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丨精准医疗,小细胞癌的诊疗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Kulchitsky细胞的异源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约占肺癌的15%-20%。2019年SEER数据库公布了1973年-2010年肺癌5年的生存率,研究发现4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的5年生存率都呈增加的趋势,SCLC的改善却甚微,仅为2.8%-7.2%。
主要治疗手段
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制定的SCLC临床指南推荐T1-2N0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N1-2患者接受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或序贯均可。不过几乎2/3的SCLC确诊时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或根治的机会,化疗依然是标准疗法。自1980年以来,依托泊苷联合铂类,结合胸部放疗是SCLC的一线金标准治疗方案。虽然初期SCLC患者对放化疗特别敏感,但是大部分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或转移而死亡。目前临床应用中二线化疗方案为拓扑替康药物治疗(EP方案标准30年未被动摇,IP方案是可选的标准方案,AP方案疗效不及传统药物)。
2017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报道了一项基于美国、欧洲、日本人群的ES-SCLC治疗模式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94%的ES-SCLC一线治疗选择含铂化疗方案,顺铂+伊立替康方案在日本更为广泛使用。平均19%的ES-SCLC接受了二线治疗,在铂类耐药的患者中,二线依然接受含铂化疗方案的比例分别为:美国27%、欧洲11%、日本36%。即使顺铂敏感的患者,美国及欧洲二线治疗方案中选拓扑替康的更为常见。此外,该真实世界研究提示当前SCLC的二线治疗模式缺乏,疗效差。
综上,SCLC一线复发率高,二线方案有限且疗效极差,三四线之后几乎无公认的治疗方案,因此改善SCLC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棘手的问题,亟待探索新的药物。
治疗新进展

01

免疫治疗

一线(联合化疗)

IMpower133研究

IMpower133研究[1]为一个全球性Ⅰ/Ⅲ期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将403例初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随机等比分组,分别给予Atezolizumab+EP方案4个周期诱导化疗,序贯Atezolizumab维持治疗(201例)或EP方案+安慰剂治疗(202例),序贯安慰剂维持治疗并且随访,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或不再临床获益。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OS以及研究者评估的PFS。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3.9个月,Atezolizumab显著延长OS(中位OS,12.3个月 vs. 10.3个月,HR=0.70,95%CI0.54~0.91,P=0.007),两组中位PFS分别为5.2个月和4.3个月(HR=0.77,95%CI 0.62~0.96,P=0.02)。此外,Atezolizumab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与已报道的单药的安全性一致,无新的发现。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IMpower133终结了ES-SCLC 30年来治疗无进展的困境,可以称之为ES-SCLC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CASPIAN研究

CASPIAN研究[2]:是一项Ⅲ期、随机、开放标签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针对广泛期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在全球22个国家的200多个中心进行。临床计划招募805例未经系统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三组:一组接受双免疫(度伐利尤单抗+CTLA-4抗体)+化疗;一组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化疗;一组单独使用化疗。

目前,只公布了度伐利尤单抗+化疗(铂-依托泊苷)组和单独化疗(铂-依托泊苷)组的数据,试验中使用固定剂量的度伐利尤单抗(1500mg),每3周给药一次,共4个周期,同时联合化疗,然后每4周给药一次,直至疾病进展。

在生存期方面:在度伐利尤单抗+化疗组联合组中,中位OS为13.0个月,而化疗单药组为10.3个月,降低死亡风险27%。另外,无论是12个月的OS率还是18个月的OS率,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与化疗相比同样具有显著的优势,分别为53.7%和39.8%,33.9%和24.7%。

在ORR方面: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独化疗相比同样具有优势,分别为67.9%和57.6%。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在12个月时仍然有22.7%的患者持续应答,而化疗组仅为6.3%。说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有更强,更持久的抗肿瘤效果。
安全性方面:在CASPIAN研究中,两组之间整体安全性相似,3或4级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以及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的比例相似,甚至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疗法还优于单纯化疗(任何级别:31% vs 36%;3~4级:22%vs 26%)。总体来说,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大多是低级别的,可以通过指南推荐的治疗进行管理和控制。
2020年3月30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基于CASPIAN研究结果正式批准阿斯利康的PD-L1抗体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durvalumab)新适应症,联合化疗用于未经系统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后线

肺癌丨纳武利尤单抗(O药)退出小细胞肺癌美国市场
肺癌丨帕博利珠单抗(K药)退出小细胞肺癌美国市场
局限期
一线(广泛期)
后线

02

二线新药(Lurbinectin)

