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看完了医史部分的文物你是否对博物馆馆藏更有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中药类的展品叭!
中药篇
第一站
长48厘米的特大野生人参是博物馆的另一个“镇馆之宝”,人参呈现人字形,有关专家估计有50余年参龄。据介绍,这个标本是张德江同志任广东省委书记时转赠给博物馆的。据说当时送到馆后在离土环境下继续生长,并长出小叶子和直径约5厘米的花序,后经科研人员用浸制技术保存新鲜原样,现在,能够同时观赏到野参标本的花、叶、参体。
第二站
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墙
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墙有着“中药水晶宫”的美誉,其贯通3个楼层,展出以岭南中草药为主的600瓶药用植物原色浸制标本,晶莹通透、色彩斑斓。站在馆内不同楼层,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美感,令人叹为观止。中药标本墙高14.8米,共分四扇,每扇长度为3.82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三站
药碾
中医碾药用的工具,由碾槽和像车轮的碾盘组成,因容量较大,适于碾磨粉碎的药物种类较多,又省时省力。药材饮片如:赤小豆、酸枣仁、白寇等,就是通过推动磙在碾子槽中来回压碾研磨,使药材饮片分解、脱壳。
药碾 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第四站
大砗磲贝
砗磲也称“车渠”,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砗磲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砗磲是贝类中的“巨人”和“寿星”。最大砗磲的贝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200公斤以上。寿命可达百年左右。砗磲是具有美丽珍珠光泽而颜色洁白、有晕彩且质地细腻的贝壳,可作为宝石。《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安神之效,能用于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并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可以磨成粉末作为药用。
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四楼中药馆
第五站
赤芝、多分枝灵芝
赤芝是灵芝科中一个常见的代表品种,被人们习惯称为灵芝,为担子菌门多孔菌科灵芝属,皮壳坚硬,初黄色,渐变成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常稍内卷。赤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
多分枝灵芝担子果一年生或多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扇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几个菌盖相连,表面淡黄褐色、褐色或紫褐色,光滑,有似漆样光泽,同心环带不明显。
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通过提取其中有效成份能对症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呼吸、运动等各个系统疾病。
赤芝
多分枝灵芝
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四楼中药馆
第六站
四大名螺(唐冠螺、鹦鹉螺、万宝螺、凤尾螺)
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和鹦鹉螺并称四大名螺,属珍贵海螺,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的收藏价值。
万宝螺属腹足纲冠螺科贝类,外壳厚实沉重,螺塔低,壳口大,口唇外翻,整体色彩红褐、咖啡和黄白纵横交错,手感光滑温润。它的生命力极强,海边的人都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节庆时赠送万宝螺来表示祝福。
唐冠螺属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唐冠螺俗称皇冠螺,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而得名。它的贝壳略呈球形,壳质厚重,螺旋部极低,体螺层膨大;壳面为灰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壳口狭长,贝壳内部为橘红色,是观赏价值极高的贝种。
凤尾螺,属腹足纲、异足目、法螺科,因外型酷似孔雀色彩斑澜的尾羽而得名,又因在佛教中被供奉为法物,亦称大法螺。凤尾螺的大喇叭外形具有极佳的扩音效果,民间常用来做驱魔的号角,号声浑厚,深沉嘹亮。凤尾螺是肉食性贝类,喜欢吃海参、芋螺、海星,在保护珊瑚礁及保护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凤尾螺 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四楼中药馆
鹦鹉螺,属头足纲,四鳃目,鹦鹉螺科,鹦鹉螺属。鹦鹉螺是头足纲中唯一具有外壳的种类,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物种。它的祖先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就已出现,而且相当繁荣,几乎遍及全球各个海域。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斗争,大部分都已灭绝,只有鹦鹉螺历经沧桑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种类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很久以来便是动物进化系统研究中很有价值的材料之一。
鹦鹉螺 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四楼中药馆
看到这里,你记住了多少关于藏品的介绍呢,本次的游览就要接近尾声啦,不过不用担心,还有很多很多奇妙的藏品正在博物馆内等待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