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张大千早年画风成因:临古与仿古
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创作不计其数,稍为梳理,其艺术风格约略可分作三段,当然其间是有所交叉重合的:早年为其远赴敦煌之前,画作以临古、仿古为主,往来古人笔墨之间,线条挺秀隽雅,色彩冲淡闲静,面目眀逸清艳;中年为张大千从敦煌壁画中取法画艺、由蜀中山水汲取灵感、自海外艺术借鉴光色,重在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将临仿变作「有我」,渐成自家画样;晚年其泼彩为画,则粗放不失细腻,磅礴夹杂灵秀,沉着兼具纵逸,大有「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的开阖气象。
张大千于青年之际在上海拜其时名家临川李梅庵、衡阳曾农髯为师,从此致力于自己喜爱的书画天地,渐次开辟出一个灿烂多姿的艺术世界。李、曾两位皆为诗词、书画、金石兼通的饱学宿儒,对张大千影响深远,尤其是李、曾心耽石涛、石谿(髡残)、八大山人,于是张大千对「二石」、八大山人着力最勤,成就颇深。世间传闻其伪作常常能以假乱真,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都曾误断真伪,可窥其功力之一斑。
从流传的诸多画作来看,张大千临仿对象并未止步于满清「二石」、八大山人、渐江(弘仁)、梅瞿山(清)、华新罗(喦)、费晓楼(丹旭)等画家,而是上溯朱明唐伯虎(寅)、吴小仙(伟)、张大风(风)诸贤,求源蒙元倪云林(瓒)、王叔明(蒙)、黄大痴(公望),远追五代董北苑(源)、巨然,广收博取,以得融会贯通。其自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正是确实的写照。
临仿先贤画迹,体会前代画家状物写形的方法,为其创作开启门扉,本是世代相传的艺苑规范。自民国初年之后,国人有将艺术西化之论,「五四」运动以降,近代艺术教育多承续对全部旧事物皆加以批判、打倒的风气,认为临摹古人是作茧自缚,遵循传统是泥古不化,把一切古旧的方法当做需要抛弃的对象而予以扫除涤荡,专重造型、写生,以致强行废弃古人开辟的凭借临摹的形式作为洞开艺术门径的手段。以今视昔,不能不说是时代对艺术的引导偏颇,其影响至今仍在。
张大千论艺文章殊少,而《画说》为其代表,内言:
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虽然叙述简要,但可见其艺术观念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自成面目。细查其实,大千尤重临摹之功,是要通过临摹诸贤的精妙画作,探究他们各自的艺术思想和笔墨语言,沟通、感受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取呈现笔端万妙的艺术技巧与创造灵感。纵观张大千一生,从临摹古迹中汲取营养,借临仿之作抒写意趣,万千作品皆能窥见其自师法古人之迹进而师法古人之心的艺术追求。
审视张大千早期画作,不难看出其临古、仿古的轨迹。山水,先是致力于石涛、石谿,有纵笔尺幅、不让前人之功。后旁及渐江、梅瞿山,求疏简清朗布局,取萧寒纵逸气息。花鸟,锐意青藤(徐渭)、白阳(陈淳)、八大山人,下笔急扫,落墨见秀,得逸笔天来之妙。人物,则楷法唐伯虎、张大风,笔简意赅,悠然传神。
近代 张大千 仿董其昌山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仿董其昌山水图》轴是张大千三十五岁时临摹的黄君璧所赠华亭真迹。从画面观之,疏林坡渚,江水平缓,谷壑幽深,山色森郁,有秀润华滋之态。山石用中锋细笔勾写轮廓,继以短笔浓点或卧笔长皴表现其阴阳向背。构图平远开阔,意境清幽雅致,呈现出江山无尽的悠远之趣,正是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从容恬静中蕴含冲淡平和的文人气息。可知,题跋自称「予画与文敏极不相近。偶临此纸,殊不能似」,不过是谦辞而已。
近代 张大千 顾影自怜图 故宫博物院藏