SCL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少有治疗选择。Zepzelca(Lurbinectedin)PM1183,是海鞘素衍生物,为RNA聚合酶II的抑制剂,能够与DNA双螺旋结构上的小沟共价结合,抑制RMG1和RMG2,使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畸变、凋亡、最终减少细胞增殖。

一项II期研究

一项Ⅱ期研究[3]是一项单臂、开放、篮式设计的Ⅱ期研究,为了评估含铂化疗失败后Lurbinectin在SCLC患者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自欧洲6国和美国的26家医院入组患者,给予Lurbinectedin 3.2 mg/m2静脉输注1小时(q21)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入组条件:≥18岁;病理证实的SCLC;ECOG PS评分0~2分;RECIST 1.1标准评估有可测量的病灶,无脑转移;器官功能正常;既往仅接受过一种化疗(洗脱期,本研究开始前至少3周)。主要终点为研究者根据RECIST 1.1标准评估的总缓解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研究结果:2015年10月16日至2019年1月15日,共105例患者接受了Lurbinectin的治疗。中位随访17.1个月(IQR:6.5~25.3个月)。试验总人群的ORR为35.2%,响应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5.3个月,无进展生存期的中位值为3.5个月,65%的患者出现目标病灶减小。1. 其中无化疗期<90d的人群(n=45),ORR为22.2%,响应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4.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中位值为2.6个月。2. 无化疗期≥90d的人群(n=60),ORR为45.0%,响应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6.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中位值为4.6个月。

不良反应

安全性: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无因果关系)为血液学异常,即贫血(9例,9%)、白细胞减少(30例,29%)、中性粒细胞减少(48例,46%)和血小板减少(7例,7%)。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11例(10%),其中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各5例)。未见治疗相关的死亡。
另一项II研究[4]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Subbiah等报告,铂类敏感的复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Lurbinectin治疗有效,特别是对无化疗间隔(CTFI)≥180天的患者,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均可接受。因此,Lurbinectin可能是另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不必再次选用铂类治疗。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建议:针对一线治疗后CTFI≥180天的复发性SCLC患者,可再次应用一线方案治疗。该项II期研究(NCT02454972)纳入20例≥18岁的、病理确诊的SCLC患者(既往仅接受过一种含铂药物治疗,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且CTFI≥180天),给予Lurbinectin 3.2 mg/m2静脉连续输注1小时(q21)作为二线治疗。主要终点为研究者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总缓解率(ORR)。前期结果显示该治疗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按计划进行的CTFI≥180天患者子集结果显示,ORR为60.0%(95%CI 36.1%~86.9%),中位的缓解持续时间为5.5个月(95%CI 2.9~11.2个月),疾病控制率为95.0%(95%CI 75.1%~99.9%)。中位的无进展生存期为4.6个月(95%CI 2.6~7.3个月)。数据删失率为55.0%,中位总生存期为16.2个月(95%CI 9.6个月~未达到)。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0.9%和27.1%。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指标异常为血液系统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5.0%,贫血10.0%,血小板减少症10.0%),疲劳(10.0%)和肝功能结果异常增高(GGT升高占10%,ALT和AP升高各占5.0%)。未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一项III期研究
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Lurbinectin/多柔比星联合用药,与拓扑替康或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联合用药(三联疗法)的疗效,试验的主要目标为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生存率。该研究于2020 年2月完成,共入选613例患者,试验结果尚未公布。

03

保护剂-Trilaciclib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Ferrarotto等汇总三项随机试验的数据显示,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化疗前应用CDK4/6抑制剂可降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2020 NACLC虚拟大会. 摘要号OA03.08)
三项随机试验纳入广泛期SCLC患者,分别接受一线化疗、一线化学免疫治疗和挽救性拓扑替康治疗,治疗前均联用Trilaciclib或安慰剂。主要终点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4级,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和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不考虑G-CSF应用情况。
在242例广泛期SCLC患者中,每次化疗前应用Trilaciclib,前4个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1.4%,而应用安慰剂则为52.9%(P<0.0001),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0天和4天(P<0.0001)。
与安慰剂相比,化疗前给予Trilaciclib可以始终预防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且与G-CSF无关。对比联合安慰剂治疗,联合Trilaciclib治疗者较少需要G-CSF(28.5% vs. 56.3%,P<0.0001)和ESA(3.3% vs. 11.8%,P=0.0252)。
Trilaciclib组的3~4级贫血发生率较低(20.3% vs. 31.9%,P<0.0001),需输血人数较少(14.6% vs. 26.1%,P=0.0254 )。安慰剂组需输血患者的数量随时间增加,但Trilaciclib组保持不变。化疗所致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或脓毒症相关的住院,在Trilaciclib组仅4.1%,在安慰剂组则为13.6%(P=0.0088)。

