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刘牢之反水王恭自食恶果,一条妙计双方被迫和解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25篇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八月,杨佺期和桓玄突袭湓口,王愉毫无防备,仓皇逃往临川。桓玄派遣偏师去追赶,将其生擒。

九月初二,东晋朝廷加司马道子黄钺,以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又派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带兵讨伐王恭,司马尚之带兵讨伐庾楷。

九月初十,司马尚之在牛渚大破庾楷,庾楷单马投奔桓玄。

随后,司马道子以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他的弟弟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杨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让他们各自拥有部众,来作为自己的援手。

九月十六,桓玄在白石将朝廷的部队打得大败,随即和杨佺期开进到横江。司马尚之退兵逃走,司马恢之所统领的水军全军覆没。

九月十七,司马道子搬到中堂居住,司马元显驻守石头城。

九月二十,王恭开到建康北郊,谢琰在宣阳门屯下重兵,双方已成决战之势。

殷仲堪因为桓玄的出色发挥节节推进,王恭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王恭历来仗着才能和地位傲视凌辱同僚,逼杀王国宝后,更加以为自己的声威没人敢违逆,目中无人。

刘牢之是王恭麾下头号大将,但王恭只把他当做私人部将,刘牢之自负其才,深感耻辱和愤怒。

司马元显获悉这些情况后,便派庐江太守高素去唆使刘牢之背叛王恭,答应事成之后把王恭的职位、封号全部转授给他。

在高素的劝说下,看着司马道子的亲笔信,刘牢之心动了,对儿子刘敬宣道:“王恭蒙受先帝大恩,又是皇上的舅舅,不仅不能翼戴王室,反而多次举兵京师,他的计划一旦实现,他还能继续处在天子之下吗?我打算遵奉朝廷旨意,顺应民心讨伐他,你看如何?”

刘敬宣赞同道:“王恭依仗军威,蔑视、凌辱王室。您与他在感情上不是骨肉,道义上不是君臣。您讨伐他,于情于义都说得通。”

一番话说得刘牢之连连点头,就此决定反水。不巧,王恭的参军何澹之获悉了刘牢之的打算和计划,并告诉了王恭。

但何澹之历来与刘牢之不合,王恭没有相信他的话,反而觉得他在离间自己和刘牢之的关系。

于是,王恭备下酒席,宴请刘牢之,当着众人的面,拜刘牢之为义兄,又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和最好的装备,全部配备给他,让他率领帐下督颜延作为前锋。对于王恭的表演,刘牢之在心中付之冷笑。

接收王恭的兵力后,刘牢之来到竹里,先斩了颜延宣布投降朝廷,然后派刘敬宣和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回击王恭。

王恭当时正在城外阅兵,刘敬宣率领骑兵拦腰发起冲锋,王恭部众就此溃败,他想要回城,高雅之已关闭城门,只得单马逃奔曲阿。

曲阿人殷确是王恭过去的下属,他用船载着王恭,打算前去投奔桓玄,刚到长塘湖,却被人告密,抓住王恭押送建康,在倪塘斩首。

临刑时,王恭保持住了一个名士该有的风度,从容不迫的梳理胡须,神态自若的对监刑者道:“我的昏庸在于轻率地相信别人,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若论本心,我哪里是不忠于朝廷呢?但愿百代以后,人们还能知道有过我这个人。”说完,和儿子、兄弟、同党一起被处死。

王恭说得没错,百代之后,人们确实还记得这么一个人,但记住的是他的志大才疏。

王恭被杀后,司马元显兑现承诺,以刘牢之为都督兖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不久,杨佺期和桓玄抵达石头城,殷仲堪也来到芜湖。

司马元显从竹里飞马回到建康,派丹杨尹王恺等征发京邑百姓几万人据守石头城,以抵抗杨佺期和桓玄的进攻。

得知王恭被杀,杨佺期和桓玄等人向朝廷呈上奏章为王恭申辩,请求诛杀刘牢之。刘牢之听说后,率领北府兵迅速赶到建康,驻扎在新亭。

此时的刘牢之是北府兵真正的领袖,又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杨佺期和桓玄一看这种情况,大惊失色,将部队撤退到蔡洲。

之前,朝廷并不了解殷仲堪的虚实,如今看到殷仲堪等人拥有几万兵力,遍布京郊山野,一时间内外忧惧,人心惶惶。

这时,左卫将军桓修(桓冲之子)向司马道子进言道:“殷仲堪、桓玄以下全都依赖王恭,王恭既已被杀,他们一定会沮丧、恐慌。如果利诱桓玄和杨佺期,他们一定会心中暗喜。这样,桓玄可以制住殷仲堪,杨佺期也可能叛降过来,殷仲堪自然可以拿下。”

司马道子听从了他的建议,以桓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书,以杨佺期代替他担任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以桓修为荆州刺史,率所部前往镇守,让刘牢之派一千人护送他上任;殷仲堪则被贬为广州刺史,派他的叔父太常殷茂前去宣读诏书,敕令他马上撤回。

十月,殷仲堪接到朝廷的诏书,勃然大怒,催促桓玄和杨佺期继续进军。但这时,他发现已经指挥不动桓玄了。

我们不要忘了桓玄怂恿殷仲堪起兵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借机谋取个人私利。如今,朝廷已经授予他江州刺史,他还有必要跟着殷仲堪铤而走险吗?

殷仲堪意识到了其中利害,匆忙从芜湖撤退,并派人威胁桓玄和杨佺期的部众道:“如果你们不各自散伙回家,等我回到江陵,将你们的家眷全部杀掉。”听闻此言,杨佺期的部将刘系率先率部开溜。

桓玄和杨佺期以及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他们不禁打了个寒颤,也连忙狼狈向西撤退,在寻阳追上了殷仲堪。

此时,殷仲堪已经失去职务,只能依靠桓玄等人为声援,桓玄等人也要倚重殷仲堪的军队。因此,他们虽然互相猜疑,但在形势的逼迫下又不得不联合起来,于是互相交换儿子和兄弟做人质。

十月二十三,殷仲堪、桓玄和杨佺期在寻阳正式结盟,决定联名拒绝朝廷的任命和指挥,并上奏为王恭申辩,请求诛杀刘牢之和司马尚之,又质问朝廷殷仲堪没有罪过,为什么要被降职贬黜?

收到他们的联名上奏,司马道子又开始慌了,宫廷内外一片骚乱。

于是,司马道子罢免了桓修,将荆州还给殷仲堪,并下诏好言相慰,希望以此求得和解,殷仲堪等人这才接受诏书。

一场内讧,最终以如此方式结束,谁也难言满意,唯一的赢家恐怕是刘牢之吧。对于殷仲堪、桓玄和杨佺期来说,由于桓修的离间之计,他们的恩怨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