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在北平时曾借住颐和园万寿山听鹂馆,《顾影自怜图》轴便是大千于一九三四年夏日居停之际所绘。图中仕女背执纨扇,默然静观,游思神外,楚楚可怜。运笔之间既有张大风笔简神完的高度概括,亦有费晓楼细心勾勒的精致表现,兼得二人相异的笔墨气韵,倍具殊途同归的包容气象,恰为大千超群脱俗的写照。
近代 张大千 仿八大山人墨荷幽禽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近代 朱耷 荷花水鸟图 故宫博物院藏
大千曾记,因老师李梅庵「酷好八大山人」,遂「效八大为墨荷」,得到赞许,「谓可乱真」。从与前图同一年所作的《仿八大山人墨荷幽禽图》轴即可知晓其师之言非虚。其上荷叶挺立,幽禽悄然,画面清简雅洁,意境萧索荒寒,与故宫博物院藏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轴有异曲同工的妙韵。其不仅仅为「师古」一类的绘画,更是大千假八大山人之笔挥写胸臆,向世人展现临古、仿古的超绝笔力的佳作。
近代 张大千 仿石涛山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作于一九三五年初夏的《仿石涛山水图》轴,以高远之法构图,但见远处重峦遥茫,中景危岩高耸,屋舍隐约,林木葱郁,近端松下书斋内书生抱手稳坐,静思冥想。无论布局之繁密,笔墨之精到,气势之磅礴,皆与石涛相类,如出一辙。无怪当年常有名家将其画作误作石涛真迹,徐邦达先生曾言张大千「能摹之为肖,间出狡狯赉世,非具真眼者不能辨之」,的是确论。
近代 张大千 仿石谿山水图轴
《仿石谿山水图》轴绘于同年夏末,张大千昆仲时客吴门,与叶遐庵(恭绰)共居网师园。此图布局繁复重叠,密而不塞,飞瀑流泉,峰峦叠嶂,屋宇茅舍,密林丛树,静中有动,虚实相生,秃笔、渴笔交相运用,画格高逸古拙,苍浑老辣。本幅自题有「石谿上人画苍润茂密,有子久、山樵二家之长」之语,可知张大千于石谿画作用功甚勤,笔墨直追石谿,是源于临习过程中能对其画法产生精到剖析与深入体会,方能下笔有如神助。
从以上五幅作品管窥张大千早年对于临古、仿古投入的精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通过临古、仿古来完善艺术创作,大千既身体力行,也注重向弟子口传、笔授此法。其学生俞致贞记得老师做过如下指导:
初学画的学生,应先从临摹入手,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名画,通过对临、背临,对古人的笔墨构图要背熟,然后融合古人所长,渗入自己所得,写出胸中意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师古而不泥古。
初学画的学生,应先从临摹入手,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名画,通过对临、背临,对古人的笔墨构图要背熟,然后融合古人所长,渗入自己所得,写出胸中意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师古而不泥古。
在《画说》序文中,张大千强调:
讥人临摹古画为依傍门户者,徒见其浅陋。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几曾见不读书而能文,不习碑帖而能善书者乎?
讥人临摹古画为依傍门户者,徒见其浅陋。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几曾见不读书而能文,不习碑帖而能善书者乎?
前述两段论述,是张大千在亲身经历的前提下对临古、仿古作出的自我判断与深刻阐释。首先,习画之士若无临古、仿古阶段则缺少基础,欲落墨图写便饮水无源,没有笔法临习基础作为创作的首要条件,不免陷于寸步难行的境地。其次,习画之士必须要依仗临古、仿古的实力,达到「师古而不泥古」的境界,做到淹有众长、胸有成竹,方能绝伦艺坛。
将张大千早年画作与其一以贯之的观点相结合,可以知晓,其对临古、仿古的强调与实践,并非基于沉湎于前代名家窠臼,耽玩于笔墨情趣的普通画家的浅见,而是要借助临古、仿古,来谙熟以往的绘画技巧,广储古人的艺术风格,蓄积实力,进而冲破藩篱,有所创新,成为引领风骚的时代大家。这便是张大千高于常人的明见与雄心。
虽然,早年的张大千尚未有后来的盛名,但其志向与见地为此后的辉煌埋下伏笔,距离如日中天的时候只是不断实践、不断突破而消耗的时间长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