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和家6.5亿元收购力帆汽车生产资质,谁蒙羞?
12月7日,又有一家造车新势力通过“巨资收购”模式,曲线获得了生产资质。资料显示,车和家旗下公司斥资6.5亿元,收购力帆汽车100%股权,从而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据悉,这是一个“6字头”的生产资质——可以生产新能源轿车、SUV、商用车等各类车型。
看到这个新闻,电驹哥最大的感慨是,造车新势力融点钱容易吗?好容易融点钱来,不让他们聚焦搞研发、做出好产品,却要花这么多钱买个生产资质。多可惜呀。
再说了,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环境容易吗?前有狼、后有虎,上有严格法规,下有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投资周期长、收益回报慢。成立前期,几乎天天在烧钱。这么紧张的形势下,还要花大钱买生产资质。我都替他们心疼。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生产资质是悬在造车新势力头上的一把利剑,如同准生证。没了它,产品再好也不能上目录,不能投产,更无法进入市场。因此,获得生产资质是每个新造车企业面临的大考。
既然这样,国家为什么不把生产资质发给积极造车的新势力?为什么逼着它们花巨资购买一些僵尸企业的生产资质呢?为什么有些僵尸车企,名字都没见过,产品更少见,却拥有生产资质,还能坐地卖个高价呢?
诚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火爆,但也存在鱼龙混杂、骗补贴的现象。因此,国家用生产资质来规范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实属必要。在去年6月份之前,国家发改委也认真履责,向15家造车新势力核发了新能源牌照。但从那之后,据说因为有车企大佬批评当时的牌照发放模式,国家发改委就暂停发放新能源牌照。
于是,处在临门一脚状态的造车新势力,只好通过购买来曲线获得生产资质了。
例如,2017年,威马汽车118亿元收购具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大连黄海100%股权;2018年7月,电咖汽车巨资收购泉州西虎汽车,获得SUV生产资质;2018年9月底,拜腾汽车大约以8.5亿元成本,从一汽集团获得了生产资质。
看这些出售生产资质的车企,有的可能是造车新势力与当地车企共同出资兴建或翻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一个出钱出技术出产品,一个出场地出生产资质,双方合作实现共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合情合理。
有的则几乎算是僵尸企业,品牌、产品都没听说过。其主要财富估计是一张生产资质牌照了。这样的僵尸企业因为一个生产资质立马身价百倍,动辄要花费造车新势力数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去购买。
这是鼓励造车新势力的态度吗?
这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思路吗?
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姿态吗?
想比赛的选手没有参赛资格,不能比赛的却拥有参赛资格。不能比赛的拿高价把参赛资格卖给想比赛的选手。这个逻辑很奇葩,严重违反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方向。
汽车生产资质这个概念,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可是,在汽车新四化风靡的今天,它还在勒着造车新势力的脖子,让它们艰于呼吸,实在不应该。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是定论。可以肯定的是,造车新势力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股生力军,甚至有可能成为主力军。靠那些出售生产资质的僵尸企业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几乎是痴人说梦。
因此,国家制定政策,清理整顿各大车企。严格甄选造车成绩不好、却拥有生产资质的僵尸车企。没收它们的生产资质,免费发放给积极研发、踏实造车的新势力。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