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IGBT冷板设计,电池是否可以借鉴?
在电池包与电机之间,有一个进行直流-交流转换的部件,叫做DC-AC,在这个部件里面负责完成交-直流变换的核心零件是IGBT,IGBT对于DC-AC就相当于电芯之于电池包。它的发热也是很大的,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冷却。
一般的设计也是采用水冷,将水冷板紧贴IGBT外表面,将热量带走,类似如下:
水冷板横截面内的流道通常都是直的,一家名为SeniorFlexonics搞了一种Ω形状的流道形式,根据仿真和测试的结果来看,效果不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借鉴到电池的水冷上来。它的具体形态与直状流道对比如下:
同一个尺寸横截面内,可以看出,直状流道容纳9个,Ω形状的流道容纳12个,这样接触面积比直状的会大33%左右,而且可以允许的最小液体中的颗粒也相同如图中的红点所示,如果你的流道太小则容易堵塞。
首先,进行热仿真来评估下这种设计可能的成效。冷却液采用50/50的水-酒精混合液体,冷板材料定为铜,导热率定为390 W/m-K。冷板与IGBT接触面如下:
在3 升/每分钟的流速下,与Ω形状的冷板接触的IGBT表面,温度平均来看,会比直状的流道低1°C左右。不过,Ω形状的压降降低的也比直状的快,降低的幅度平均高出58%。
与冷却接触的IGBT表面的温度分布如下:
通过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下实际的工程效果,试验搭建如下,用加热器模拟IGBT的热输入。
从下面的试验结查可以看出,总体的试验结果与仿真是比较一致的,与直状流道的冷板相比,Ω形状的冷板接触的IGBT表面温度会平均低1.1°C左右,但压降也是高于直状的,大概高了40%。
Ω形状冷板的另一个不足在于,增加了整体的重量,这对于轻量化来说不是个好事;此外,加工的工艺的难度和成本也将有所增加,这些算是提升冷却效率的代价吧,所以,工程上的方案,都是一个平衡得失的结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