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是我的宿命

第三章的主角依然是樊锦诗老师。而第四章她悄悄隐退,把整个敦煌的历史推到了读者眼前。

樊锦诗老师与敦煌的缘分始于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正因这篇课文,她对任何有关敦煌的信息都上了心。加上常书鸿,段文杰这些传奇的敦煌人。敦煌成了她心中一个美丽的梦。少年时代都要有梦,否则长大了也是索然无味。我为人母,亦为人师。自问自己在孩子和学生的心中,我可播洒美的梦的种子?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神奇,盼望长大去接近那个梦。

去敦煌就能见到心目中的传奇人物,人生幸事。樊锦诗老师把常书鸿和段文杰称为艺术家,而不是画家。真好!艺术家﹥画家。但又觉得他们何止是艺术家。

敦煌太贫困了。樊锦诗老师终于等熟了人家树上的水果,分到一脸盆,一晚上吃光。那是她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深有同感。想到二十年前我去黄山写生。背着几个白馒头和一包榨菜爬上了光明顶。在光明就着榨菜嚼白馒头。一晃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那光明顶上吃的白馒头就是我记忆里的”人间美味“。饥者知味!现在生活富裕,却怎么也吃不出过去的那个的滋味。面对一桌丰盛的菜肴,总是摇头叹息说:没以前好吃了。我想倒真不是以前什么特别好吃,只怪丰盛过了头。若能有意识的保持适当的饥饿感,就会保有“美味”感!

樊锦诗老师在说到史苇湘先生跟他们讲敦煌的时候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依然会被他的激情所深深吸引。我特别能了解被激情吸引的那种感觉。曾经去听了一个书法老师讲《阴符经》。老师在讲时,他的眉毛,眼睛,嘴角,动作,语气语调都能让听者深切感受到他对书法炙热情感。

樊锦诗老师提到“李广杏”时,先讲一个关于“李广杏”由来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以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使人着迷。我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彩霞姑娘》,对一个孩子来说觉得特别的神奇,读了又读,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好像也拥有一份神奇的力量。那张插图更是百看不厌,临摹了又临摹。神话可以超脱现实的束缚力,实现人类原始的美好的愿望。

樊锦诗老师被分配到敦煌。是北大作出的严肃认真全面考量的。当时他们那届有三十多个考古专业的学生。分配去的只有她和马世长。樊锦诗老师实习时因水土不服,提前回上海休养,实习报告也是在上海完成的。为什么北大还是把她分配到敦煌呢?无疑是樊锦诗老师的优秀及性情更适合去那儿作研究?只是这个时候她的爸爸舍不得了,写了一封长信给领导,希望另换其人。特别理解樊锦诗爸爸,这个女儿自幼体弱多病,现在又去那么一个艰苦的地方,那要吃多少苦啊。为人父母都见不得子女吃苦。孩子吃苦,父母心里受罪。父母的伟大也在于既然子女选择已定,也就全力支持。在临别他父亲对她说的”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好好干“。平实,温暖又充满力量。惹得我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每次樊锦诗老师探假“他们不多问,不忍心问;我也什么都不说,不忍心说”又惹哭我了。

第三章看完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樊锦诗老师不言苦,只言乐。情感平稳,简单,美好。去那样一个荒凉寂寥的地方工作,她一个瘦弱的江南女子,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不习惯。而在这一章里没有一句“苦怨”之言。反而写了“甜”——对“李广杏”喜爱。她对莫高窟的热爱。描绘“反弹琵琶”时特别细腻传神:站在壁画前,仿佛感觉有音乐从墙体里流出来。再凑近一看,好像能够触摸到她浑身肌肉的弹性,感受到她细微的呼吸。”

樊锦诗老师会爬上鸣沙山对面的三危山,在蓝天之下,望着整个莫高窟,一坐就是半天。太阳没有落下,月亮又升上来。日月同辉。这段描述自然在我脑海里产生了画面:孤独,苍凉,永恒。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喜欢~~~~

(0)

相关推荐

  • [百鸟朝凤]走进大漠的女子

    1938年,樊锦诗出生于北平,正值抗战期间.她亲眼见过炸弹从天而降,也见过日本兵到处肆虐,不当亡国奴.打败日本鬼子对当时的她来说,很有感染力.抗战胜利时,只有7岁的她竟跟大人一样疯了似的庆祝. 抗战结 ...

  • 一生使命|《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竺可桢先生说,人生为做一件大事而来. 这大事是什么? 每个人不一样. 极少人很早就明白自己的使命,少数人也是走着走着,才慢慢明白自己的一生使命是什么.大多数人也许年过半百,还没找到. 找到一生使命并有 ...

  • 敦煌如佳赐,繁华若锦诗

    作者近照 作者:马晨瑾  济川初中    初三(14)班 指导老师:李小琥 何为我辈?谓之:山河动荡,挺身而出,敢为天下之先,敢冒天下之险. 在大西北的茫茫荒漠上,有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莫高窟,由于 ...

  • 戈壁上的锦诗繁华(陈韵涵)

    你可曾去过甘肃敦煌? 我去过,那是个叫人只看一眼就心动的地方. 半个世纪前,敦煌只不过是一个偏远的西北小城.生于江南的她,背上行囊,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自此,敦煌,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便是"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人生之初

    2020,我领了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来领读.不是因为读过,也不是因为了解樊锦诗:因为"敦煌"--神秘,因为"书名"--安心. 之前领读都惴惴不安,现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神圣的大学

    樊锦诗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最终走进神圣的大学--北大.这些教育一一浸染了她.她独自一人来到北大报到.因开学时间的推迟,她没的收到通知,晚上她睡木板上,结果发高烧.人生地疏,只能硬撑.没有半句怨言,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按理,这次应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第四章内容<千年莫高窟>的读书笔记.只是我觉得那章有些"乱",主要是我理解上欠缺.莫高窟的历史我将从另外的途径,另一种方式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风雨飘摇的日子

    樊锦诗几次提到"宿命",我感觉是他们那一代敦煌人,在逆境之下随遇而安的坦然,也是遭遇各种生活坎坷的妥协.樊锦诗,一个江南的女子,远离亲人独自在苍茫的戈壁之中生活,工作,其艰苦非常人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春风化士润心田

    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这本书刷完了.不是因为书的精彩让我欲罢不能.而是我想尽快的看完像报告一样严肃认真的文字.虽然明白这些报告型的文字里蕴含着敦煌的真材实料及它的曲折的发展轨迹.只是我这个感性的人,面对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及保护

    <敦煌石窟艺术>这一章读得更累,对于感性的我来说,写的没感情也没艺术,与段文杰写的<佛在敦煌>中的"石窟艺术"相比,相去甚远.就像一个老先生自顾自的讲课,下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非你所愿时

    合上<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翻转在我脑海里的不是这本书写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这本书的问题.当一本书并不是你所期待的样子,你该怎么办? 敦煌--令人神往的之地:樊锦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q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顾春芳 这是一本口述自传,是基于几十个小时的访谈记录,又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历了4年时间写成的,内容面非常广,不过语言始终非常平实,有如听一个80岁老者 ...

  • 【人文素养】我心归处是敦煌

    甘肃教师学苑 昨天 文学品味   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