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短板及建议

截至2020年底,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场地面积209.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02平方米,比2017年的1.47平方米增长37.4%。运动场地1724个、体育场地679个、球类运动场地713处,田径场地136处,泳游场馆36个。在“十三五”期间海曙区已完成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43个,建成多功能运动场7个,拥有体育公园3个,青林湾、古林镇体育公园和横街镇体育公园已投用。虽然经过前期的努力,海曙区的公共体育设施有较大的突破,但仍低于宁波全大市的平均值2.4平方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型体育设施缺乏。目前全区范围内仅有海曙区文体中心一处中型全民健身中心,缺乏类似与鄞州网球中心、江北奥体中心、北仑体艺中心等大型综合性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无法满足举办大型赛事承办及演艺活动的需求,同时离创建浙江省现代化体育区县(市)标准差距十分巨大,缺乏室外田径场、十一人制足球场等大型体育设施。二是城乡体育资源不均衡。在海曙城区总共有3所公共体育场馆,其中有2所属于市级设施,规模较大,且城区内分布着较多民营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资源,但乡镇虽有4所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数都是镇乡文体中心,规模较小,体育资源较为稀缺,且镇乡文体中心内的体育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还存在体育功能被弱化的现状,不能较好满足乡镇居民的健身需求。三是家门口体育设施单一。由于百姓健身房的选址都规划在原先已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小区内的闲置地块,缺乏相应的层高、体育用房建筑标准的要求,只能配置简单的健身器材,如跑步机、乒乓球桌等,难以配置更加多元化的健身设施,如设立羽毛球场、壁球馆等。同时遍布城乡较多是面向老年群体的健身路径,而对于中青年这一部分人群的健身器械缺是处于真空地带。
为了改善海曙区健身场地的短板和不足,增加体育场地的供给,需要政府、社会协同发力,破解市民去哪儿练的难题,为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添砖加瓦。
一是探索楼顶桥下体育空间。针对体育用地规划缺少,地面体育用地资源的紧缺的状况,适时寻找和探索开辟地上和地下的体育空间显得尤为重要。适宜发展“高架桥下的体育公园”,针对部分街道具备高架桥下空间条件或其他闲置土地改造成户外体育场地,可通过社会化运营,探索合适体育项目及其安全管理模式,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开辟新空间;同时积极挖掘屋顶的空间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建设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租赁等方式,积极利用和改造屋顶的土地资源成为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增加体育设施场地的供给量,充分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二是着力优化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做好城乡各类体育场所建设,补齐城乡体育资源的短板。一方面针对乡镇体育资源不足的现象,积极推进包括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百姓健身房、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登山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建设工作,鼓励多功能运动场建成可以开展篮球和足球项目的场地,从而增加乡镇建有足球场的比例。同时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乡镇文体中心,正在建设的高桥镇文体中心将于“十四五”期间投入使用,将拥有健身馆、活动室、游泳馆、足球场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区闲置空间,推进包括足球场、游泳池、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的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将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新建小区等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吸纳多方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探索建设海曙“口袋公园”与百姓健身房的结合,多点布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散人员过度集中区域。三是积极改善学校供应机制和推进社会场馆共享。一方面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对学校场地设施科学规划,放宽学校健身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责任和权利、管理模式、开放对象、开放时间、收费内容等,丰富市民健身需求。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化体育场馆分段免费或者低价向市民开放,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租赁的方式,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体育场馆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将有资质的社会化体育场馆接入到体育宁波的小程序当中,在平台上发布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信息,包括体育场馆收费信息、场地预订、赛事活动等,为市民快速导航到周边的健身场馆提供平台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