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炒鸡蛋背后的亲情关系
西红柿炒鸡蛋背后的亲情关系
好啦,时间不早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吧。
今晚说说那个刷屏级的广告,就是西红柿炒蛋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留学在外的儿子,请朋友到家里做客,想要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但是他不会,于是请教远在中国的父母,最后父母录了视频教他做。聚会很成功,他的菜很受欢迎,交谈中,提到美国与中国的时差,整整12个小时。
时差,这个梗一出来,泪点就到了,大半夜的老两口起床,一个拍摄视频,一个做起西红柿炒鸡蛋。很多人感动的流了泪,也包括我。
视频一出来,大部分人感动于浓浓的亲情,也有一部分人说这视频拍的真矫情,留学在外的儿子,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还要麻烦父母。不会做西红柿,可以上网搜索菜谱啊,等等。
在我看来,“矫情论”的那些人,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说辞牵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既然独立了,就应该自己安置好自己的生活,不应该麻烦父母,尤其还是在深夜。
“麻烦”这个词,我觉得是不能用在亲人、朋友身上的。在很多时候,正是“麻烦”维系了各种关系,包括亲子关系。
今天你帮我做一件事,改天我或许也能帮你一把,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只能更加亲密。即使你再怎么喜欢孤独,再怎么独立,能力再怎么强,或许,你也需要故意卖个破绽:“不好意思,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多谢。”
回到这个视频中,我想儿子也许真的不知道西红柿炒鸡蛋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有没有可能,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也知道在网上能找到菜谱,但他就是想问一下妈妈,这个菜怎么做。
这个过程里,一个呢,爸妈了解了儿子在外的生活,还请同学到家做客,说明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
二来,爸妈在儿子身上找到存在感,那种被需要的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远去,父母会越来越需要;
第三,在异乡生活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会经常跟孩子联系,那是一种牵挂,请教西红柿炒鸡蛋的做法,实际上是一次非常好的沟通交流方式,我想那天晚上,两位老人应该睡得特别香,甚至可能还会在梦里笑出来呢。
今晚吃完饭回来的路上,跟我妈打电话,说自己下班晚,刚刚吃了碗面条,买了点水果。还说,最近开始自己做饭吃了,还把自己做的鸡蛋炒鸡蛋和韭黄炒鸡蛋的照片发给她看,她很高兴。
其实,我没告诉她的是,一个月前我就失业了,一直在找工作。但还是骗了家里人,说我一个人在外面很好,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晚上睡得很踏实。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学着报喜不报忧了,遇到事也一个人扛着,每次微信视频还是要笑着打趣,说着那些编造的故事。当然会有失落感,但每次又会自己鼓励自己,向前看,人生那么多的可能性,总有一种可能是适合自己的。
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互相“麻烦”,互相需要,才能维持长久的关系。最后问一句,你们会做西红柿炒鸡蛋吗?先炒鸡蛋还是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