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在上海逛马路3:隐秘的角落--金家坊探幽(ZZ)
转自:“阿加莎小栗”公众号,经作者授权转载。
上海县城的旧址很好找。基本就是人民路中华路围合起来,一个包括了右上角豫园的左下角文庙的不规则圆形。
上海县虽然早在元朝就有了,但是城墙却是明朝嘉靖年间才建造的。当时倭寇常常来洗劫,老百姓损失惨重,县城城墙为了抵御倭寇而建。
上海的城墙一共有六个门,分别是西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大东门、小东门。因为肇嘉浜和方浜穿城而过,还有三处水门。
金家坊就位于原来的西门偏北一点的位置,老西门地铁站6号口出来过了马路即是。
金家坊位于绿色阴影区
第一次去金家坊的时候,可算是误入。周围都是围挡,我知道这隐隐露出的一片老房子又快要拆了,便好奇往里走。小巷子一眼就可以望到头,却不是死胡同,大部分临街的门都被封起来了,死气沉沉,像被绑票糊住了口鼻的人。
偶尔也有居民,甚至快递和外卖小哥擦身而过。那天的阳光很好,懒洋洋照着褐红的砖和青灰的瓦,我在里面漫无目的地走走拍拍。
比较惊讶的是,不规则的不仅是街道,在七扭八歪的小巷子两侧,房屋的形式也很多样。有些低矮简陋,有些虽然已经衰败了但依稀能从繁复的装饰和高大的山墙看出以前的华丽。
有的房子探出中式的雕花阳台,而有些则是西式石刻的门头。
现在的阳光和旧时的墙
西马街上残破不堪的中式木阳台
这些和常见的整齐划一的里弄建筑迥异。里面独特的街道名“孔家弄”,“西马街”,”翁家弄”也令人印象深刻。
回来之后在网上查了资料,才发现早有人对整个“金家坊”地区进行过研究。这里是上海老建筑里弄的一个孤例。整片区域从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起至今的独特历史演变造就了这些自带折弯的道路和多样的建筑形式。
从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整个金家坊区域由两横三纵的道路组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