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四大家族之余家余庄村
襄城县有四大家族,王洛耿家,汾陈盛家,十里铺余家和湛北宋家。大家好,我是许昌大帅,今天介绍十里铺的余庄村。
余庄建村于明朝景泰年间,余氏先祖余鑑1450年由浙江绍兴府到襄城县任典吏一职,典吏虽然是不入品的小官,但却是具体办事的人,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作为余氏家族的奠基人,余鑑无疑是优秀的人才,不久后就在汝河北岸的沈疙垱,付家閁,张圪垱一带购置田产,建房落户,1455年,襄城县县令商杰为表彰余鑑,赐名余庄。
现在的余庄村人口1500左右,除了主体姓氏余外,还有沈姓,鲍姓,张姓,李姓等姓氏
余庄村位于县城西十里左右,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有文化的余氏先祖选择在这里居住,说明此地风水极佳。面朝汝河,出行非常方便。
以前的陆地运输受交通工具和天气的影响成本高效率低,即便是现在,水路漕运依然是最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之
一,所以临水而居的村落大多富裕。
现在的汝河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再承担交通运输的作用,但是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在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宜居环境方面作用巨大,近几年的环境保护,河道治理成果显著,吸引了附近甚至不少外地人前来垂钓游玩,
大帅去过不少村子,有一个发现一直想和大伙分享,沿河的村庄长寿老人很多,80岁,90岁,甚至一百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并且大多身体健康,腿脚麻利。而远离水域的村子老年人虽然也不少,但是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以大帅的村子高庄为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这是不是和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关呢?大帅没有健康或者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仅凭常识猜测,也请大家文明讨论。
余庄村内池塘众多并且大多有水,基本上也都做了安全防护,由政府主导的新农村5通工程:水电路气网络也都基本完成,尤其是村子的道路,硬化到了每家住户的大门口。
余庄村的古建筑并不多,曾经的付家大院和姬家大院早已消失不见,仅剩的余家大院也残破不堪,不是政府的出手保护,恐怕也难以幸免。
据余庄的村志记载,余家大院建于1455年,为5进院官衙式住宅,建筑有大门,重门,过厅,客厅,正堂,后楼,杂院和左右厢房。建成后,襄城县知县老爷亲自送匾,上书图麟伟泽,余家500多年的名门望族荣耀从此开始。
明清两朝,余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二世祖余徳洪于明弘治年间在朝任太医官,奠定了余家耕读儒医传统,几百年来,名医频出,尤其是近现代的13世余士吉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善举良多,生前事迹广为流传,已录入襄城县县志名人册。
1853年,清咸丰二年,余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在村中修建余氏祠堂,。祠堂坐北向南,主房,配房,门楼齐全,均为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祠堂门口有两尊石狮子镇守
门楼四个大字木本水源,后壁门楣书追远,主房门楣书思源,余氏后裔世代以树有根,水有源来形容自己不忘祖宗,追念先人。
祠堂影壁写有余氏祖先的家训,字太多,我就不念了。
祠堂院内两块石碑,一块记录余氏来到襄城县的发展历程,另一块功德碑记录重修祠堂的捐款人名单。主房正中是余氏始祖灵位,后面墙壁是硕大的宝塔状余氏家谱世系图。
祠堂是祭祖的重要场所,意义非常深远,可惜并不能被本地大多数村庄重视,余庄村的余氏祠堂是十里铺镇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祠堂,已被列入襄城县不可移动文物。
余庄村不但有祠堂,还有余氏家谱和村志。祠堂,家谱,村志详细记载着560多年来余庄村的来龙去脉,历史事件,家族兴衰。这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早于余氏来此定居的付氏一族早已搬迁,沈姓和张姓在村中也不足百人,而始于沈疙垱,付家閁,张圪垱的余庄村余氏一族,从一介小吏到一方望族,几百年来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包括但不限于襄城县的众多余姓族人,基本上都是出自于这里,大帅想,这不就是祖宗庇佑吗?
一、六安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