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往事

01

这两天看人对棉花的事情议论纷纷。我说不上话,倒是因此想起来一些和棉花有关的往事。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村里开始种棉花。具体的时间,我现在记不清了。

种棉花很苦。

苦在哪里?第一,棉种要用农药浸泡,否则就会被田里的老鼠吃掉。而浸泡农药是很危险的活。

棉种种到田里,要及时打叉子,不能让棉花疯长,要不产量就很低。打叉子是很辛苦的活。往往是最在一年里夏天最热的时候。

再就是打农药。

棉花在生长的过程中,特别容易招虫子,要打农药。打农药很危险,往往是最热的酷暑天,也最容易中毒中暑。

我印象里,每年那个时候,都有人因为农药死掉。那个时候都穷,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吵架,很容易喝农药自杀。而且,死的往往是妇女。

再后来就是摘棉花,也很苦。

那时候机械化很少,还是对未来的向往,所以都是手工劳动,很累很累。

棉花摘光了,还要刨棉棵子,拉回家做柴火。棉棵子比麦秸好烧,热量高。

前不久我在珠海参观一个生物发电厂,就是把废弃的植物秸秆压制成炭块燃烧发电。当时我就想到了棉壳子。

记得棉籽可以压榨油,有一段时间,没有豆油吃,家里吃棉籽油。不好吃。好像是有毒,或者是提纯不好。具体怎么回事儿,忘记了。

那个时候没有电。棉籽油点灯,烟很浓。

当然,用豆油更惨。一灯如豆,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了。

我们家里现在最年长的是我妈和我姑,这些苦活苦日子,她们都经历过。

我记得我们那里有一阵子还种过水稻。很短的时间,有一两年,把旱田变成水田。其实我们那里是不合适种水稻的,历史上没有这种种植习惯。

我那时候还小,就记得大人干活,我在水渠边玩蚂蟥。蚂蟥被人捉住,会很快缩成一个球。过一会儿发现没人,就又变成长条要回到水里,我就拿个小杆子敲打。

那个时候很少水鞋防水靴子,很多人赤脚在水田里,常常被蚂蟥吸血。蚂蟥站在腿上脚上吸血,不能使劲儿扯,要用力拍打,才能拿下来。

我和小伙伴儿常常用田里的柴火电话,烧蚂蟥。记忆里,气味很难闻。

当时,在我的印象里,蚂蟥是很坏的东西,就像坏人一样。不过,那个时候,坏人很少见,都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或者大喇叭里播新闻才能听到。

02

后来读书,包括看电影,知道最早的美国,是靠种棉花和烟草发家起步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乱世

佳人》,里面的黑奴,都是种植棉花和烟草的。

我小时候,家里也种过烟草。一般都是在自家的菜园里,量很少。具体是多少,因为年龄小,说不上来,我现在的感觉,不会超过一亩。

模糊记得种烟草要炕苗,或者去集市上买烟苗。印象里和茄子苗差不多。

烟草长起来很快,好像也需要打叉子,捉虫子。是不是开花,记不清楚了。

打叉子和捉虫子的活,是我奶奶和我妈她们做的,我当时的年纪,记忆里好像就是在田头上玩耍。

烟草对土地的肥力拔得很快,我记得要上很好的肥料,比如用豆饼。

豆饼是黄豆榨油后剩下的豆粕。压制成很密很重的豆饼,一般是十几斤或者几十斤。一般是用来给牛马等大牲口的饲料。

我们小时候没得吃,有时候会啃这个。

如果用来肥田,当然是最好的肥料。我记得种烟叶,要想烟叶长得好,就要上豆饼。

豆饼要埋得深,要不会被田里的老鼠给偷吃了。或者拌上农药。

中国有一段时间用农药很厉害。现在我不知道了。

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花生粕,压制成饼,那个花生饼比豆饼好吃。因为压制得特别密实,很难啃。但很好吃。

那个年代。日子苦。有块花生饼啃,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想想,我们居然都是这样长大的,真不容易。和现在的孩子们比。

03

我印象里,莫言写过摘棉花。我查了查,发现他有一部小说《白棉花》。他写的那个时段,应该和我的记忆吻合。

我们老家离莫言的老家高密开车要几个小时,都是山东地儿。只不过一个是孔孟故里,一个是属于胶东比较靠里一点的地方。在当时那个年代,执行的政策应该差不多。

下面是莫言小说里开头楔子部分的内容:

人类栽培棉花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上溯一万年。我想可能不止一万年也可能不足一万年,这问题并不要紧。棉花用途广泛,一身都是宝,关系到国计民生,联系着千家万户,是一类物资,由国家控制,严禁黑市交易,这东西很要紧。知道炸药吗?就是董存瑞举着炸碉堡那种东西,那东西里有一种重要的配料,就是从棉花里边提炼出来的。

