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里的大闸蟹竟……​

[影像脱贫攻坚063期]

没想到这里的大闸蟹竟……

马秀华  撰文 /摄影

▲黄毛金爪,虎视眈眈

坐在北京老四合院,用丹江水沏上一杯丹江绿茶,旁边再放上一盘来自丹江渠首的大闸蟹,剥着、品着、喝着、摇着、聊着,哎呀,那滋味才叫——
▲啥滋味?美——
喝着丹江水,食着丹江鱼,还要呼吸着丹江纯净的空气。这是啥?正是那大闸蟹。
好多事儿啊,身边的人并不一定十分了解,有句俗语叫“墙里开花墙外香”么!
▲饲养池远处即丹江的水湾
原来,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上游18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基地,听说是2012年始建,专养大闸蟹,他们注册了个商标叫 “亚洲一库”,听名字够气派的。现在的规模将近1200亩地,每年可产商品大闸蟹120吨,听清了,是120吨,其中一半以上是北京人给拉走了。这个基地叫“淅川万鸿养殖有限公司”。
▲万总一手抓一只向我们展示
小小大闸蟹,竟形成了一方产业,在带贫增收、脱贫致富、以及农村振兴方面已经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多年来,公司以科技示范带动、农户培训、品牌带动等,引导周边县市200多农户推广大闸蟹新品种养殖面积1.2万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2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为淅川县、内乡县和邓州市培训水产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
▲抽水机的那一头就直接伸在丹江内
丹江水24小时不间断往里边灌注,增氧机适时开机增氧,以保证养殖大池的水质。
▲此时气温5度,科技特派员与万总跳在水里,察看实情
今天,南阳对口的科技特派员专程来此,察看捕捞的大闸蟹长势、形态、乃至品尝其味道,以适时调整今后的管理方案。
▲大闸蟹在净水池吐泥两天了,该上岸销售了
捕捞是晚间作业的,我们没有跟上拍照。他们把捕捞的大闸蟹用网兜盛装,放在清水中,让其继续“吐故纳新”,方便了食客。
▲能分清公母吗?
装箱之前,他们要分拣公母,公的个头大,“大闸”(前边两个带夹子的腿)粗,厚厚的一团黑色绒毛。腹面纹呈三角形。母的个头小,“大闸”细小,上边的绒毛较少,腹面纹呈圆形。
▲这是公蟹
▲这是母蟹
我们到那里之前,听说刚刚走了两个大货车,这不,一个天津牌照的小车还正在装车呢。
▲包装
▲看来不是个大买家!
我好奇地询问老板万总(经理),你这“亚洲一库”大闸蟹,与其他地方的大闸蟹,不一样在哪儿?”万总乐哈哈地概括了四个特征、20个字:“个体硕大、黄毛金爪、背青肚白、膏腴黄满、滋味醇美”。
▲这么大的蟹黄,太肥了
▲行,游客你也尝一口
我抬头看了一下荣誉墙,敬佩之感油然而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中国绿色食品负责中心的A级标准认证”、”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还有什么先进了、金奖了,不细说了!
▲看看这些荣誉、品牌、资质吧
万总带着我看了几个养殖基地,累了,走不动了就歇下了。“万总啊,每年100多吨,卖给谁啊?”我担心产业上去了,销售是个问题。万总说:“咱这大闸蟹啊,市场主要在北京、上海、郑州、西安、香港等地。”接着万总又说:“每年这个季节,大闸蟹真的是成熟了,蟹黄、蟹白多,肥、香,刚走的两车蟹,结算价都是每斤100元。”
看来,“亚洲一库”大闸蟹市场还是广阔的!
▲旺火15分钟,熟啦,眼馋么
▲眼馋么,剥开即食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