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首“唐诗”,李商隐的棺材板真的压不住了~
读了这首“唐诗”,李商隐的棺材板真的压不住了~
文/蔡朝阳
这几天闹出的笑话,最好笑的是,李商隐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有这么一首诗,先来看一下。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这首名为《送母回乡》的诗歌,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中被署名为李商隐所作。3月18日,在豆瓣网友的考证下,发现其真实作者竟是当代诗人寓真。
资料显示,寓真,1942年生,本名李玉臻,山西武乡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曾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笔名“寓真”发表诗歌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远行集》,诗词《草缕集》《漂萍集》《霜木集》《秋粟集》《寓真词选寓真新诗》等,以及《聂绀弩刑事档案》、《六十年史诗笔记》《体味写诗》《张伯驹身世钩沉》《碧落碑考 金石偶谈》等多种体裁作品。
说实话,这个寓真还是一位挺不错的作家,他的作品,我也真读过,《聂绀弩刑事档案》,当时在《中国作家》发表,还是很引起了一番关注的。我也还保存着这一本刊物。
但如果说这首诗歌可以以假乱真,被指为是李商隐作品,我相信,作者本人也会悚然而惊。
更严重的是,如果仅仅止于张冠李戴的讹传倒也无伤大雅,所牵涉的仅是一古一今两人而已。然而,讹传带来的影响是,这首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讲真,知道这个事,我还真有点哭笑不得。看来,家长的钱,还真好骗。
究其原因,现在的出版界和教育界,做生意的多,做学问的少。这样的讹传,稍有考证,便可以证伪的。可惜以讹传讹日久,竟然变成了李商隐的“经典”。
据澎湃新闻记者的调查,他们查阅了崇文书局本《李商隐全集》以及中华书局本《李商隐诗歌集解》,均未发现收录该诗。而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著者余恕诚、刘学锴(曾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考证,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计594首,其中确定具体写作时间的有381首,无法归入具体年份的有213首。此外,还有15首疑似李商隐诗作但欠缺充分证据的。但是,无论是已经确定的还是疑似的,均没有这首《送母回乡》。
出现这样的乌龙,一则是编选者太不严谨;一则,是编选者审美太低级。
治学之道不传也久矣。反正大家都是薅羊毛。但如果一个讲唐诗的人,读到这一首当代人写的古体诗,被指为李商隐的诗歌而不生疑,我觉得,这个唐诗的鉴赏水准,也是值得怀疑的。
白话文学兴起之后,爱好写古体诗的人也还不少,写得不错的人,也不少。鲁迅的古体诗就是很棒的,每多金句。上面我们提到聂绀弩,聂绀弩也很不错。
但我们知道,诗歌,总是会跟当代生活发生关系,你随便拿一首鲁迅的古体诗,会被认为是唐诗吗?拿聂绀弩的也一样。因为,即便在格律上,是古典的,但是现代人写的诗歌,其内在精神,总有现代性在里面。这是一望便知的事情。即便如钱锺书写的古体诗,即便古奥难懂,但你要说这是唐人作品,总也很难令人信服。
举个例子,聂绀弩有一首《搓草绳》:
冷水浸盆捣杵歌,掌心膝上正翻搓。
一双两好缠绵手,万转千回缱绻多。
缚得苍龙归北面,绾教红日莫西矬。
能将此草绳搓紧,泥里机车定可拖。
一则,对仗工整,你看中间两联。又则,写的特别有趣好玩,自嘲意味甚深。但是你转念一想,这是写的什么呢?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呗。
所以,要把今人的作品,误为唐人作品,这究竟该糊涂到什么程度,或者,不负责任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来。
尤其是李商隐,大家想,李商隐啊!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其辨识度,应该算是最高的了吧。因为李商隐有非常独特的诗歌风格,缠绵悱恻,隐晦迷离。说简单点,李商隐的诗歌,几乎都是在打哑谜。你随便去读几首《无题》,如果没有注释,你敢说能读懂李商隐?即便有注释,这家注释和那家注释,还打架呢。怎么突然会有这么一首带着明显白话气质的诗歌呢?
以寓真这首诗为例。搁当代老干部里,这诗不算差。但总也有几分打油精神在里面,尤其是,诗歌用了很多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词义,跟唐诗不沾边。
比如,末句“母爱”一词。
唐诗中有“母爱”这个词吗?实际上,记者通过多个古典文献数据库检索发现,在所有古典诗词当中,“母爱”作为名词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唐诗中,则更是可以确信:一次都没有,除了这首“李商隐的《送母回乡》”。为什么因为“母爱”是白话文里新起的词汇,跟唐朝完全不搭界。
再比如“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这一句,这里的“接”和“竟”,都用的是白话文里常用的意思。这里的“接”,应该是接送的接,而在文言里,接,一般是会和、靠近、连接的意思。举几个例句:“接天莲叶无穷碧”、“短兵相接”。“我去接你”这个“接”的意思,是很后起的。
再说这个“竟”,在古汉语中,一般是“完成”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的“竟然”,也是很晚才出的。
其实,唐诗只要多读几首,就会有语感,怕也不会被坑蒙拐骗至此。所以古人才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因为读者自会有韵律感,会有节奏感。
之所以我要来讲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也因为这个礼拜五,我的《唐诗九十九——给孩子的唐诗课》,就要开始预售了。
之前爆出这个事情,也令我悚然而惊。我想,我们做教育的人,是不是应该稍微再严谨一点,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说,你的课程也是知识产品的话,至少,不能是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