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作曲家——伊凡诺维奇和他的《多瑙河之波》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

温顺好心肠

犹如矿中的金子

闪闪发光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

抚慰我心中的

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

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啭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多瑙河:

多瑙河在欧洲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

多瑙河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廷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等6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

多瑙河干流从河源至维也纳为上游,从维也纳至铁门为中游,铁门以下为下游。多瑙河航运发达,沿岸有100多个码头,是沿岸各国的运输大动脉。为了连接其他航道,先后开凿了多条运河,德国修建了莱茵-美因-多瑙运河,把多瑙河和莱茵河两大水系联为一体。

多瑙河在中欧和东南欧的拓居移民和政治变革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两岸排列的城堡和要塞形成了伟大帝国之间的疆界;而其水道却充当了各国间的商业通衢。在历史中,它发挥了作为贸易大动脉的作用。


下面来说说这首《多瑙河之波》:

《多瑙河之波》是由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他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创作过一些器乐作品,但只有《多瑙河之波》有影响并且流传。这部作品原是一首为军乐队创作的吹奏乐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演出后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作曲家还把它改编成钢琴曲。后来,这部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万诺维奇和他的作品便销声匿迹了。

作为一个搞创作的人,也许可以凭借一部作品一鸣惊人,可是对于艺术家,我想只有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灵感稳定地输出,反映在高质量的作品中,才可以称作是一位职业的、合格的艺术家!

说到这个曲子,也许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会很熟悉,因为1902年日本人将这部作品填了词,堂而皇之地使这部罗马尼亚作品摇身一变,竟成了名为《朦胧月中春之夜》的日本歌曲。

在描写日本早期内容的一些电影里,经常出现这部作品的旋律,如《啊!野麦岭》影片开始时的宫廷舞会,用的就是这首曲子。

40年代末期(也就是德国和日本战败之后),罗马尼亚拍摄了著名影片《乔松的故事》,也就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多瑙河之波》,将该曲作为主题曲,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同时向世人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真实身份。至此,这部本应属于罗马尼亚民族的优秀作品才得以物归原主。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笔者注:圆舞曲,3/4拍,经常作为舞蹈的伴奏,跳舞时一男一女对半旋转,像划圆圈,所以叫圆舞曲),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伊凡诺维奇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序奏以快板开始,然后在2/4拍子的曲调上转为行板,最后以小调色彩和4/4拍子奏出由主旋律演变而成的曲调,从而结束序奏段落。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序奏部分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有些改编曲将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徐缓委婉,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每一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主题A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第二主题B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

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材加以演变发展,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惯例,这里贴出曲谱和自弹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