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健脾化湿类药食同源食物!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异名】薏米、米仁、苡米、六谷子、起实。
【性味归经】甘、淡,凉。入脾、肺、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应用】
1.风湿痹痛: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本草纲目》)
2.脾虚泄泻: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或薏苡仁、白扁豆各30g同煎服。(《本草纲目》)
3.郁李仁50g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4.肠痈:薏苡仁100g,附子20g,败酱50g,上三味杵为末,以水500ml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
5.脾肺虚弱:山药60g,薏苡仁80g,柿饼30g,加水煮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珠玉二宝粥)
【使用注意】
大便燥结、滑精、孕妇及精液不足、小便多者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
薏苡仁中,除含有一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及无机物质外,并含有薏苡仁酯、薏苡仁素、谷甾醇、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薏苡仁脂对动物的子宫和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有作用,在低浓度时呈兴奋状态,高浓度时能产生麻痹。
【按语】
薏苡仁作用缓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除治腹泻用炒苡仁外,其它均用生苡仁入药。因为薏米营养丰富,所以常用于久病体虚,病后恢复期。对老人、儿童均是好的药用食物。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
2.《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胸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蚕豆(《救荒本草》)
【基原】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
【异名】胡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利湿。
【应用】
1.膈食:蚕豆磨粉,红糖调食。(《指南方》)
2.生胡豆250g,炖黄牛肉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使用注意】
老蚕豆多食易腹胀,需煮烂食用。少数人食入蚕豆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黄病)。
【现代研究】
蚕豆中除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脂肪等物质外,尚含巢菜碱苷,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为引起蚕豆黄病的因素之一。
【按语】
据载蚕豆由汉代张骞自西域带回栽种。中医传统主治浮肿症。蚕豆的叶、梗、荚壳均含D—甘油酸,它的叶可治肺结核出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其花有凉血、止血之功,治咳血、衄血、带下、高血压。其茎可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其种皮有利尿渗湿作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参考文献】
1.《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精。”
2.《随息居饮食谱》:“健脾开胃,浸以发芽,更不壅滞。”
扁豆(《名医别录》)
【基原】为豆科植物豆角的嫩荚壳及种子。
【异名】娥眉豆、茶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山药各1000g,莲子肉(去皮)、桔梗(炒)、薏苡仁、砂仁各500g,上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按岁数加减服。(《和剂局方》)
2.脾虚有湿,赤白带下: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加红糖淮山药同煮,熟后,日2次,连续服用,或扁豆炒熟为末,每服6g~12g,糯米酒或温水送服。
【现代研究】
扁豆中含血球凝集素A,为一种毒蛋白,加热后毒性可大为减弱。凝集素B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内不易消化,并能抑制凝血酶而延长凝血时间。豆荚哌啶一Z为溶血素,高温才能破坏。
【按语】
扁豆的种子有白、黑、红褐色数种。白扁豆可食可药;黑扁豆古名鹊豆,供食不入药;红扁豆广西民间作清肝药,治眼生翳膜。扁豆子入药,健脾清暑化湿,能治疗急性和慢性腹泻,带下诸症;叶中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治吐泻、疮毒、跌打损伤、便血、痔漏、淋浊;扁豆衣(种皮)功效同扁豆,力稍逊。
【参考文献】
1.《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止脓血,消水湿,治热泄。”
2.《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3.《本草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常用食品
