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跨过鸭绿江》:钢铁意志的史诗性叙写与英雄赞歌

这是一场并不遥远的战争。当年战争的参与者、见证者,或者听闻长辈诉说的中年人,从书上影像中阅读过这场战争的少年和青年,他们心中充溢着对那场战争的回忆、对那个激情时代的渴慕、对英雄的崇敬,他们带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每晚等待着更新。

截至目前,《跨过鸭绿江》平均收视率1.3%,平均收视份额5.87%,单集最高收视率1.73%,创2019年6月以来一黄电视剧收视新高,单集最高收视份额7.87%。累计触达观众超11亿人次。

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抗美援朝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并值得铭记的战争。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全景式、立体化、全方位的叙事,再现了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风云诡谲的大国博弈,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左冲右突、奋勇驰骋的志愿军勇士们,情到深处而洒下热泪的英雄们......都在全剧的豪情演绎之中一一展现。

史诗叙事

全景呈现与恢宏大气的艺术风格

通常说史诗性叙事,是指叙事作品以重大题材或事件为表现对象,客观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从而表现出这个时代的气质风华与人们的精神品格。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了全景式叙事。整个剧没有限于寻常战争剧几个人或一个小团队完成一件事情或一个任务的叙事格局,而是叙写了更具宏大意义的各类社会关系、重大政治格局及整个战争过程。

该剧通过剧情的展开,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战争与世界局势的关系。战争场面宏大,还原真切。全剧表现出的情感真挚朴实,不拔高,不做作。剧中大人物不是决策的机器,有感情,有脾气,还有可爱的小癖好。小人物从平凡中显出不寻常的品质,亲切,自然。因此,该剧内容呈现的史诗性与叙事风格的恢宏大气,给予了观众开阔的阅读视野,观后觉得慷慨激昂,真挚感人。

战争叙事

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

《跨过鸭绿江》是一场战争的宏大叙事。战争是人的战争,人的意志、智慧与情感会影响到战争发展的方向与最终的结果。

《跨过鸭绿江》战争叙事的第一原动力,来自意志叙事。钢铁一般的意志,是志愿军之魂——在本剧接近尾声时彭德怀破例评邱少云为特等功时说出的这句话即是这部电视剧的主旨。事实上,整个剧都是围绕这个主旨来讴歌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跨过鸭绿江》全剧贯穿了志愿军的意志叙事。长津湖战役中,在平均零下20多度的极寒环境下,有一连战士为阻击敌军,坚持潜伏在雪地里,但是待冲锋号响时,他们却沉寂了,这连战士已经全部冻死,成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冰雕连”,死后的战士们依然保持战斗姿态,这是何等的纪律性与意志力!钢铁一般的意志使志愿军将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的情况下赢得胜利,靠的就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这种精神甚至赢得敌人的尊敬,同时深深地震撼了观众。

战争叙事的另一种原动力源自智慧叙事。兵者,诡道也。历来的战争叙事,都会着力于书写军人们在战场上的智慧比拼,这也是观众孜孜以求的收视热点。《跨过鸭绿江》大面积表现志愿军将士们在战场上的智力竞技,即战术智慧。面对拥有强大空军与炮火支援的敌人,为了坚守阵地,志愿军将士们发明了坑道战的方法。在反坦克集群的战斗中,果断判定此前反坦克经验不可持续,没有墨守成规,迅速研究新情况,琢磨新办法。

该剧不同于寻常战争剧之处,就在于自始至终以一条叙事线尽情表现中共领袖们的战略智慧,成就了该剧不凡的叙事气度。

《跨过鸭绿江》战争叙事中的情绪、情感的制造提升了剧情的感染力。人不是冰冷的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战争是血与火的淬炼,时时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在这场战争的叙事中,紧张、焦虑、思考、快节奏的言行、火爆的脾气、怒火、悲伤、痛苦等占据了主体情绪空间。然而,该剧却能在战斗的间隙,有意制造轻松、幽默情绪,感染剧中人物,也感染观众。

该剧有很多的情感叙写。这里有父子情、夫妻情、一家人的亲情,还有爱情。本剧最多的情感叙述来自那些在战场上官兵相依、血浓于水的战斗情谊。这些情感叙事,与志愿军将士们的意志叙事,既形成对照,又水乳交融,实践着刚柔相济的叙事美学。

