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就可以胡说八道?
上卷 第三十五回 第四节:
【原文】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忽有人来请吃饭,贾母方立起身来,命宝玉好生养着,又把丫头们嘱咐了一回,方扶着凤姐儿,让着薛姨妈,大家出房去了.因问汤好了不曾,又问薛姨妈等:“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了来咱们吃。”
薛姨妈笑道:“老太太也会怄他的.时常他弄了东西孝敬,究竟又吃不了多少."凤姐儿笑道:“姑妈倒别这样说.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若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一句话没说了,引的贾母众人都哈哈的笑起来.宝玉在房里也撑不住笑了.袭人笑道:“真真的二奶奶的这张嘴怕死人!"
【端木持易见解】
“巧”,有这么几个意思:1.心思灵敏,技术高明;2.(手、口)灵巧;3.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4.虚浮不实的(话);5.姓。
宝钗拍马屁,说贾母比凤姐还巧呢。这个巧,按宝钗的意思,自然是“心思灵敏,手段高明”的了。但这话却多有讥讽的意思,有虚浮不实的嫌疑,有投机取巧的讽刺。即便是形容“心灵手巧”,也一般是形同劳动人民,下等出力的人。用来形容像贾母这样尊贵的人,贴切虽然是贴切的,但却是惹贾母讨厌的。
所以,贾母才说:“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而且正话反说“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把宝钗抬举奉承的这么高,实际上是打她的脸。这叫“捧杀”。宝玉本来是想让老祖宗夸奖黛玉的,但老祖宗为何“意出望外”的夸宝钗呢?原因就在宝钗惹火了贾母。宝玉竟然还没有体会出来。宝钗说话还是直了些,宝玉还是单纯了些,终究都还是孩子。
我倒不想计较她们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单想讲讲这话,到底是说好,还是不说的好?
会说话的,说的好的,自然是招人喜欢;但如果是说不好,说了话反惹人讨厌,那倒还不如不说的好。可这些都是从得失利弊的角度来看说话问题的。话本来是心意的表达,说话要考虑利弊得失,喜怒哀乐,话就变了形了。那就只是“曲心”,而不是“直心”了。
再说了,好或者不好,谁说了算呢?你看,现实中,倒不是因为话对不对,是不是真心,凭的是听话人的地位。像贾母这样位高的,你看她说好就是好,她说可嫌就可嫌了,哪有别人辩解置喙的地方?
凤姐嘴虽然厉害,又能怎么样呢?贾母不买她的面子,她也是忍辱继续笑。譬如做汤这事儿,贾母就非说出来,当众打她的脸,逼她买单。她也只好陪笑,还得自己买单。贾母想吃什么,她就“有本事叫凤丫头弄了来咱们吃”。有啥本事?其实还不是地位使然?地位决定了贾母可以逼着凤姐买单。“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若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地位决定了贾母想吃凤姐的肉,她就得把肉拿来。
当然,看起来凤姐拿了钱,但私下里呢?还不是“拿官中的钱做人?”要不然就是拿下面人的钱做人,对不对?她自己也不是不劳而获的,总归不是自己出血出汗得来的。她之所以自己拿钱来请客,是因为面子上总是不好直接反抗的,对不对?
贾母和王熙凤的关系,难道不是皇帝和贾家的关系?难道不是现实中官僚和下属的关系?不是企业里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实际上一切等级制存在的地方,都是这个模式——即要你出血,还侮辱你人格。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罢了。
所以,什么话不话的,什么说不说的,什么对不对的,什么好不好的,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凭什么,他就高人一等,你就矮人一头?凭什么,他高人一等,说啥就对,你低人一等,说啥都错?
都是那该死的等级制度作怪。
他们说的那些话,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没啥道理的。
你信他们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