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舌尖的前传

从肠胃上的中国一路奔跑而来,我也跟到了舌尖年代,味蕾的乐趣似乎还舍不得离开嘴巴上的中国。

很佩服美食家。我只知道好吃不好吃,他们可以说出好吃的缘由,连放的是什么调料、什么品牌都吃得出来。更佩服作家型的美食家,像沈嘉禄兄这样,说得出来还写得下来,从食材到烹饪,从市井到历史,从舌尖感受到美食传奇,他们写下来的,不仅有强烈的诱导,有时候甚而觉得,我吃下去的味道,需要到他们文章里去求证,就像看了电影还要再去翻说明书一样。

时有嘉禄兄邀我同席。一道道菜上桌,满座俯首称臣;听美食家娓娓道来,本就是美事。听了之后我有一个体会,我也想说说美食的;只是若嘉禄兄不说,我说不出什么,待等他一说,我没什么要说了。嘉禄兄自然有标签式的解嘲谦恭,我倒是有了惊人的发现:和美食家相比,我大约是味蕾发育不良,只晓得好吃不好吃,却是说不出好吃在哪里。这一句是为我的下一句铺垫的:美食家讲究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我,可能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还滞留在嘴巴上的中国。

自从有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舌尖成为了吃的代言人,说明时代进步,人细巧了。以前贫穷时代,虽然也是舌尖在品尝,但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是“嘴巴上的中国”,粗放型,一大口一大口的,还来不及细嚼慢咽,轮不到舌尖的品味,直接就由胃胀的程度决定了味道的好坏。年轻时候,我可以一顿四十只大馄饨,一定要吃得撑,才算是吃过馄饨了。嘴巴上的中国,如果好吃,那就多吃。

前段时间,上海电视台“寻味上海”邀我录节目,我是真不敢。美食可以乱吃,但是不可以乱讲。后来编导说他们要做一个寻找家乡味道的系列,借着美食说乡愁。借题发挥,我想我擅长的,可以直奔嘴巴上的中国而回避舌尖了。

到了宁波饭店源茂苑,看到干煎暴盐带鱼,我这个“石骨铁硬”的宁波人,当然喜欢,也当然有话要说的,因为我想到了五十年前家里的干煎暴盐带鱼。

那时候的带鱼都很小,甚至还有一种很小的,像小姑娘辫子一样的细,俗称“小辫子带鱼”,这才是彼时常见的。

带鱼煎好,铁镬还是油抹抹的,舍不得洗的。干煎带鱼的“文创产品”便应运而生。妈妈会舀一勺冷饭下去,撒点盐花,炒几下。我在煤气灶边候了好长时间,就是为这碗“油炒饭”。从舌尖的细巧境界来评判油炒饭,无疑是带腥味的,但是嘴巴上的中国吃到的,不是腥,是香。录节目时桌上的干煎带鱼,分明回旋着五十年前油炒饭的余味。

“妈妈味道”应是嘴巴上的中国的精髓。许多陈年往事的记忆都很不靠谱,连自己都记不住,唯有味蕾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还是很清晰。味蕾是一个记忆综合体,里面有妈妈,有往昔的日子,有自己的一切。即便妈妈已经远离,在内心深处,永远明白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有些年份了,各式饭店流行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在任何饭店里吃到过足以陶醉的妈妈味道,比如儿时的油炒饭。我曾经自叹不是美食家的缘故,后来想明白,真正的妈妈味道,只可能是在家里,如今只可能是在记忆里。社会上的妈妈味道,只是市井大众的情感寄托罢了。

想来整个社会对儿时味道都是感兴趣的。“寻味上海”节目播出后,即有朋友说,他也吃过油炒饭。还有朋友说,将嘴巴上的中国定义为舌尖上的中国的前传蛮有意思,不过朋友说,嘴巴上的中国也还有前传,那就是肠胃上的中国。好吃不好吃都不讲究了,是以果腹为乐的年代——我本能地想到了山芋做主食的年代,山芋的种种吃法,尤其是吃了山芋在上课时的肠胃蠕动和同学的哄笑……

