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火星去——讲一个新名字的故事

或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名字有了一些变化。
当你看到熟悉的「火星瞭望周刊」成为「火星观测」,可能会担心,换了新名字的我们还会不会一如从前?
答案是——正如在这个新名字的故事中我们对于“火星”的坚持,过去我们坚持对科技互联网世界用独特视角的记录,也将继续。
只是,引领着世界进步的科技在变,我们观察的视角也必须随之变化。
在人类心中,火星是那个永远不会放弃探索的存在,你可以用物理性意义去看它,心理性也同样成立。
已成为历史的大航海时代,人们带着好奇与渴望开启认识地球的征程。当实践与征服让人类照亮地球上每一个未知的迷雾,宇宙,无可替代地成为那个每个人心中的星辰大海。
人们投向宇宙的目光,最大程度地汇集在火星这颗星球上。科技成为“轮船”,载着好奇的人类往未知的世界前行。
你看那颗火星,投射着人类穷尽气力所创造或掌握的科技。
20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只有通过理论和观察去观测宇宙,了解地球之外的事物。
2015年起,美国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沙特皇室、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俄罗斯等政府组织陆续发布火星探索计划。
也有被人们称为“两大现代互联网上的星际狂人”的马斯克和贝佐斯,以互联网科技实践对火星的野望。
其中,马斯克在2020年5月用一颗SpaceX 带着载着两名宇航员和一只恐龙玩偶前往国际空间站。在此之前,他喊出豪言:SpaceX 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送上火星。
就是这样的火星移民计划,一点点的进度都足够让人们兴奋不已。因为,一切不可能,都在科技的带领下由此有了可依靠的线索,不再是“0”。
再来看这些科技带来可能性之后,我们定义观察视角的变化。
如果说,过去的“瞭望”,意味着远远观望,有好奇,有试探,不安大于坚定,未知大于确定;
那么,新名字里的“观测”,则是意味着靠近再靠近,仔细地打量,是验证答案,是触摸线索,相信大于怀疑,已知大于空白。
真的要为这个新名字的故事赋予一些期待,我想会是——
在每一个普通的清晨醒来,我们都会认为,未来,将会很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