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态”书法风气中,王铎草书地位分析
“尚态”书法风气中,王铎草书地位分析。梁巘说:“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元、明尚态。”“元、明尚态”, 这种观点已得到书法史上大部分研究者的认同。黄惇分析明代书法时说:“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中, 核心部分的笔法开始衰减, 而结字法与章法却因视觉欣赏方式的改变而大为增强。其间更将绘画上的笔墨趣味移入书法, 使书法的墨法与绘画的墨法靠近, 以强化视觉刺激的丰富层次, 这就造成了明人书法笔法不精、点画不清而姿态跃出的局面。”
明代书法因视觉欣赏方式的改变而加强结构、章法、墨法的表现, 因而使“明人书法笔法不精、点画不清而姿态跃出”。用“笔法不精、点画不清”来涵盖所有明代的书家书法, 未免过于绝对。明代小楷成就很高, 如果没有精致笔法的支撑, 是无法达到如此成就的。但是, “姿态跃出”确实说出了明代书法的基本面貌, 也即说出了明代书法“尚态”的特征。既然明代的书法以“尚态”为特征, 那么, 评论明代草书家谁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就必须以“尚态”表现形式的成就为对象进行各书家间的分析比较。
根据前面各草书大家间的比较, 王铎在结字的正奇对比、字间的生动联系、墨法的润干对比等这些特别能表现“尚态”效果的形式手法上都达到了明代的极致。另外, 还有在他精能的用笔、强健的中锋笔力支撑下形成的草书线条强烈的运动感。以上这一切, 都促使他草书的面貌呈现出匠心独运的“尚态”极致。因此可以说, 王铎在明代草书“尚态”的时风中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
沙孟海分析王铎的书法时说:“一生吃着二王法帖, 天分又高, 功力又深, 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 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 在于明季, 可说是书法界的'中兴之主’了。”林散之跋王铎草书时也说:“觉斯书法, 出于大王, 而浸淫李北海, 自怀素后第一人, 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
吴昌硕则以诗吟王铎草书道:“眼前突兀山险巇, 文安健笔蟠蛟螭。波磔一一见真相, 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书法推第一, 屈指匹敌空坤维。”
当代书论家周俊杰说:“当时人们提出一个颇具胆魄的口号:'后王胜前王’, 即认为王铎的字已超过了王羲之。1982年先后在郑州和日本大阪举行了两国珍藏的六十件王铎原作展, 观后, 相信此说亦非妄语。”
“后王胜前王”, 此语已是言过其实。但是, 吴昌硕、林散之和沙孟海都是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 他们以雄厚的书法实践和非凡的学识支撑起的眼力和判断力无疑是可靠的。那么, 他们的观点可以作为笔者上面结论的佐证。
当然, 王铎书法受到的批评也不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 如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 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岂得以其人而废之。”还有王宏《砥斋题跋》:“文安学问才艺, 皆不减赵承旨, 特少者蕴藉耳。”
可以说, 王觉斯是“人品颓丧”。但是, 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点评判出来的人品败坏是否能够渗透到书法创作中并减损其草书的艺术水平?书法史上至今无人能够证明。当然, 这种道德的缺损的确能在潜意识中阻碍着人们对他书法艺术的激赏, 即便如此, 对王铎草书的激赏者仍然不在少数。
王宏的“特少者蕴藉耳”也代表着书法史上一部分人对王铎书法的评价。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 当某种审美趋向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在鉴赏中又从它的审美对立面进行观照时, 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张怀瓘的“逸少草有女郎才, 无丈夫气, 不足贵也”, 米芾的“张颠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等等。这种审美取向对立面的观照可以说是一种求全责备, 不很合理。
总之, 以上所列的吴德旋对王铎道德伦理层面上的批判、王宏对王铎书法求全责备式的评介, 是不会影响王铎作为明代草书“尚态”时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的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