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变法“三杰”中(以王安石的视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王安石最赏识的当属吕惠卿。
吕惠卿,福建泉州人,在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任期结束后返京待命时,正好有机会受到王安石接见,一聊起来,二人大感相见恨晚,恰好,吕惠卿的字为吉甫,王安石的字为介甫,恨不得义结……金兰,不对,年龄差距有点大,只好义结父子了。
二人的蜜月期果然也如父子一般,事无巨细,王安石都要问问吕惠卿的意见,所有奏章也全权交由吕惠卿主笔。
吕惠卿当时与苏辙是在同一个部门的同一个职务——三司条例司检详官,而上文讲到,苏辙在改革理论上与王安石大相径庭,所以也就与吕有诸多不合与争议,这也为后来苏辙坎坷的仕途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得到了神宗皇帝的高度信任,任何弹劾对他都已经无可奈何。
北宋著名的谏官吕诲曾弹劾王安石,理由是“这个人太偏执,轻信小人言论,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如果皇上让这种人掌权,会误了国事。”
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将败国事。
然而,神宗看后啥也没说,直接把奏章打回。
吕诲一气之下请求外放,去了河南邓州。
吕诲只是弹劾王安石的众多京官中比较激烈的一位,当时大量因为弹劾王安石受挫的官员,或是看不惯王安石做派的大臣,都因不愿与王同朝共事,请求外放。
这些大臣中包括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还有几位当朝御史刘述、刘琦、钱顗等人……
熙宁二年(1069)七月,王安石的变法以均输法启动。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通过这项法令,朝廷不再固定向各地征收粮食,而是在灾荒地区征收钱币,然后用钱币到丰收地区购买相对应的粮食物资。如果几个地区同时丰收,本着就近原则,到相对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物资。
这项改革制度的动机和设想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但王安石作为一项制度的设计者,却没有考虑到各地在执行中的折扣。
于是,在地方均输买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官营买卖的不法现象。
苏轼很快就发现了这项变法的弊端,给皇帝上奏折时指出:
这项制度看上去会给国库带来更多收益,但实际上,由于官府买粮的行为本身是在与民营商人争夺市场,从而导致商人的收入减少。商人收入减少后,朝廷的税收也就相应减少,此消彼长,已经属于无用之功,再加上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定有贪官污吏在买卖中获利的情况,不但国库没有增加进项,反而让官场风气败坏。
事后复盘,其他官员对于新法的指责,大都停留在对新法决策者即王安石本人的层面,而苏轼,应该是当时第一批、甚至是第一个站出来直陈新法弊端的官员。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

  •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十)-熙丰变法(3)

    仁宗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夏议和,此后数十年间虽然双方冲突不断,却都是西夏土匪与北宋豪强之间的乡间械斗,再未升级为两国战争.现在,神宗重建封桩库,要彻底制服这个已经与北宋王朝称兄道弟数十年的异族帝国--西夏 ...

  • 对王安石冷嘲热讽的苏轼,何时开始同情和理解这位老丞相的?

    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出京,在杭州任上做了三年通判,熙宁七年改知密州,算是首次主政地方.在地方上,脱离党争的旋涡中心之后,苏轼对新法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火气了.在杭州期间,他被闭口不言王安石和变法 ...

  • 王安石变法动了谁的奶酪?为何满朝都反对

    宋神宗赵顼下定决心要开始变法之后,便成立一个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他命王安石和他保举的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同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工作.所用人员,由王安石自行选调. ...

  • “沆瀣一气”的词义大家都懂,“沆瀣”原义指什么,未必人人明白

    成语"沆瀣一气":词义大家都懂,"沆瀣"是什么未必人人明白!"沆瀣一气"的词义大家都懂,但"沆瀣"指啥,未必人人明白!& ...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 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 "三苏&qu ...

  • 晋商风云鉴:痛其陨落,哀其沆瀣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潮商.徽商.晋商三大"商帮",而影响最为深远.成就最为辉煌.财富聚集度最高的,莫过于晋商了.晋商由无到有.由弱至强.盛极而衰的风云史,也许就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高度浓 ...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

    诤苏08 拗相公施法攫利 苏子瞻上书陈弊  王安石的几项改革制度,其实都存在与均输法类似的情况: 一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打了折扣: 二是表面上较旧法有所改进,却无本质提升. 新法诸项中最著名的青苗法即是如 ...

  •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诤苏09 亲小人远君子 王相公理想的崩塌 王安石变法的功过是非,本不是苏轼人生故事的主线剧情,但是,苏轼在熙宁变法之后的人生轨迹,起承转合,都与熙宁变法的几位主角或主要配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帝国的 ...

  •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熙宁变法之前,帝国也曾出现政见不合的朝臣争议,但所谓党争,是要直到王安石入朝执政之后才初现端倪的. 一方面,这一轮变法导致的对立情绪更甚于过往,更重要的 ...

  •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诤苏11 早发辞友诗 一语谶中人 新党得势,苏轼不愿与之狼狈,在这聒噪是非的汴京城内,他心中所有的净土只能留给与自己脾性相投的友人. 苏轼的朋友刘颁,性格诙谐,爱开玩笑,二人有着一样的诙谐腔调. 刘颁 ...

  • 诤苏 12 再发别友诗 子去亦宜然​

    诤苏 12 再发别友诗 子去亦宜然 大约在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时任翰林学士,登州曾出了一起故意伤害案,妻子失手打伤丈夫之后投案自首. 当时,登州太守许遵认为这女子的认罪态度很好,请求减刑. 因 ...

  • 诤苏13 挚友二聚成莫逆 一生唯此畅意时​

    诤苏13 挚友二聚成莫逆 一生唯此畅意时 诚如王安石所言,苏轼在汴京的日子确实不得志. 回想十几年前第一次进京时的名声突起,甚至被仁宗委以备宰,眼看着蹉跎了这十几年的好时光,年纪已经过了三十有三,竟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