英雄叙事

原型与虚构之间的艺术共构

《跨过鸭绿江》是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战争冲突,也构建了极端对立的两大人物形象群体,一是我方英雄人物群体,二是敌方的人物群体。两大人物形象群体,相互对立,但也相互衬托。比如,麦克阿瑟的狂妄、叫嚣,有两个作用,一是刻画性格,二是间接表现了我军的不利与困难。李奇微的精明、狡猾与军事才干,对我方指战员的睿智、果敢与英武是一种叙事反衬。

在我方的人物形象群体中,着重以塑造大批英雄人物为主要叙事目的。第一大英雄集体群像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们。虽然他们远在后方,但运筹帷幄,考虑着国际国内的大局,进行政治上的综合权衡,做出决策,体现了思路开阔、高瞻远瞩的领袖特点。

第二大英雄集体群像是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志愿军司令部诸位首长。他们深处一线,在艰苦的地下工事里筹划战事、布置军事工作、下达作战命令等,体现了不惧艰险、坚韧顽强、睿智清醒、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第三大英雄集体群像则是一线的指战员,包括军师团连排及普通战士。他们与敌人进行血与火的较量,直接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也是上级命令的实践者与执行者,体现了英勇顽强、机敏义气、不惧牺牲、坚决服从命令的人物群体特点。

集体英雄群像的构建体现了我党一贯主张的集体英雄主义。然而,我党也肯定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跨过鸭绿江》表现了众多个人英雄的事迹。这里有邱少云为了遵守潜伏纪律而被活活烧死,有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去堵枪眼,有阎志刚发明了阵地防空洞,有铁道兵史阜民用身体当螺丝使用让运货列车通过,还有杨连弟发明铁轨上架浮桥......这些个人英雄都有历史上的原型,并且该剧运用一种融入纪实影像资料进行解说的新叙事办法,从而最高程度地体现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做到艺术还原。

不过,该剧还虚构了郑锐、陆乘风等个人英雄人物。这些虚构人物弥补了纪实性英雄人物在叙事上难以拓展的叙事短板,并将其构建成整个剧的叙事支线,时不时出现在剧情之中,以此实现叙事上的呼应与结构的严谨。

空间叙事

意义隐喻及其地理意象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剧。该剧的空间叙事颇具特点,其空间叙事涉及的地域之广,是有史以来中国电视剧所罕见的。《跨过鸭绿江》在情节内容上涉及了欧洲、美洲、亚洲等三大洲,涉及的各国首都就有北京、莫斯科、华盛顿、汉城、平壤、东京等。

该剧向观众描绘了各国首脑的办公、决策的室内空间,颇具特点与意味。如斯大林侧身坐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有靠背的椅子上,抽着烟斗,烟雾缭绕地听人汇报。杜鲁门总是在一间布置精当的小会议室里,与副总统、幕僚们西装革履地开会。毛泽东菊香书屋的书架上陈列着线装书,清雅,闪烁着东方智慧。

该剧表现较多的室内空间,还有志愿军司令部与美军司令部的办公场所。为了躲避敌人的突袭,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地下工事里,光线暗淡,陈设简陋,环境艰苦。美军司令部房间宽敞,窗明几净,布设全套的现代化设施。两者的空间意象极为鲜明,互为反衬。

该剧是战争剧,其野外空间是整个空间叙事的主体。《跨过鸭绿江》的野外空间主要是战场。这里有战前宁静的朝鲜山川,有战斗激烈进行时枪弹交织、炮火连天、冲锋厮杀的惨烈战场,有战斗后硝烟还在弥漫、尸体枕藉的高地,还有断壁残垣的城市,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长津湖的雪地。美军指挥官试探地向志愿军战士潜伏的雪地开了几枪。不幸有战士中枪,洁白的雪地渗出一缕红色的血迹来,《跨过鸭绿江》做了一个特写镜头,极其醒目,观众的心全提到了嗓子眼上了。

这些关于战场野外空间的叙述,是双方力量、武器以及军事意志、智慧的体现,也向观众构建了战争是极其残酷的空间与地理意象。

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散去。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史诗叙事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

山川日月,天下静宁。

(评论员 陈立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