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张金敖 《难以忘却的乡愁》 摄影专辑出版发行

热烈祝贺张金敖

《难以忘却的乡愁》

摄影专辑出版发行

马秀华 摄影/撰文

四十年终磨一剑。
《难以忘却的乡愁》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文化,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四十年,数万幅作品,经过半年多的筛选,最终以绝对的精品100幅呈现给读者。
掀开《难以忘却的乡愁》,犹如走进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农耕、民俗博物馆——
蚕娘盈框
并没有追求他的完美,但确是一位典型的山区蚕农形象,爬在框沿的一只可爱的小蚕,以少胜多,仿佛看到了满框里的蚕,仿佛看到了南召柞蚕的悠久历史,是的,他,正是从东汉走来(p003)
回家
作者是不是在追忆和姐姐沐浴夕阳,㧟着剜来的野菜,从南河店回家的那幕难以忘却的记忆?(p004)
剃头挑子一头热
如果你不看标题,你不一定能看出画面的内容。现代的理发店都是设在街面上,定点恭候客户的到来。旧时不是,过去的剃头匠都是担着“家伙”找上门剃头的,叫游乡吧。或者包一个村,每月上门扎场子给村民们剃一次头。旧时剃头匠的“家伙”就是一幅挑担,一头是烧水的铁皮炉子和脸盆。一头是木质的工具箱子。过去游乡剃头不收钱,换粮食。图中的剃头匠后边的箩头,就是专门装载粮食用的。见过么?(p006)
下地去(左页)
极简的笔法,描述了山区农民农耕的艰辛。更有趣的是,两头牛分别与主人公的互动,使一种相依不舍、互相关照的浓浓情感渗透在画面之中(p010)
点种(左页)
红色腰围内装的是玉米种子,不用耕地,顺着麦茬的缝隙,一锄拚一个窝,准确地摔进去几粒玉米,锄起土落又会把种子遮住。这可能是最初级的播种吧(p012)
“机械点播”
想比之下,这种播种是不是机械化的雏形?出力活儿是男人的事。一具简单的“机器”
,在人力作用下,会把麦茬地划出浅浅的一道槽子,玉米种子在带有一个小凹口的轮子转动下,滑到地槽里。注意,掌握“机器”的女人并不简单,她要在坚硬锋利的麦茬地里,赤脚行走,她要用脚把滑到地槽里的种子,用土盖上(p014)
摔稻谷
稻谷收割后,在板凳上摔打脱粒,不能说不是老祖先的一种发明(p016)
当我们穿越《难以忘却的乡愁》,定会看到了张金敖老师这位从白河源头、伏牛山深处走出来的游子,在外打拼了50年之久,心,依然扎在故乡那贫瘠的乱石堆中,而且扎的很深很深。只有在此刻,我们或许会恍然大悟,这么多年来,老师为什么有空就往南召那深山里钻去,专门寻觅童年的记忆;他为什么把他的学生、协会的影友,一波一波组织起来,蹲点南召山区采风,历尽心智把家乡的“美”宣传出去;他为什么对家乡的民风民俗、一水一石,都是那么地钟情……
《难以忘却的乡愁》更有趣的是,在最后仅仅用了20幅“飘渺山水”作品,一下子升华了张老师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这看似与“乡愁”关系不大的“似云似雾”作品,正是张老师退休以来,对人生一直在进行着重新思考,在摄影艺术上,他不再拘泥于往日写实手法,开始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表达内心想要的东西的一个结晶。
这不由得不让我想起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故事写的是童趣,但道出了一个艺术真谛:心之所向。
我们常说,“境随心转”,“一花一世界”。云、水本一物,山、石乃一体,这盈尺水石,指宽微瀑,在张老师心中,早已是群山含黛、云海无涯,飞流直下、惊涛汹涌了。凡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已经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指蚊为鹤也好,观水为云也好,是的,那个随心“转”了的“境”,只能是“心之所向”,“境随心转”,只能是作者根据个人的主观意念而观想出来的一种影像,并非现实。然而,要把“蚊”拍出“鹤”来,把“水”拍成“云”来,把观想的虚幻影像转换成现实的可视的摄影作品,那就是最难最难的了。
首先需要“发现”:走进山涧,寻觅那些适合表现的微瀑。
其次,需要“耐力”:躺在乱石堆上,龌龊在潮湿的地面,等待数百秒地曝光。
再次,耐得住“孤独”:空灵的山涧和清净的环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不允许有任何的干扰。这三点,张老师都做到了。因此我们说,张老师的作品,是云、是雾?是水、是瀑?都是、又都不是,只有读懂了作者的心,才能读懂他的摄影作品。
鲜为人知的是,张老师这些云水梦幻的作品,全部都是蹲在南召老家的山沟沟里完成的,依然是承载着他浓浓的乡愁情怀啊。
祝福张金敖老师,在摄影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晚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猜】猜猜这是神马东西?

