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运家丨李白“赐金放还”之所想
作者:唐运家
稍猎历史的人,都知晓唐朝大文豪李白,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炫目的人生经历。
不惑之年前的李白,受功名心驱使,汲收以求,遍干诸侯,以期荣登龙门。但始终末得到朝庭重用,更无缘一睹天子龙颜。史载,天宝元年,也就是李白四十二岁那年,他终于如愿。被玄宗征召,授予朝林院供奉。跨入皇宫,来到玄宗身边。乍得信息,他曾兴奋不已,高声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狂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入世愿望。且抱负宏远,心雄万夫,睥睨天下,自比管仲乐毅。此次能荣幸征召入宫,面见龙颜。他决意借此良机,实现旷世之抱负,施展匡世之才干。没想到,在宫中仅仅呆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被玄宗弃用,“赐金放还”,离开了皇宫。
李白是何原因如此短时间失宠,而离开皇宫?说法有多种:有的说是唐玄宗胸襟狭隘,不惜人才;有的说是奸人妒贤嫉能,进谗言诋毁,李白遭陷害;有的说是李白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得罪了身边小人,被小人算计。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不一一列举。总之,时间不长,壮志未遂,雄心未酬,确是事实。
离开皇宫,理想破灭。一段时间,李白神情沮丧,彷徨茫然。
伤心之地难久留。不久,李白离开长安,重新开始了放松身心四处游历的生活。一路走来,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恣意人生,啸傲江湖。登高山以作赋,临清流以咏诗。凭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履峰峦,抒胸中之豪情的。斗酒诗百篇,佳作似泉涌。挥毫泼墨之处,雄文浑然天成。真可谓,江河因之以添彩,山川藉之而增色。
悠悠旧事俱往矣。
倘若正值人生阅历丰富年届不惑的李白,被唐玄宗所器重,留入宫庭,倚为股肱之臣,委之以重任,授之以国柄。那么置身官场且勤勉敬业的李白,每天将面对繁冗的公务和纷扰的人事。可谓百事忧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疲力尽身心交瘁之余,哪能得闲去畅游名山大川,哪有时间呼朋唤友去飞觞吟咏?哪有兴致字斟句酌去吟诗作赋。他后半生所写的那些名篇佳作,岂能问世?他那光彩夺目的文学殿堂不是严重缺失了吗?如此成真,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和腰折。
我曾冒昧地作了个假设,凭借李白的政治禀赋及性格,倘或仕途顺风顺水,无坎无坷,终其致仕归老,能做个毁誉参半的政治家就很不错了。至于能否比肩管仲乐毅,跻身同朝房玄龄、魏征之列,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翻开史册,浩繁卷帙,政客胥吏多如牛毛,多一个少一个可谓无关宏旨。但浩瀚的文学长河里,如果缺少了大文豪李白这颗光彩璀璨的文曲星照耀,将会黯然失色。
历史有时也是歪打正着。唐玄宗“赐金放还”的一个举动,冷落了一个醉心仕途痴迷为官的李白,却成就了一个天资聪颖,禀赋卓群,才华横溢的文坛巨擘。 如此说来,李白离开宫庭,诀别仕途,于李白的人生而言是一大悲剧,但于历史而言是一件幸事,特别于中国的文学史,则是幸上加幸之大事!
有时我还突发奇想,倘若李白地下有灵,兴之所致,故地重游。观当年驻足处,处处已为风景;览率性泼墨地,地地皆成名胜。且游人如织,比肩接踵,瞻其像,诵其诗,品其文。目睹之场景,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是否庆幸当初的“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呢?
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读李白之故事,观李白古今不朽之人生。此言不虚矣。
文/唐运家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唐运家,男,1959年岀生,湖北咸宁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欢舞文弄墨,曾先后在报刊发表习作多篇,后因公务辍笔。近年闲来无事,想重拾爱好,以之自娱自乐矣。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