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系列 | 小事猥琐,大事练达:韦小宝

《鹿鼎记》是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连载的时候就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它可能不是金庸本人所写,是别人代笔的小说。
理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小人。这当然不对,这是金庸亲笔写的一部写"小人"的武侠小说,这个小人就是韦小宝。
韦小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出生在扬州的有名的妓院丽春院,是个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的人,母亲叫韦春芳,小说开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妓女了。
他的生活知识来自于"三馆",即∶ 妓馆、赌馆、戏馆,因此他不仅精通各种江湖技艺,还有一身世俗气质。
流里流气,一副无赖像。他根本就不想学武功,唯一学的武功是九难师太的"神行百变",之所以学这个功夫是听说这个功夫可以逃命。
他与人打架都是一些下三滥的举动,或者躲在桌下用匕首戳人家的脚背,或者用石灰迷人家的眼睛。当他大哥茅十八叱喝他不要做这些下三滥的事情时,他的反应是∶"用刀杀人是杀,用石灰杀人也是杀,又有什么上流下流呢?"他的"丰功伟绩"全部来自于"赌"∶ 碰运气。
那一次他正带领着军队去打台湾,途中遇到了一个无名小岛,手下请他为小岛命名,当时他正在赌博,扔色(shai)子,口中高喊"通吃",于是就命名为"通吃岛"(后改"钓鱼岛")。这是一个精彩的点晴之笔。
他的运气特别好,他就用那些下三滥的手法,多次救了茅十八、擒了鳌拜、破了吴三桂的谋反、攻上了神龙岛,等等,成为了康熙朝的"邦国柱石",当上了一等鹿鼎公。但是,他做人有他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讲义气,决不出卖朋友。
他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徒弟,也是康熙皇帝的朋友,他多次营救天地会群豪于危难之中,也不愿意去挖康熙家族的"龙脉"。这样的忠诚成为了他左右逢源和每次逢凶化吉的根据,也使得他的形象有了几份可爱。
文化人物∶韦小宝
如果仅仅这样看韦小宝是不够的,他的生动和内涵在于他是一个文化人物。
他与康熙应该看成是一个人,他们是一个人的两张面孔和双重性格。当代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张柬之有一句话∶这个世上最肮脏的地方一个是皇宫,一个是妓院。将这句话用在韦小宝身上正合适。
韦小宝从来就是将皇宫看成妓院的。他一进皇宫看见一处处庭院花园,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咱丽春院在扬州,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大院子了,比这里可又差得远啦,乖乖弄的东,在这里开座院子,嫖客们可有乐子了。不过这么大的院子里,如果不坐满百来个姑娘,却也不象样。"
他在皇宫中的那些处世为人以及各种手段全是妓院里的那一套。金庸每一次写韦小宝做重大决策时候,总是说他如何受到妓院工作的启发。再想想康熙,他身上具有典型的"韦小宝性格"。
康熙最能体现本性的地方就是与韦小宝打架的时候,这个时候韦小宝不知道他真正身份,他们两人都是真情流露,互相争斗,有互相倚赖,互相以对方作为争斗的依据。
康熙的一生中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算是他的丰功伟绩,可是哪一次不是险胜,哪一次不是运用的赌徒心理。康熙功于心计,下手狠毒,既有胸怀全局的的气概,也有争强斗胜的小鸡肚肠;既有知人善用的才能,也有傲才自负狂妄无知之处。但是,他也讲义气。
他在大婚之际召韦小宝回宫吃喜酒的密诏说∶"我就要大婚啦,你不来喝喜酒,老子实在不快活。"倒是真话。小说的最后康熙南下寻找韦小宝也是费尽了心机。
令人回味的地方是,为什么明明是满身世俗气息的韦小宝能够在皇宫里如鱼得水呢?为什么身为皇帝的康熙能与满身流气的韦小宝成为朋友呢? 只能一个答案,那就是韦小宝和康熙本来就是一个人。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韦小宝和康熙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就更有意思了。韦小宝代表的是草根文化,康熙代表的是庙堂文化。韦小宝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世俗文化本来就是和庙堂文化相通的。
在世俗社会中吃得开同样需要上流社会的气质,在上流社会中混得转同样需要下三滥的举动和碰运气的"赌"。
世俗社会和上流社会只是生存的环境不同,其生存法则是相同的,它们是中华民族这个大文化圈的两个侧面而已。
你看他身边的七个老婆,她们是康熙的妹妹,李自成的女儿,云南沐王府的公主,明末遗民送来的丫头,神龙岛的少夫人等等,他几乎统领了当时中国的各方势力,谁有这样的力量能够统领中华大地,只有中华民族的国民性。
韦小宝不仅有了这代表着各方势力的七个夫人,还与俄罗斯的女王索菲娅来了那么一手,是不是表示着中华民族的国际交往呢?大家可以意会。