    每日一猜 如果您猜得出,请在留言处果断写上答案.如果您猜不出,请分享给其他朋友,顺带考考那些见多识广的大神.实在没招,也不要紧.答案会在次日6点28分准时公布.关注"北墨文穓",涨 ...

  •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么?

    在<宰相刘罗锅>里,剃头匠的小徒弟平时拿冬瓜练手.因为冬瓜表皮上有一层白色的绒毛,剃功练好了,很锻炼腕力. 不过徒弟吃穿是师父的,就得随时被驱使.师父师娘一叫,就得麻溜地扔下手中的活,去听 ...

  • 农村大集上即将消失的行当,剃头匠,年前理发忙,正月为何不剃头

    古时候,汉民族的男儿,一直都是蓄发的.大家信奉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伤也".所以未成年的男孩,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就总发为髻.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 ...

  • 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剃头匠-----潘老爷子

    在湖州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老茶馆,茶馆一角还放着一套剃头摆设引起我的注意.一问茶馆的老板是潘老爷子,全名叫潘平福,今天76岁,16岁学理发,在湖州狄港古镇上剃头已六十年.1966年他又盘下老" ...

  • 【陕西咸阳】散文|罐罐茶——茶香中飘出的难以忘却的乡愁|王顺全

    guanguancha 罐/ 罐/ 茶 茶香中飘出的难以忘却的乡愁 似浓似淡,随着飘忽不定的烟雾飘荡在老屋的角角落落,弥漫在庭院的房前屋后,醉了心房,滋润着人们渴望而干渴的心田. 清晨,房后朦胧的老槐 ...

  • 【王世金】贺白洁先生诗词选出版发行

    贺白洁先生诗词选出版发行 贺白洁先生诗词选出版发行 锦绣山川任尔游, 清风万里写风流. 晨读百赋乡情记, 夜诵千篇草木柔. 几度怀人仙鬼语, 也曾留客友朋收. 平平仄仄真如债, 生就无怨作诗囚. 图片 ...

  • 今天东方城乡报刊发:张文龙中短篇小说集《风铃》出版发行分享会在上海植物园举行

    今天东方城乡报刊发:张文龙中短篇小说集<风铃>出版发行分享会在上海植物园举行 □通讯员 唐闻 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导演.SMG原首席导演.第10.11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文龙先生创作的中 ...

  • 张金才《朝阳托起了新的希望》 | 主播敖登图雅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张金才作品,主编黄幼中 每当我回到 朝思暮想 享有东方 小巴黎 享誉东方 莫斯科 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 我可爱美丽的家乡 晨起 我 ...

  • 【大荔文苑】王金桩:难以忘却的织布

    难以忘却的织布 文/王金桩 一方地,十亩(拇)长,八亩(拇)宽,里面坐了个花大娘,脚一踏,手一扳,咖喱旮旯都动弹.朋友,这是一首儿谣,你可记得不?这是人们过去日常生活中,妇女用老式织布机织布劳作时的一 ...

  • 【三秦文学】张金强:【总有一段时光,慰藉乡愁】(诗歌)

    关 注 关注精彩内容 要先点击这里哦 总有一段时光,慰藉乡愁 张金强 时光如水,桂花香 根植于少年心中的远方 是天涯的奔波,是海角的流浪 在北国的旷野,在南方的雨巷 把日子揉进缱绻的诗行 打紧的背包盛 ...

  • 张彦东:【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张彦东 [作者简介]: 张彦东,陕西富平人,热爱文学创作,曾在渭南日报,富平报,富平人民广播电台,流曲教育之窗,一苇浮萍等媒体发表作品. 某年某月的一个艳阳天,我忽然感觉到自己迫 ...

  • 张金福丨李洪仙和李寂国的婚恋生活(小小说)

    李洪仙和李寂国的婚恋生活(小小说) 作者:张金福 李洪仙是李洪仙,李寂国是李寂国,李洪仙实际上,是李寂国的妻子,只不过,两个人都姓李,又都是同一个家族,只不过,李洪仙生在贵阳市中心,又是贵阳市委宣传部 ...

  • 小小说《老子不写了》张金福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老子不写了,我对着罗四毛说,罗四毛,是才长起来的娃娃,而罗四毛,又是我同学的儿子,如今,这个同学的儿子,从大学毕业,又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