我们高密县是中国小有名气的产棉县,因为棉花我们县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表扬。说有一年朝鲜领导人跟中国要棉花,周总理给高密县长打了一个电话,说高密县,你们弄点棉花支援一下朝鲜吧。高密县就把全县的棉花集中起来,往朝鲜运。刚运去一半,那边就说,够了够了,不用运了,再多就没地方放了。周总理很高兴,说高密县真是好样的。全县人民至今还为此事感到骄傲。

关于棉花我自认为是半个专家,从种植到加工,这期间的每一个过程我都清楚。因为我曾亲自干过这些事,而且干了很久,请允许我啰嗦一会儿,关于棉花。

农历三月中旬,由于太阳开始向我们靠拢,地温上升,河水开冻,蜷缩了一冬天的农民们,从窝里钻出来,神抻胳膊舒舒腰,人都仿佛长高了几寸。

那年我17岁,方碧玉22岁。我们怀揣着大队里的证明信,背着铺盖卷儿,走出了从未离开过的村庄,踏上了通往县棉花加工厂的车马大道。支部书记的疤眼儿子国忠良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我们背后。他完全有理由跟在我们背后,因为他和方碧玉订了婚。在我们那儿,定婚契约似乎比盖着大红印章的结婚证书还要重要。我不清楚国忠良的准确年龄,估计将近30岁吧。我恨这个家伙。我几乎把他看做了我的情敌。当然,这字眼既抬举了他也抬举了我自己。我用仇恨的目光斜视着这个身躯高大、俨然一座黑铁塔似的我们村的太子。他马牙、驴嘴、狮鼻,两只呆愣愣的大眼,分得很开,脸上布满了青紫的疙瘩,眼皮上有一堆紫红的疤痕,据说是生眼疖子落下的。

04

最后是广告:

看完以上的内容,不妨到瞎爷的视频号小商店看看。有好茶:

(0)

相关推荐

  • 阚姓在胶东不多见,高密的阚家镇即因这一姓氏而得名

    "阚"[kàn],是一个在胶东相对少见的姓氏.尤其是半岛东部县市,此姓鲜有听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笔者所知道的唯一一位阚姓人,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东吴谋士阚泽. 直到工 ...

  • 即墨和高密都有“窎庄”村,窎这个生僻字是何含义?

    带有生僻字的地名,通常格外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前段时间,当我们沿着204国道从莱西驶入即墨地界不久后,就留意到路边一个名字很有特点的村庄,它叫做"窎庄". 实际上,就写法来说, ...

  • 张秋香小传(3)

    棉花作务组里的主心骨 建国之初,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各种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重重包围封锁政策,我国各种战略物资尤其是棉花供应的紧缺状况更加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 ...

  • 童年神秘的体验——问筒子婆

    童年神秘的体验--问筒子婆 黄喜可 我素来认为命运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什么握命运于手中之说,什么顺应天道轮回之谈,在生老病死和兴荣枯败的自然法则之下是不堪一击的. 我的命途算是曲折多舛的,一出生便是生病 ...

  • 【留住记忆】棉花往事

    有位城里朋友,于国庆节去东路乡下郊游,第一次见到了棉花的花与"棉花"的果.说是长知识了,其女儿第一次晓得全棉衣衫源自于它,津津乐道,如获至宝,而棉花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  小 ...

  • 资本世界往事:谁家棉花沾满血?

    "在监工的号角声中,所有的奴隶都集合起来目睹我受罚.我被剥掉衣服,被迫脸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桩子,我的手和脚都绑在这些桩子上.然后,监工按照执事的命令用鞭子抽打我." 19世 ...

  • 棉花帝国往事:资本主义驱动的探底竞争

    ©深响原创 · 作者|杨策 "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了一片". --英国驻印度殖民总督本·丁克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调动了全世界的资本.土 ...

  • 木棉曾庆闵行丰,一起聊聊棉花与老闵行的历史往事 | 老底子

    秋冬之交 正是棉花的采摘季节 自古以来闵行就是棉花的盛产地 今天就和白相哥哥穿越古今 探访那个纺织业繁荣的老闵行 上海县盛产棉花,古时棉花称木棉.吉贝.闵行周边沙竹冈一带.莺窦河地区气候与土壤适宜植棉 ...

  • 再见了,师父,感谢这四个月的关心及照顾,回首往事,不禁会默默流泪,感谢有您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978天. 明天就要告别师父院长,我从1月3日,来到师父身边,在这几个月时间,深深感受到师父治疗急危重症魅力及对我的鼓励 ...

  • 黑色幽默的英国往事

    话说那年,英国有一小镇,镇上住着亨利家族.这家族真奇怪,自二战后生的娃是清一色的男娃,所以整个镇上大多是沾亲带故的关系!从小贝蒂出生后整个镇子都哄动了:可算是见着女娃了!家族之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什 ...

  • 他是徐静蕾的前任,冯小刚的贵人:风流才子王朔的传奇往事

    遇见荠麦青青 荠麦青青与你一起书世间万相,品人生百态,最终,找到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7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荠麦青青 当年的文坛,没有谁比他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 ...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 皇宫是个寡情地,缺少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两宋繁华往事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