姜茶饮(《圣济总录》)
【配方】
绿茶10g,干姜3g,沸水适量。
【制法】
绿茶、干姜切丝,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
【效用】
趁热频频饮用,可用治呕吐、泄泻、烦躁等症。
【按语】
本饮原名为姜茶散。原用于治疗霍乱后期的烦躁不安。为脾胃失于和降,引起吐泻之症所设。绿茶苦凉,佐以干姜辛温。取辛开苦降,凉温并调之意。有调和脾胃,醒神除烦之功效。本品临床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
山楂汤(《简便单方》)
【配方】
山楂100g,冰糖适量。
【制法】
山楂冲洗干净,去核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约20分钟,调以冰糖进食。
【效用】
本品有消食化积功效。适用于食滞不化,肉积不消,积滞腹痛。
【按语】
本品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食肉不消,诸滞腹痛,为治疗肉食积滞常用方。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肉食,伤害脾胃,运化失常,而成积滞。法宜消食化积。本品单用山楂一味,消食化积,助脾健胃,尤擅消油腻肉食积滞,而为肉食积滞常用方。
本方可用于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
桂圆生姜汤(《泉州本草》)
【配方】
桂圆干14枚,生姜3片,食盐适量。
【制法】
桂圆干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浸泡后,再加入生姜、食盐,煮约半小时即成。
【效用】
本品有补脾止泻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
【按语】
本品方名为后补。原方用于脾虚泄泻,为治疗脾虚泄泻方。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则见泄泻,法宜补脾止泻。方中以桂圆为主,补脾胃以止泄泻;以生姜为辅佐,温中止泻,合用而为补脾止泻之方。本品偏于温补,对脾虚偏寒之泄泻尤为适宜。
《泉州本草》还以本品加大枣煮汤食,变补脾止泻方为补益气血方,用于“妇人产后浮肿”。
本品重在温补,对湿热泄泻者不宜食用。
橘皮粥(《调疾饮食辨》)
【配方】
橘皮50g,粳米100g。
【制法】
橘皮研细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粥将成时,加入橘皮,再煮10分钟即成。
【效用】
本品有理气运脾功效。适用于中焦气滞,脾失健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按语】
本品原用于脾气不运,食物作胀,为理气运脾常用方。中焦气滞,脾失健运,则见脘腹胀满,法宜理气运脾。方中以橘皮为主,理气调中,健脾助运;以粳米为辅佐,补气健脾,合用而成理气运脾之方。本品偏于温燥,气滞偏寒者尤宜。橘皮也可用蜜饯橘饼代替。《寿亲养老新书》以本品加苎麻根、良姜末煮粥,名“陈橘皮粥”,分早、晚空腹进食,用于“妊娠冷热气痛连腹不可忍”。本品辛散温燥,故气虚吐血及阴虚燥咳者不宜食用。
荸荠猪肚羹(《本草经疏》)
【配方】
荸荠250g,猪肚1具,黄酒、生姜各适量。
【制法】
荸荠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猪肚擦洗干净备用。荸荠放入猪肚内,以针线缝合。猪肚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生姜,旺火烧沸后转用小火煮。煮至半熟时,以不锈钢针在猪肚上刺若干小孔,再继续用小火煮至糜烂即成。
【效用】
本品有消痞积,健脾胃功效。适用于痞积,腹满胀大,食不消化。
【按语】
本品方名为后补。原用于腹满胀大,为治疗痞积常用方。脾胃升降失常,痰食交阻,气机不利,则见痞积,法宜消痞积,健脾胃。方中以荸荠为主,消痞化积;以猪肚为辅佐,补气健脾。两者合用,一消一补,消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对于痰食痞结于中而致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宜。本品加工时不宜用盐。
豆蔻草果炖乌鸡(《本草纲目》)
【配方】
乌骨母鸡1只,草豆蔻20g,草果2枚,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
【制法】
乌骨母鸡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备用。豆蔻、草果烧存性,装入鸡腹中,用棉线扎紧,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白、生姜,旺火烧沸,撇去污沫,小火炖至熟烂,再加食盐,略炖即成。
【效用】
本品有补脾止泻功效。适用于脾虚久泻。
【按语】
本品名为后补。原用于脾虚滑泄,为治疗脾虚久泻方。泄泻日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成脾虚久泻。法宜补脾止泻。方中以乌骨鸡为主,补脾胃,止泄泻,而无鸡肉之腻;以豆蔻、草果为辅佐,温燥以止泻,兼以增香调味。诸料合用,共成补脾止泻之方。本品偏于温燥,对脾胃虚寒或寒湿未净之泄泻尤为适宜。本品还可用于虚寒久痢。
本品宜空腹进食,湿热泄泻者不宜食用。
参考:山药炒肉片
主料:鲜山药200克,里脊肉300克。
辅料:胡萝卜50克,小黄瓜50克,葱2根(切段),姜片3片,盐、酒、胡椒粉各少许。
药材:黄芪9克,防风9克,白术6克,大枣10颗。
做法:
1.将胡萝卜、小黄瓜用锯齿刀切段。
2.药材加姜片用4碗水煮成1碗药汁备用。
3.里脊肉切薄片并加入所有调味料拌腌。
4.油少许炒香葱段后,放入肉片拌炒至变色。
5.倒入山药、胡萝卜及小黄瓜,淋下药汁后加盐调味炒约1分钟即可。
功效:能预防过敏性体质引起的感冒,有健脾和增强抵抗力的疗效,也适合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初期发作时用来杜绝病菌、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