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我的第一对沙发
我的第一对沙发
文/陈秉荣
1975年3月,我出任孙家沟公社第5任党委书记。孙家沟公社是个小公社,确实也寒酸得出奇,虽是一级政府部门,少门楼,没院墙,还不如一个像样的大户人家的院落。
公社位于孙家沟村东的尽末梢,在一座小山包下,有7孔座北向南砖包面子的土窑洞,每个窑洞约20㎡。其中有两孔是信用社的办公室;有一孔兼作厨房与餐厅;剩下的4孔窑洞便是公社男同志的寝室兼办公社,有几个“八大员”还典民房居住。
东面是一大两小5间房,一间充作库房,另一间为妇联主任住室兼作话务室、广播室。其余三间算是会议室。起初连坐凳也没有,正好县电影院更换坐椅,我要了一些拆换下来的旧坐椅,简单修了修,装备了会议室。
我和公社副书记、团委书记三人同住一室,伙用一椅一桌一个文件柜。
有生产队干部来谈工作或社员来反映问题,只好坐在床沿上或干脆站着啦话,极其尴尬。
为了接待来访者,自已设计,自已制造了一对土沙发。
沙发构件:
(1)65cm高的“丌”形木架子一对,是沙发的腿子与扶手。
(2)长宽各50cm,高10cm木框一个,是沙发的座垫。
(3)下宽50cm,上宽40cm,长65cm,厚10cm梯形木框一个,是沙发的靠背。
(4)直经6mm钢筋三根,两头剥了螺纹,配上螺母,连接各个构件,最后成型。
制作也很简单,稍费手脚的是座垫与靠背:首先,我将拖拉机废里带剪成二指宽的圈儿,然后分别交叉套在木框上。其次,将旧絮棉覆盖在胶带上。第三步,用旧布片包裹。第四步覆盖布面,泡钉固定。
最后,用钢筋棍将各构件连为整体。座塾与靠背的接触部分用斜面对顶。总共用了两下午时间,一对沙发就做好了。也就花了不足十块钱,在当时当地也算新鲜玩艺儿,很多人都照着做,作为家庭的摆设。
一个小小的难题总称解决了,乡亲们坐上总要乐呵呵地夸奖两句:这東西不赖,绵绵地!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