有年轻人说山芋是健康食品,也很好吃。我告诉他,舌尖的反应和肠胃的反应,是不同年代的反应。舌尖讲究的是品尝,肠胃需要的是填饱。从肠胃上的中国一路奔跑而来,我也跟到了舌尖年代,味蕾的乐趣似乎还舍不得离开嘴巴上的中国。当然,这并不可以成为做不了美食家的借口的。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

  • 舌(1766)

    舌(1766) 心经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前面的文章,眼,耳,鼻已经有了,今天聊舌. 六根本指人体的六种感觉器官,也泛指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 ...

  • 让陈晓卿念念不忘的美食天堂,吃遍老广的私藏味道,才是神仙日子

    冬天,是一个信仰美食的季节. 街边热乎乎的烤红薯.手里捧着软糯的栗子.烧烤摊上滋啦啦的孜然香气.还有小巷里飘来的火锅味儿,总是轻易地勾起了人们味蕾中最纯粹.原始的记忆. 没有一个季节,比冬天更适合寻味 ...

  • 全世界肥肠的故乡

    王国平 江油,这座川西北宁静的小城.昨夜才被花间一壶酒.床前一钩月灌醉,今天清晨,又被一缕奇妙的芬芳唤醒. 愁肠里的诗酒还在微醺,舌尖上的味蕾已然盛开. 催开这些味蕾的,是一碗地道的肥肠.他们可能叫& ...

  • 马尚龙 | 还想得起来25年前你的收入、你的生活期待吗?

    25年前,侬在做啥?工作了?一个月工资几钿?想得起来伐?格辰光满意伐? 25年前,大约是潜意识里受了一首歌的的影响--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这两句歌词,如果用来问一个人的收入,问一个 ...

  • 马尚龙:上海人的分寸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的城市结构,决定了生存空间相对私密,坚决而柔和地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格外重要.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制定了十六字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人. 如果将这十六个字理解 ...

  • 马尚龙:分寸与份寸的牛角尖

    复合型是有难度的,份寸也就有讨论价值了--份寸恰好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成功的复合型考量. 在上海讲分寸,讲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分寸,有两个沪语读音版本. 分寸,在上海话中,很多人读作&quo ...

  • 马尚龙:文明即分寸

    上海小姑娘的嗲,闻名中国,外国人也知道些的.但是很少有人探究过,嗲和发嗲之间的区别.说一个女人嗲甚而很嗲,女人听了,当是稍带妩媚地浅浅一笑:我又嗲不来的,心里就是认下了.说一个女人发嗲甚而很会发嗲,一 ...

  • 马尚龙 | 没荡过雁荡路,等于没荡过淮海路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小黄鱼"偷偷混到废品里:吴昌硕的字画还不及鸡胗皮: 一只油酥饼夸 ...

  • 马尚龙:最难拿捏是分寸

    人的做派分寸处处,比如嗲和发嗲,没有教科书,凭的就是分寸. 我不是美食家,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味蕾上的美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不过我对已故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在小说中,他 ...

  • 马尚龙:最难拿捏是分寸——上海分寸系列之三

    我不是美食家,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味蕾上的美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不过我对已故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在小说中,他写到了美食家对年轻厨师的仙人指路:做菜,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放 ...

  • 上海分寸 马尚龙

    .          马尚龙:上海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树杈模式的人际关系 最难拿捏是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分寸系列(之一) 马尚龙 .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 ...

  • 马尚龙:树杈模式的人际关系

    像是归宿于各自不同的树杈上,这种邻居人际关系,是疏离,是分众,是上海式的分寸感. 上海的四季孵化了上海式的分寸,上海的民宅梳理了上海式的分寸. 以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为两条主轴,好几条马路两边,集中地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