04

靶向治疗

一项I期研究【5】

小细胞肺癌(SCLC)占所有肺癌的10%-15%,5年生存率低,目前尚无获批的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本次大会公布了SCLC研究中针对DLL3靶点的新药 AMG757,是一种双抗,靶点为DLL3和CD3,DLL3蛋白在小细胞肺癌肿瘤表面过度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这种差异性使得DLL3成为治疗小细胞肺癌大的一个极有潜力的干预靶点。

这项多中心、非盲I期研究纳入5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估AMG757在接受≥1线铂类化疗后复发/难治性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静脉注射AMG 757(9个剂量水平;剂量范围:0.003-30 mg q2w,±阶梯式给药)。主要终点是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确定最大耐受剂量或II期推荐剂量。截至2020年11月3日,共纳入5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4岁;中位治疗线数为2),大多数(98%)患者ECOG PS评分为0或1。44%患者先前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此外,96%的患者在最初诊断时为广泛期SCLC,25%有脑转移,48%有肝转移。

研究结果:在这项52例患者的试验中,新型药物AMG757已确认的部分缓解率(PR)为14%,还有1例患者的PR未确认;22%患者达到病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37%。40%的患者观察到肿瘤缩小。
20%的患者已经完成了24周的治疗,4例确认PR患者仍在接受治疗,且治疗反应持续。在确认PR (n=7)的患者中,至疾病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8个月,在中位随访11.5个月的患者中,83%的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
安全性:所有级别和≥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分别发生在79%和23%的患者中。发生在≥10%患者中的所有级别TRAE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4%;≥3级,2%)、发热(19%)、疲劳(14%)、贫血(10%;≥3级,2%)和恶心(10%)。
ALTER1202研究[6]

我国自主原创新药盐酸安罗替尼作为新型多靶点小分子TKI 药物,主要作用于VEGFR、PDGFR、FGFR以及c-Kit等。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ALTER1202, NCT03059797):这是一项安罗替尼对照安慰剂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SCL的研究,该试验纳入120例患者,主要为ESSCLC患者,2:1随机分为安罗替尼组(n=82)和安慰剂组(n=38)。结果显示,25%的患者入组前就存在脑转移,三线治疗的比例为75%。与安慰剂对比,安罗替尼将主要终点PFS延长了3.4个月(4.1个月vs 0.7个月),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81%(P<0.000,1),疾病控制率从13%提高到71%,这可能与安罗替尼作用于多个靶点密不可分。该研究另一亮点是PFS的亚组分析中,所有亚组接受安罗替尼治疗均有显著获益,尤其是对于脑转移和三线治疗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脑转移患者的PFS延长了3个月(3.8个月vs 0.8个月),三线治疗的患者PFS延长了3.4个月(4.1个月vs 0.7个月)。虽然安罗替尼与安慰剂比较,ORR没有显著差异(4.9% vs 2.6%),但却有很好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1.6%和13.2%,P<0.0001。安罗替尼组的OS显著延长了2.4个月,死亡风险下降47%(P=0.021)。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不良反应:安罗替尼与安慰剂的总体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87.7%和74.4%,最常见的治疗相关性AE为高血压、厌食、乏力、手足综合征、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白细胞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总体来看,该研究中安罗替尼的不良事件与其他瘤种的研究相似,未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耐受性较好。虽然安罗替尼3级-5级AE发生率高于安慰剂(35.8% vs 15.4%),但临床易于管理。在安罗替尼组,有4例患者因AE剂量调整,6例因AE停药,只有1例患者死亡可能与药物有关。

NSCLC转SCLC

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CO)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7】,大约3%~10%的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会转化为小细胞肺癌(SCLC),确诊后平均17.8个月出现这种转变。

麻省总医院Nicolas Marcoux博士等人分析了67名有EGFR突变小细胞肺癌病史的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6岁;女性38例)。EGFR突变类型包括外显子19缺失(n=46)、L858R (n=17)和其他突变(n=4)。58名患者在肺癌初始诊断时患有NSCLC,SCLC转化前接受过一种或多种EGFR-TKI治疗;其余9例为新发SCLC或混合组织学类型。转化前EGF-TKIs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5.8个月(1.3-53.4),SCLC转化的中位时间为17.8个月(95% CI:14.3~26.2)。

59例患者在首次出现SCLC时就进行了组织基因分型,所有患者都保持了原来的EGFR突变。19例既往EGFR T790M阳性患者中,15例转化时为T790野生型。此外,转化为SCLC后最常见的突变为TP53(79%)、RB1(58%)和PIK3CA(27%),部分患者再次出现NSCLC克隆。

