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系韦东奕上热搜:想成为高手,越早明白这4个道理越好

近日,北大数学大神手提馒头接受采访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他头发蓬松,笑容腼腆,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提着3个馒头。说话也简单,说自己不会说别的,只想给今年高考的学子说一句“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视频传到网上后,迅速走红。没想到质朴形象的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数学大神。

网友纷纷评论说:“本来以为是青铜,没想到是个王者”。

韦东奕从小就痴迷于研究数学,高中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只用了8年就拿到博士学位,2019年在北大读博士后,如今是北大的助理教授,研究员。

他到底有多强呢?

高中期间就曾荣获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让国旗在国际赛场上高高飘扬。

丘成桐数学竞赛上,他凭一己之力斩获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个人全能金奖以及周炜良银奖。

更难能可贵的是,哈佛为了他甚至打破了百年校规,直接免考英语,最后他拒绝了。

据说韦东奕还曾担任过某门课的助教,老师笑着向学生介绍说:“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由此可见,他在数学上的造诣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能无法成为他,但可以靠近他。

正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要成为他这样的大神,也许需要天赋。但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还没努力到拼天赋的地步。

从他的故事中,我总结了高手做事的4个道理,无关乎天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01

懂得把兴趣变为志趣

韦东奕1991年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数学系教授。从小父母就会和他聊起数学的故事,他对数学产生了很强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时,《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中的题目,让韦东奕从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从此便对数学深深痴迷,并兴趣变为了志趣。

雷海为是一名外卖小哥,在第3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中击败了北大高材生彭敏,成为总冠军。

他从20岁开始就出来打工,电工、洗车、推销等等,他都做过。

23岁的时候,在书店偶然间看到一本《诗词必读》,被它深深吸引了。

从此,他周末就经常跑到书店看书。“因为这方面的书太多,但没法全部都买下来,他就在书店里背,然后回家把诗句默下来。”

所有偷偷躲在书店背下的诗句,在他夺冠那一刻绽放了夺目的光彩。

我们的兴趣有3个阶段:

第一层:是兴趣,觉得好奇,好玩基本上都是来自感官的刺激;

第二层:自觉兴趣,开始思考和学习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层:志趣,以此为志向,把爱好作为长期的事业。

很多人在发展自己兴趣的时候,经常浅尝辄止,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天赋,然后被击退。

其实,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兴趣让我们开始做一件事,当我们从中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时候,就会沉下心去琢磨。通过日积月累的坚持,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根本不用担心是否有天赋。

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能长期和自己喜欢的东西走下去。

愿你和兴趣长相厮守,如胶似漆。

终其一生,能找到感兴趣并专注的一件事,真的是莫大的幸福。

02

高手都拥有窄门思维

韦东奕经常喜欢给自己出难题。

有人问他:“做多少题才能拿到国际奥数竞赛金牌?”

韦东奕说:“他真正做的题其实并不多,“想”的题却很多。能想明白的题目他就不做了。”

因此,对他来说,做题并不能给他最大的满足,挑战难题才是。

他说,“他经常自己出题,提出问题,再冥思苦想找找答案,攻破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刻。”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深以为然,很多人通常先选择做简单的事情,虽然开始是“宽门”,但会发现,到后面竞争者挤满了道路,越来越难。

而另一些人,会选择开始很难的事情,虽然开始是“窄门”,看上去荆棘密布,但一旦披荆斩棘跨过去,海阔天空。

因此,高手都会有窄门思维,都懂得去做正确但难的事情。

毕竟越难走的路,越走越容易,越容易走的路,越走越难。

03

所有的高手都是“练习家”

韦神的教练张永华老师说:“他固然是一个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他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

从全国联赛选出40人,再从中选拨30人集训,最后经过前后8次大小考试后,只剩下6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的资格。

集训期间的饭桌上,韦东奕还时常捧着数学书研读,如果被一道难题难住,他逢人就问,不论认识与否,直到弄明白为止。

毕业后,他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和竞赛的差别很大。

竞赛的题目是前人已知的,去解答就行了,而科研更注重未知世界的探索,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

因此,他更加刻苦,每天都要花12个小时候以上的时间研究数学。即使在宿舍不开灯,也是在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

也因为他心无旁骛,所以对饮食和着装打扮并不上心。

目前完成了25篇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是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完成了从数学竞赛的“考神”到数学界的“领军人物”的蜕变。

很多人以为高手都是拼天赋,其实所有的高手都是练习家,牛逼都是通过大量练习换来的。

前几天看到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故事,让我深深佩服。

吴老从医70多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身体已经有条件反射。

80多岁时,完成了难度极大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时长超过12小时。

吴老96岁的高龄,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吴老的医术高超是来自天赋吗?

并不是吧。

他在医学上的造诣,更多是来自长时间的钻研和实践,也就是后天的练习。

因此,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大量练习,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成为高手的不二法门。

04

真正的高手都有钝感力

韦神视频走红后,很多人嘲笑他。

有人说:“不修边幅,长得像个书呆子”;

有人说:“情商低”;

还有人说:“找不到女朋友,在北京买不到房。”

但他丝毫不在乎这些,把外界声音屏蔽掉,心无旁骛地研究数学。

这其实就是一种钝感力。

渡边淳一说:“有钝感力的人,能够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语,毅然决然地进行。即使听到别人的讽刺,也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

这种钝感力,正是人们向崭新的领域挑战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贝聿铭是我国有名的建筑学家。

在世时,他的每个作品,都面临着苛责和挑剔。

曾经有人问他:“你怎么看待外界给你的挑剔?”

贝聿铭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我们每个人,不管做过什么,在做什么,都会有形形色色的挑战,面临嘲笑甚至是质疑。

怎么办呢?

像贝先生一样保持钝感力,沉浸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中。最后用实力回击所有的质疑。

05

写在最后

高手拼的从来不是运气,也不是天赋。

高手拼的是能否坚持在高价值的领域,自己热爱的领域,做难但正确的事。

古典老师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本书中提到高手的7个心智关键词:开放、专注、迟钝、有趣、简单、善良、可激怒。

希望我们,

面对世界,开放而专注;

面对自己,迟钝而有趣;

面对他人,简单、善良、可激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