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趋同,只因中国只有一所大学
我们大学的校训似乎长得越来越像,有些大学的校训甚至一字不差,当然不是个好现象。
不过首先要为之辩解一点,因为如今大学增至几千所,从数量上来看,校训长得像的概率亦增加,再者校训的用字和内容基本比较固定,“学”“德”“知”“真”“新”本来就是其中的常用字,校训撞车,在所难免。
譬如民国,校训是“实事求是”(或求是)的大学就有,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校训含“自强不息”的有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含“博学审问”和“仁义礼智信”的就更多了。
这是因为当时很多中国大学的校训多取自四书五经,而传教士办的教会大学的英文校训又基本来自圣经,故都多有雷同。
好了,辩解完毕,接下来说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大学遭受的重大挫折,一是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二是九十年代的院校合并,以及随之而来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无论哪一个,都是政治力量强行介入的产物,外行开始领导内行,校长开始听从书记,而归到最后,只能听中央的,次一级的,则完全听从教育部的。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有历史的大学就消失了,譬如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基本被肢解,合并,或者变成国有。所以当年考生心中的名校,譬如光华、燕京、辅仁、圣约翰等成了过去式。
而新成立大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政治正确,就是跟紧领袖,所以全国大学的校名基本都成了主席书法展,现在全国的好多大学,我们还能看到巨大的毛主席雕像——这都是当年跟风的产物。校名字体改了,校训自然也要改,校歌最好也改改。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稍有历史的还健在的大学,它们的校名校训和校歌,基本也都换了好几茬。
我们看新闻可以发现,校训完全雷同的多不是“老”大学,而是一些很新的大学,她们完全不加考虑地就把自己的校训定为“团结勤奋创新”什么的,文化浅薄至此,要知道,有着民国校名的“老”大学的文化底蕴,本来就已经不深了。
我国的城市叫“千城一面”,这股风刮到大学里,就成了“千校一面”,不止校训了,多少学校也都是高楼林立,酒店星级,而其中必定立着高耸的行政楼。学者和官员越来越没区别,教授和老板也快傻傻分不清楚了。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不想混日子还能混什么呢?
有老师说校训是一校的精神象征云云,理论上是的。实际上,从书记校长到一般学生,谁也没有把它看得多重,否则谁能忍受“团结创新”竟然可以从小学一直用到大学。大家都麻木了,所以不在意。
于是,易中天老师说,大学就是养鸡场,养鸡场门口贴什么字,又什么关系;于是张鸣老师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那就是教育部大学,教育部管着大学所有事,所以大学就被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