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改编成侯亮平 难道就因为陆毅?

近苏08 把苏轼改编成侯亮平 难道就因为陆毅?
苏轼在凤翔最初的一年,其实还算自在,一来上司宋太守对他很温和,二来虽然水土不衬,但好在他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发挥造物之智,所以才有了一亭一湖八观之文。
说起这个宋太守,几个月前看过一个新闻,真是xswl——
2020年8月3日晚,参展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新编创作秦腔历史剧《苏轼平冤》在宝鸡凤翔雍州大剧院首演取得圆满成功。凤翔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军涛和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白军亮一同审看剧目,并和近3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了首场演出。
——以上是新闻源的导语,这条新闻介绍了本剧的梗概——
该剧讲述了北宋时期,26岁的苏轼初任凤翔府签文通判,到任尚未交足就碰到凤翔府处决库银库管谷仁,确认谷仁蒙冤受屈后,苏轼急赴法场,义正辞严地挡了刑。此时,合谋贪赃的府台宋选和县令曲理碍于苏轼的名气和正义,只得将蒙冤的谷人暂押监中,遂命凤翔知州借复查此案之际欲害死谷仁。在这期间,苏轼看到凤翔民不聊生、田园颓废,城里城外严重缺水,经许可又毅然组织农夫在东门外修筑大湖,以解凤翔府地人蓄饮水之困和天旱之灾。修湖期间,忽报谷仁越狱逃至太白山紫云观出家。苏轼打算欲借太白山祈雨之际,顺说谷仁归案。不料府台宋选、岐阳县令曲理闻讯赶到太白山,准备借苏轼祈雨之际暗杀谷仁。谷仁无奈逃至祈雨现场求救,并将府台宋选、县令曲理的贪脏账本交与苏轼。此时宋选、曲理追至现场捉拿谷仁归案,就在这时,赵忠送来了圣上御旨,命苏轼押解宋选、曲理於大理寺受审,凤翔府政事由新任府台陈希亮接政,谷仁接任岐阳县令,贪官被除,喜雨天降。
通过讲述满腹经纶的苏轼初任凤翔府签文通判后,疏狱涤冤、体恤民间疾苦,秉正刚直、勤政为民的美德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将一代文豪在凤翔初入仕途留下的千古政绩彪炳史册。同时,为凤翔打造地域名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做出了积极贡献。
————————————
这里必须要划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以标识出以下部分才是我的观点,切莫混淆了。
这一部《苏轼平冤》是不是基于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我没有考证,但至少有两点改编得太荒唐了。
一是把苏轼活生生给写成了《人民的名义》里的检察官侯亮平,太儿戏了!
综观苏轼一生,浩然正气不假,两袖清风亦然,但极少有苏轼反腐倡廉的文字记载。
北宋自元祐以前的文人政治集团,整体上的君子意气非常浓重,争节远胜于争利,从这层历史背景上讲,让苏轼在小小县衙扮演侯亮平的角色,实在贻笑大方。
唯一能说得通的……enma,就是苏轼和侯亮平,其实也是同一个人啦,就是陆毅……饰演的。
这个太尬了,就此打住。
另一个更荒唐的改编是,这部戏里的反面人物宋选,无论是官修史载还是苏轼本人的记录中,都是一个贤达长者的形象。
据记载,宋选是郑州人,比苏轼到任凤翔提前4个月左右,对苏轼非常宽厚,苏轼觉得自己在仕途之初能遇到这样一位上司实在是很幸运,有诗为证: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和子由除日诗)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东湖诗)
多年后,苏轼还与宋太守的儿子、成一代画学博士的宋汉杰在通信中特地提起当年太守的知遇之恩:
某初仕即佐先公,蒙顾遇之厚,何时可忘。流落阔远,不闻昆仲息耗,每以惋叹。辱书累幅,话及畴昔,良复慨然。
(我刚刚为官时就是辅佐你的父亲,受到他很大的礼遇与扶持……说起这些往事来,现在我还是很感慨。)
此外,当时与太守共事的县令也不是戏文中的反派县令曲理,而是曾经向苏轼的父亲苏洵求学的胡允文,他和苏轼的关系也非常好。
宋太守为政勤勉,事必躬亲,善于观察细节的苏轼对这些都看在眼里。
据苏轼回忆,他在嘉祐元年进京赶考路过凤翔时,县城内的驿站衰败难居,令人触目惊心。六年之后,当他故地重游时,宋太守才上任不到半年,驿站已经整修一新。
兴之所致,苏轼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流传后世的《凤鸣驿记》,其中很多观点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属性。
在宋太守的身边,苏轼耳濡目染,修正了自己过于浮躁的作风,养就了勤勉务实的工作习惯,为日后多次外放主政一方打下很好的基础。
基于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当然可以合理演绎与改编,但首先是不是应该尊重史实呢?至少不应黑白颠倒!
这事其实也难说,确实有太多名人大家创作的演义评书把历史真实人物污名化、标签化、脸谱化,比如曹操、比如潘美……何况一个小小的凤翔太守?
文艺创作者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为了烘托苏轼的光辉形象,但这恰恰也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一个极大的弊端——不择手段。
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在此《近苏》的讨论之列。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