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抑郁药3周没效果,医生跟我说了三个字

从2017年10月第一次接触郁金香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了。期间,经历了第一次发病--康复--停药---复发---服药--康复----持续治疗,自己也随着郁金香一路走来,看着听着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也是持续接触药物、心理学知识的四年。
如今,也有幸成为了郁金香公众号的一名小编,分享一些抗抑郁知识及一些心理学知识。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刻,也是我不断学习的时刻。
回想2019年的复发,现在看来,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发病时的药物维持时间过短。因为2017年我是爆发了很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直至木僵状态,家人才慌了让我一定得吃药。吃药后,我发现拉回来挺快的,脑子又好使起来,有点得意忘形,加上对服药的排斥心,在发病后9个月就停药了。
2019年的复发来得势不可挡,纠结了很久,感觉再去吃药,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复发,这是内心不能面对的坎。状态让我觉得实在不能扛了,第一次发病是在杭州第七医院看的,当时的减药停药也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么快又复发了,让我心存芥蒂。于是,我找到了省立同德医院的马永春医生。马主任是郁金香陪伴的理事,在郁金香之前也听过马主任的讲座,马主任的儒雅、大气、有爱心也一直在郁友口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问询了我的情况,马主任淡定但坚定地说:吃药吧。我说能不吃吗,也许能扛过去。马主任笑到:如果能扛,你今天也不来找我了。
我再一次表示不想吃药,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复发。马主任依旧很淡定地说:如果不吃药,每天过得水生火热,度日如年;为何不尝试一下吃药让自己舒服呢?我也在吃高血压的药呢,吃药没那么可怕。
我的难受煎熬、纠结挣扎,在马主任四两拨千金的话里,显得这复发吃药就是很平常的事啊,大可以放轻松。
我配了药回去,嘴上还是说,我再熬熬看。但,一切还是在马主任的预料之中,我的状态一日日加重,我终于扛不住开始吃药了。我也知道开始吃等到药物起效,这之间还得熬过三周以上。
也许是病症、也许是药物的反应,这日子感觉越来越难过,第一次发病的度日如年感觉喷涌而来。我觉得自己实在熬不下去了,不行,我得找马主任调药换药。我给主任发微信,诉说着痛苦,诉说着各种不适。我询问我会不会变精分,我是不是要换药,我是不是要加药。
现在想来,精神科医生真的很不容易,在病人在掉下去的状态下,得承受得住病人的负能量。马主任给我发来了三个字“再等等”。在我焦虑挣扎的时刻,医生的这三个字还是很能抚慰我的。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再等等”的坚持下,我等来了状态的恢复。不用加药、不用换药,平稳地度过了最开始难受煎熬的时期,慢慢迎来了复发后的康复。去复诊的时候,有时候都不用我多说,马主任看到我的状态、说话的样子,就知道我恢复到哪个程度了。此时,他一再地叮咛,持续用药,减药一定要减得慢。
这两年,看到过我的人都觉得我状态不错,看书、写作、练瑜伽、打太极、弹古筝,烧菜做饭管孩子高考,卖房买房开工作室,感觉啥事也没耽误。我还是定期去见马主任,问得最多的也是:主任,我啥时候能再减药?马主任看着我鲜活的状态,依旧淡定地说:再等等。有时候也会看到马主任给别的病人看病,一直都特别有耐心,无论是还在读书的小年轻,还是阿姨级别的小姐姐们,马主任都特别耐心,你就从来没见过他急躁过。知性、涵养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
刷抖音的时候,刷到了马主任的抖音,听着主任科普抗抑郁知识。有一次,主任在抖音里说聊到当初怎么会选择精神科。马主任提到了,他是从一开始就想当精神科医生的,在那个大家都不愿意当精神科医生的时候,他是主动找精神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马主任求学于白求恩医学院,那届2000名学生,可能就他一个人想当精神科医生。在一个男生搞外科、女生搞妇产科、眼科的时代,马主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精神科。他觉得脑子太神奇了,非常有必要把这辈子花在人脑上,来了解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很感动他对职业的这一份热爱,能让他发自内心地一直坚守着,为病人付出。也非常感谢马主任这一路给予我的康复信心。
在郁金香920活动以及线下的家长成长营活动中,也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也一直致力于抑郁症患者康复后离开医院持续治疗的过程,这对于病情稳定不复发、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郁金香陪伴就在做着这块社会工作。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是这份慈悲,让更多的郁友看到了爱和希望。所以在郁金香推出的“最受信赖的精神科医生”评选提名中,我毫不犹豫把马主任报了上去,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好医生,一定也要分享出来哦,点击下图赶紧参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