基线特征

转化后治疗:1. 依托泊苷联合铂类方案的总有效率为54%(53例治疗,46例可评估),即使之前接受过铂化疗也高应答(10例患者中有8例,80%),PFS为3.4个月。 2. 紫杉醇类(紫杉醇、多西他赛和白蛋白紫杉醇)方案(其中66.7%为单药)的总有效率50%(20例可评估),PFS为2.7个月。3. PD-1/PD-L1方案的总有效率0%(17例)。虽然其中52%的患者使用了EGFR-TKI,但都是联合化疗或在化疗之后维持治疗。

转化为SCLC后的中位随访8.1个月时,45例患者死亡(67%)。自诊断为转移性肺癌之后的中位OS为31.5个月,转化为SCLC之后的中位OS为10.9个月。

SCLC分子亚型-了解
根据SCLC原发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瘤、癌细胞系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等研究[8],4种关键转录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可将小细胞肺癌可分为四种分子亚型:SCLC-A型(ASCL1高表达),SCLC-N型(NeuroD1高表达),SCLC-Y型(YAP1高表达)和SCLC-P型(POU2F3高表达),其中A型和N型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P亚型和Y亚型,这两种亚型的SCLC均缺少神经内分泌特征,是为非神经内分泌的SCLC。【A型SCLC发生与NOTCH信号通路失活有关,该通路上的配体如MYCL、BCL2、SOX2和DLL3是药物研究的热门靶点。N型与原癌基因MYC表达有关,INSM1和HES6是药物研究的热门靶点。】
四种亚型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特征[9]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4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SCL1、NEUROD1、POU2F3和YAP1的表达。这些标记所定义的亚型与组织学特征、神经内分泌标记(突触素、嗜铬粒素A、CD56、INSM1)以及其他小细胞肺癌标记(包括神经内分泌表型相关标记DLL3)的表达相关。研究结果显示,ASCL1和NEUROD1的表达分布为:ASCL1+/NEUROD1-41%,ASCL1+/NEUROD1+37%,ASCL1-/NEUROD1+8%,ASCL1-/NEUROD1-14%。根据相对表达,69%的病例为ASCL1显性,17%为NeUROD1显性。POU2F3在7%的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与ASCL1和NEUROD1互斥。YAP1在小细胞肺癌中低水平表达,主要在混合型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并不排斥其他亚型。ASCL1显性和NEUROD1显性亚型均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DLL3相关,而POU2F3和其他ASCL1/NEUROD1双阴性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标志物/DLL3低表达。

参考文献

[1]HornL et al.First-Line Atez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StageSmall-Cell LungCancer. N Engl J Med. 2018 Dec 6;379(23):2220-2229.

[2]Paz-Ares, L. et al. Durvalumabplus platinum-etoposide versus platinum-etoposid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CASPIA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9;394(10212):1929-1939.

[3]Trigo J, Subbiah V, Besse B, et al. Lurbinectedin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 a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2 basket trial. Lancet Oncol. 2020 May;21(5):645-654. doi: 10.1016/S1470-2045(20)30068-1.

[4]Subbiah V, Paz-Ares L, Besse B,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lurbinectedin in second-li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ho are candidates for re-challenge with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Lung Cancer. 2020 Dec;150:90-96. doi: 10.1016/j.lungcan.2020.10.003.

[5]48MO-Phase I study of AMG 757,a delta-likeligand 3(DLL3)targeting,half-life extended bispecific T-cell engager immuno-oncology therapy,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ELCC 2021.

[6]ChengY,Wang Q,Li K,et al.Anlotinib as Third-Line or Further-Line Treatment in Relapsed SCLC: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2 Trial[J].J Thorac Oncol,2018,13(10):S351-S352.DOI:10.1016/j.jtho.2018.08.308.

[7]Marcoux N, Gettinger SN, O'Kane G, et al. EGFR-Mutant Adenocarcinomas That Transform to 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Other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Clinical Outcomes. J Clin Oncol. 2019 Feb 1;37(4):278-285. doi: 10.1200/JCO.18.01585.

[8]Rudin CM, Poirier JT, Byers LA, et al. Molecular subtype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nthesis of human and mouse model data. Nat Rev Cancer. 2019 May;19(5):289-297. doi: 10.1038/s41568-019-0133-9.

[9]Baine MK, Hsieh MS, Lai WV, et al. SCLC Subtypes Defined by ASCL1, NEUROD1, POU2F3, and YAP1: A Comprehensive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Characterization. J Thorac Oncol. 2020 Dec;15(12):1823-1835. doi: 10.1016/j.jtho.2020.09.0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