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送礼的心情(外三篇)

送礼的心情

本人由于经济困难,送礼非常少,往往是非送不可才去送,因而,朋友说我这人太“迂”,社会交往差。至于社会交往差不差我从不计较,关于送礼,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这样一则笑话:朋友甲办酒请朋友乙,请柬上写作“不来嫌穷,来了贪吃”的字样,朋友乙看后笑了笑,吃酒那天用红纸包上半边“毛钱”去送,红纸上写作“不收嫌少,收了贪财”。又有一则笑话更精彩,说甲朋友办喜事,乙朋友送来一个鸡蛋,说送来了一只鸡,可惜嫩了点,到乙朋友又办喜事时,甲朋友以牙还牙送去一根竹子,说送来了一根竹笋,只是老了点。这两则笑话都是本人从书看来的,笑话归笑话,无非是说送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今,在这经济繁荣的年代,大办酒席也有了攀比之风,今天你办生日酒,明天他办搬家酒,连一些不必要的事也兴师动众,互相打起了“持(吃)久(酒)战”。因此有人感叹说只苦于理发刮胡须办酒会惹人发笑,要不,也想破先例。

有人办酒,就会有人送礼,这是相辅相成的,都各自掌握着钱,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单位上,在闲谈中,很少听到工作干得如何,总是听到某天某家办酒非去不可的“好消息”。

工作单位上的人们把送礼叫作“存款”,也有把请柬叫作“催款单”的。还是农村人最实在,把送礼当作“走人亲”。请看下面几句顺口溜:

人亲不是账,送了就别望。

人亲不是账,提起锅儿当。

人亲不是账,要等时来旺。

说得真是绝,人亲不是帐,不是到你家去抢,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人亲不是账,碍于情面,一时无钱,锅儿总可当几个钱吧;人亲不是账,处于走红的时候,送礼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经常出入酒席之中送礼的朋友说,在城里至少一百元;在乡下,至少二十元,少了就不好意思拿出手,尴尬得很。说到多,城里可以高达几千元,乡下可以高达几百元,这场面若叫贫困人家见了,自然魄散魂飞。

一日,与朋友又谈到送礼问题,他认为对送礼者不能强求,人到心情到,几百元几十元都应一视同仁接待,只不过有的送礼者经济宽松,有的送礼者经济紧张而己,要不,有了钱哪个不爱面子。当然,最好是无礼可送。

也许,在送礼者中,送得多,并不见得情深意厚,送得少,并不见得情浅意薄。其实,送礼不在多少,可以送一匹马,也可以送一片鹅毛,也可以什么都不送。

闲话一技之长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也就是说凡是有手艺的人,大钱找不到,小钱还是不缺的,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会被饿死。“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是我们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细细想来,把这句话安放在我们这个经济年代也同样合适。

所谓“手艺人”,就是那些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绘画、摄影是手艺,做木工、做篾匠,也是手艺,做裁缝、做皮鞋也可划为手艺范围,骟猪、补祸这些也算手艺,对手艺,祖辈就有“学艺不精,误了终身”、“艺高人胆大”等精辟之语。

在城里建筑工地上,也不缺手艺人,做木工的,搞粉刷的,砌砖的无处不在,裁缝、照像、皮鞋这些方面的手艺的也在各个大街小巷出现。凭着一技之长,这些手艺人在城里挣到了不少钱。在农村,钱自然没城里好挣,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挣点钱解决温饱也不成问题。没有手艺的人总是羡慕有手艺的人,自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挣钱还是没手艺人多,悔恨当初没有学到一门手艺而抱憾终生。

如今,由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多,许多中专生甚至大专生还有大学生都因分配不到工作而苦恼,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面对不带技术的工作不想干,带技术的工作又干不了,反而不如那些具备一技之长的人们适应环境能力强。由此来看,读书是很重要的,读书人也应具备一技之长。当然,作为读书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就读于具备一技之长的学校,学到技术,这不但有益于社会,对自己也不吃亏。

  

扶贫应该扶志

纵观今日农村,实际上还有许许多多农民处于温饱线上,好在近几年来,在国家扶贫部门关注下,大部分贫困农民被扶了起来,有的还走上了致富道路。然而,又有一小部分贫困农民呢,今年扶,明年扶,扶去扶来,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是啥原因呢?一位在边远山村扶贫的队员直言不讳地说扶不起来的原因是:这些贫困农民缺少应有的志气。