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中有三个夫人怀孕了,她们公主、珂珂和苏荃,这可是当时中华大地上的最有力量的三股势力,当朝、在野和江湖,韦小宝都给她们下了种,她们生下的孩子应该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侠文化的叛逆者∶韦小宝
韦小宝形象中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他是中国侠文化的叛逆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所遵守的原则,也是金庸相当长的时期内写大侠的形象标准,陈家洛、郭靖、萧峰等人都是这样一些大侠。
但是这样的标准在《鹿鼎记》中却受到了怀疑。陈近南如此辛劳,却显得心胸狭窄,在大陆与台岛之间,他根本就没有辨清楚谁是国,谁是藩;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实质上是愚忠于一个国姓爷。
他收韦小宝为徒是为了便于他接近了解皇宫,其动机并不纯。至于顾炎武等人,心胸更为狭窄,他们竟然推举韦小宝做皇帝!韦小宝能做皇帝吗? 韦小宝做了皇帝能治理国家么?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么? 顾炎武等人似乎都不顾忌,他们只要有一个穿着汉族服装的皇帝就行了。
为国为民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口号,但是常常被个人的利益和狭隘的民族利益所污染,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其历史内涵实际上有时是很难说清楚的,金庸在《鹿鼎记》中看来是放弃了这个标准了。大侠们当然更不是那些武功高超者。
小说中具有高超武功者如陈近男、洪教主、海公公等人无一人称得上是英雄,其中一些人甚至是狂妄自大、心地阴毒之人。什么是侠文化,小说告诉我们就是一个"义"字,其余的都不是。
韦小宝当然称不上大侠,但是,他"义"字当先,就不得不承认他的身上有侠气。在这一问题上,那些自称大侠的人倒是显得小气了。
讲到这里应该讲一下韦小宝的七个老婆问题,这个问题大概是最招致批评者对金庸小说非议的了。金庸先生也动了修改的念头,他曾想把《鹿鼎记》的结尾重新修改∶韦小宝沉醉于赌博,被高手骗得钱财尽失,之后又遭老朋友背叛,险些被抓回北京面见皇帝。
而在他人生最灰暗的时期,连过去情深意重的众老婆也接二连三离他而去,最后留下一个双儿…。
但是,这个"悲剧下场"却遭到了很多读者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也令金庸先生觉得不无道理∶"很多人跟我说,《鹿鼎记》这部讽刺性的小说并不是为了给人教育,而是表现人性和情感的。
在全世界有华人社会的地方,其实都有韦小宝这种人,他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身上一直带着一种精神胜利法。我觉得中国人性格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求生存,只要人家不打死我,我就能生存下去。"
据此,金庸决定还是"放过"韦小宝,让他一直过着财色兼得的日子,因为"现实中这种人是不太会输的"。
读者的议论多种多样,金庸先生大可不必理睬这些非议,更不必根据这些议论修改自己的小说。读者的这些议论有些是感想式的,有些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小说。
就拿韦小宝的七个夫人来说,不管这些非议是什么说法,其出发点都是一个∶这是一个陈腐的一妻多妾的模式。
用现代法制的眼光看,似乎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韦小宝恰恰就不是一个宣扬法制、讲究道德的人物,而是一个消解既有文化、消解既有道德的反武侠人物。
康熙与韦小宝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结合体。
根据这样的思路,韦小宝有七个老婆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康熙的老婆比韦小宝还多。为什么康熙有那么多老婆可以理解而韦小宝就不行呢?那些批评者还是用既有的文化眼光和道德眼光看问题,所以他们没有看到这部小说的文化意义。
另外,在正格的"武侠爱情观"中,无论是"众女追一男",抑或是"众男追一女",哪怕爱情写得再热闹,真正的大侠都是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他心中的恋人只有一个。
但韦小宝并不是什么大侠,而是一个讲义气、无原则的小流氓,他没有什么爱情,只有满足自我的欲望,他不是恋人一个,而是女人七个。
一个小流氓做了武侠小说的主人公,他娶了七个老婆,不正是对正格的"武侠爱情观"的嘲笑和消解吗?这是写得相当合理和精彩的。
试想一下,真要让韦小宝像杨过那样对爱情忠贞不二,挡住众多女性的诱惑,只娶一个老婆,那倒真是滑稽可笑了;
再试想一下,如果小说最后让韦小宝的七个老婆离他而去,只留下双儿一人在他身边,以达到惩戒和教育的目的,那么整部小说的创作思路就不顺畅了,其思想内涵也就会稀薄得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