不做梳理,那你的脑子里面就会是一团浆糊;就算是梳理了,如果不从本质上进行洞察,那只要有一个新的概念过来就会直接把你打晕。
其实以上概念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组来理解:知识和教育,内容和服务,免费和付费。而现在流行的一些概念,无非是这三组元概念的组合。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分别解释几个组合概念。
刚提出知识付费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出来质疑这个词:什么知识付费,知识,本来就是付费的呀!
提出这个质疑的人十有八九来自出版行业,是的,当代“知识付费”概念提出之前,出版社好好地出着书,而图书,显然一开始就是一个成熟的“付费”产品。
那么,人们买书是买纸张吗?不是的,人们买书是购买书上印刷的文字图片,也就是“知识”。
这些文字图片以一种合乎逻辑或情感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了一种“知识”产品,这个时候,知识的形式是文字图片,载体是纸张,交付方式是一次性的。
你买书之后是反复阅读、快速浏览,还是垫桌腿,是认真做笔记,还是在上面涂鸦,这是出版社和书商管不来的事情。
把视线拉长,我们也可以看到,从甲骨文到纸质图书到电子书,只是介质的形态转变,本质没有变,内容的生产、传播、交付其实本质上没有变,不过容量变的更大了。
先撇开付不付费的问题,原有的以出版社为主的内容生产商,提供的是版权保障的知识内容。
那么知识服务又是什么呢?从知识内容转变到知识服务,可以说已经不仅仅是介质的转变或者是容量的变化了,这里面有一个质变过程。
首先是内容生产方式上。
之前的内容生产是有一个很长的周期的,假设你要出一本书,出版社会有一轮一轮的审核,审核下来快的三个月,慢的时间更长,从篇幅来说,一本书基本上需要十万字以上(即使表达的观点五万字就可以说明)。
而目前的内容生产则更加便捷,几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打磨出一套内容,长度不限。
内容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与载体的变化和审核方式两个要素有关,纸质的产品是固定的,而数字产品却可以即时变化,数字版权管理也还在逐步成熟。
其次是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
我们要买一本书,之前是到书店去挑选,无论是到达书店的过程还是选书的过程都是相对缓慢的,受到空间限制较大,就算是在电商平台下单,纸书寄送到达也至少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而数字内容则正好相反,你想要看一本书,只要kindle、微信读书或者任何的电子书平台上有,那你简直是可以1秒钟拥有这个知识产品的。
更何况除了电子书,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维基百科、各大专业网站,甚至现在很多的短视频内容等,效率提升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再者是交付的形式上。
前面已经说了,纸质的知识产品一般是一次交付的,所以并没有服务一说。
而数字内容时时在线,经常会与学习者有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的交互方式,用户参与、敏捷迭代,甚至是共同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固定的一次性交付的知识内容,就变成了动态的包含互动的知识服务,在内容生产方式、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和交付的形式方面都形成了质的转变。
说清楚前面两个组合概念,你就应该明白了:所谓知识付费、知识服务,它俩根本就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
应该这么划分:知识内容VS.知识服务,而付费与否则是它们的一个商业属性。
接下来的三个付费概念就更好辨析了,什么版权付费、服务付费、教育付费,那不就是三类付费场景吗?
让我们再回到三组元概念:知识和教育,内容和服务,免费和付费。
知识: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即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
内容:内容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
服务: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
免费:免费是指不须付出任何私人财产,如金钱或财物,而能够获得一些服务或物品。
付费:付费是与免费相对的一种信息共享方式。
在这里,知识是静态的,教育是动态的;内容是静态的,服务是动态的;免费和付费,通常的区别是是否需要花费金钱来获取产品或服务。
因此做企业,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是为用户提供知识内容,还是教育服务,或者兼而有之,你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付费场景的。
无论如何组合,厘清概念都是首先要做到的。
去年今日2017.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