据上述这位扶贫队员说,他在边远山村搞扶贫工作,常常见到一些贫困农民无米下锅,当地政府就拨给救济粮暂解燃眉之急。谁知这些贫困农民不争气,救济粮一到手就拿去兑酒喝。当地政府见他们房子破烂居无定所,又拨给救济款修房子,他们仍然还是不争气,拿修房款去买好的吃买好的穿。就这样不到半月就把修房款花得分文不剩,就这样到头来照样忍饥挨饿,照样房子破烂不堪。请想一想,一个贫困农民,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就想大吃大喝过舒服日子,这纯属贫穷无志的表现。

这位扶贫队员还说,在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村,有一些贫困农民还是有志气的,他们勤劳、聪明、好学。为了摆脱贫穷面貌,为了勤劳致富,他们往往不远千万里走出家门去打工挣钱,或者就是在家搞各种养殖种植,吃和穿这两个字在他们眼里根本是区区小事,他们追求的是修楼房、买彩电、买冰箱、铺地毯等五彩缤纷的梦想。别看穷,他们宁愿自食其力,不愿享受国家各种救济物资,他们觉得享受救济物资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扶贫应该扶志”,这位扶贫队员如是说。当我问扶志怎样扶时,他说年老的,扶思想;年青的,扶知识和文化;年幼的,扶上学读书。他说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农民,任他穷得响叮当,只要他有了知识和文化,思想开通了,觉悟提高了,国家用不着给他多少救济物资,他自己也会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门路。

    

《人生》感悟

《人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组织贯穿全篇,故事发生时间在八十年代初期,这部小说曾拍摄成电影影响过一代农村知识青年。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农村青年, 高加林高中毕业,是当时农村女青年追求的偶像;刘巧珍没读过书,不识字,可她对读书人一向倾慕,这就是她一直深深地爱着高加林的原因之一。想不到的是高加林为了追求自己完美的人生,在民办教师被大队支部书记高明楼的儿子替换后有机会到城市里去工作,他便与中学同学黄丽萍恋爱而忍痛割爱丢下了刘巧珍。最后,高加林因找工作走后门被告发开除了工作,只好又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这时,刘巧珍已和大队支部书记高明楼的儿子结婚,黄丽萍却随着父母双双去了另外一座繁华的大城市,他高加林几经周折成了“光杆司令”。

小说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描述了高加林、刘巧珍两位农村青年以及黄丽萍等青年男女知识分子人生中的不同命运,印证了近代著名作家柳青“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名言。在整篇小说中,高加林是个主要人物,又是一个悲剧性人物。高加林作为贫寒的农家子弟,他品学兼优,有理想有抱负,但总是得不到实现,这自然与他个人和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我读《人生》这本书是在中学时代,看过“小人书”也看过电影,中学毕业出来当上民办教师那阵,正是九十年代初期,这个时候我看的是纪念路遥英年早逝的再版本。在路遥又重新热起来时,我在勺米镇工作,一发工资,就迫不及待到新华书店卖了《人生》新版本,与此同时,还买了《平凡的世界》和其它路遥相关著作。

我买路遥出版的的作品,主要是缘于我是在贫穷落后的农村长大的,路遥笔下的许多人物命运大体上和我们那一代农村青年的命运相似。应该说,现在那一代人还能够记得住路遥作品,我身边读过路遥作品的人们,自己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悲悲苦苦的农村生活经历。

实际上,《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就是当时农村青年命运的缩影,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前后,不管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一片匮乏,那个时期农村青年要找个工作真是不容易,何况当时高加林那“民办教师”只不过一个临时工而已。回首当年,再看今天,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那个时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高加林那个时代就业门路少之又少,农村读书长大的青年都一心一意往公家单位或部门里挤,结果他高加林老兄被挤掉下“苦咽河”里去了。现在呢,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有这么多工厂,有这么多公司,到处都需要人,只有“懒鬼”和“笨蛋”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事干。试想,如果高加林生于现在这个时代,他一定是个“幸运儿”,他一定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找不到他的人生座标。如今,不要说他高加林老兄好歹还高中毕业,就说我们农村那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涌进城里后,经过磨练,当经理、跑运输、开馆子,日子同样也过得滋滋润润风风光光。

人生这一课题,是叫人无法理喻的东西。我觉得,现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们应该去找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来读。读一读,可以对高加林时代农村农民增加深刻认识和了解,对现在这个时代农村大学生怎样干事和创业有很大帮助。一句话说白,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就是相当于去听了一堂“忆苦思甜”教育课。

关于《人生》这本书读了好几遍,以后有时间还要读。于此,我真想说现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们啊,好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吧,这个时代是多么的美好和幸福。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石光举,贵州水城人,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足,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媒体、网站,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