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余氏简史研究作者:老愚
中华余氏简史研究
原文地址:中华余氏简史研究作者:老愚
中华余氏简史研究
余姓,远祖黄帝,祖上历史记载始于周武王。周武王三子名太忠,字叔虞。叔虞公在御花园奉桐叶朝拜兄周成王“诵”(周文王“昌”——姓姬,周武王“发”,周成王“诵”,叔虞公为周成王同母弟)。周成王封叔虞公为唐侯。时唐国在汾河流域,即山西太原县。
余姓由来:由余,字仲宜,又名辅,系太忠三十五世(即周武王三十六世),晋侯“燮”之世孙。生于东周庄王五年(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92年),殁于公元前623年1月2日,享年69岁。由余避乱去晋,游学至西戎(国),戎王以为佐。后去戎归秦(周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一说为秦穆公元年即前659年),拜见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深为折服其思想谋略,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之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秦国灭西戎后,由余被秦穆公拜为秦相。生子六,长子本来,官至秦上大夫,居雍州。由余病殁,秦穆公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史记.秦本纪》中有关于由余的事迹记载)
公本晋公族姬姓也,为纪念他,后人遂以余为姓,余姓氏因此而来。
余姓发祥地为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
后余氏族中至太忠八十八世,良公(公元885--966,唐末宋初),字宁仲,官名贵高,生于唐光启元年乙巳(公元885年),殁于北宋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96年),享年81岁。唐天佑四年甲子(公元906年)中进士,初任江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县宰继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晋工部尚书。因辞未就恩赐归田。唐末五代期因局势动乱由祖籍安徽休宁迁今江西修水县,择于本邑开创长茅,成为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之始祖!
至太忠九十世(良公三世),侃公,系本门祖堂供奉金身之先祖!
侃,字良友,一字公敬。年二十举贤良,初任“讨捕使”,赠“文武两阶云骑校尉”,继授“殿前都点检”,又改“国子祭酒”,加“朝请大夫”,旋升“御史大夫中丞”,升“户部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银青光禄大夫”。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在位)嘉其忠,诰赠“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其父,升,以子贵诰封“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生子一,侃。
侃公生子五,“回,晏,宏,训,迁”,其中“迁”过继给了侃公之堂兄“晟”。
侃公生卒未详,但谱载其享年八十有七。殁葬七都丁仙源严坑山,坐子向午为莹。
万历四十年壬子西余余桥嗣孙重修坟茔,康熙年间,陂田嗣孙加砌。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冬,西余余桥潮坑嗣孙复加修砌。
娶陈夫人,系嵩溪陈彦晟公女。诰封太原郡太君,享年九十二。卒葬金鸡山沙跋窝,癸山丁向。
公像赞曰:
幼号神童,长为朝柱;
德化凶残,威服夷裔。
才能佐王,功荣悦帝;
敕赐上品,旨意下暨。
启佑后人,子孙億德;
像图永博,同符天地!
至九十五世(良公八世)为珍公,系湖北大冶之余福七,上余,下余,余明府,莲花庄,以及分布于金牛,鄂州等地余姓共同始祖,其子孙遍及海内外。
珍公,字叔宝,生于北宋末年。
“公初随父由义杉树下徙鲁溪之西下阳旋徙邓山,遭靖康之变(公元1125年),挚家寓居箭竿源富家冲胡安定先生书院,避难三年,迁平山隐居下余坑后三年清平。迁大樟山樟木坑,万岁藤原赎南山邹九郎四十九崙五十二窝。
公自经营兼得子助,遂至危楼数百间,牛羊以谷量鞍马以乘计,藏镪锯万僕僮数百,大小庄三十六所柴木船三十四号,其资本出入计千不计十!债放一省粮逾三县,佃田者七百余家,领本者一千余户!
每逢歉岁,不待管司劝助,预先赈济贫乏。
公寿九十有三,......”
生子有七,史称“七禾”——?,?,穗,秘,稳,稻,程。“七禾”分迁皆止于塘亦犹遇坪则止之意也。故“七禾”共建祠于武宁县城东北八十里与桥之荷州,以祀之。惟程公仅载迁楚潮坑。其实落业于下塘,前数修辑未传其居址,今不惜繁絮故备载之。
赞曰——
初随厥考无定去来,
韬光隐晦避祸远灾。
明折自保复至多财,
续先世业启后人才。
七禾兆庆一德栽培,
炽昌寿福公其然哉!
(二十八世孙笔峰锦梅敬撰)
一、六安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