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噩耗传来:豪捐巨额财富的老人去世,他的真实身份让人吃惊!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今天,对很多人来说,
是一如既往平常的一天,
可就在刚刚,
一位老人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当人们来到他的家里,
看到狭小的两室一厅,
看到老旧的沙发,
用来了几十年的家具,
只会觉得,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贫穷的老人吧。
可了解了他的故事,你会吓一跳,
因为这位中国老人,
他豪捐巨额财富,
真实身份让人感到吃惊......
他,就是何康。
1923年出生的他,
可谓是含着金汤钥。
他的父亲何遂,
是同盟会元老,大革命家,
何遂最大的成就,
是策反“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
使得吴石,
成为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最高情报官,
毛泽东称吴为“密使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
积极拥护国共合作的何遂,
被推举为司法部部长。
在这样的革命家庭出生,
作为何遂第三个儿子,
何康打小听着父亲爱国救国教导长大,
自然而然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有意思的是,何遂是国民党,
可他的四个子女,
却全都信仰了共产主义。
何康年仅16岁就被周恩来“点兵”,
任重庆南开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那个时候,
何康和他的两个哥哥,
在党内是十分活跃出名的“红小鬼”,
他们积极参加抗日募捐活动,
何康的单线领导人是董必武,
兄弟仨还可以直接和叶剑英联络。
何遂一家,最右为何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曾在大学就读农艺专业的何康,
被任命为,
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
直接管辖三个省、
四个行政区的教育、农业。
这一年,
何康只有26岁,
如此年轻就成为副部长,
可却无人不服,
因为他一切都凭实力说话!
而刚当上副部长,
何康就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
作为军需物资的天然橡胶严重匮乏,
新中国迫切需要有人,
在重重封锁中,
找到一条发展橡胶事业的道路。
彼时,摆在何康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是去我国驻印尼大使馆任科技参赞;
二是任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
这两个职位,
都是条件十分优越,
可偏偏,
一心钟情于热带作物的何康,
选择了第三条路:
为新中国橡胶热作事业,
垦荒!
没有橡胶,也就没有轮胎,
汽车跑不了,飞机飞不了,
很多机械的东西都不能运行,
何康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为此,他放弃了优越的职位,
举家南迁到广州,
接着,为更好发展橡胶事业,
何康登上了海南岛,住在海南儋州。
当时的海南,
荒滩一片,杳无人烟,
在这样的地方发展橡胶事业,
任谁都能想到,这注定是一条,
筚路蓝缕的漫漫长途。
国外封锁,台风时袭,
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可也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光中,
何康硬生生为中国橡胶热作,
踏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是他,
一手创建了热作两院: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在海南岛这个宝岛新村,一片荒山野岭上,创建两所学院,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首先得填饱肚子,因为地理特殊,没有依托,各种重要物资,科教仪器设备,以及人们生活所需的粮油、副食品供应,完全靠转运或自己生产,何康和最初的成员们,几乎全靠自力更生创造工作生活条件。
他带着人挖井取水、凿石烧砖瓦、砍木材.......搭建16幢茅草屋当食堂、课堂,两栋砖瓦房当教工宿舍.......
接着搞农副产品供应,
何康干脆组织队伍,自己修建发电厂、水电站,一个小型的自给自足的学院社区,就这样一点点搭建起来。
草房里的课堂
1959年,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正式成立,
何康担任院长,
可人才紧缺,
仅仅有华南农学院派来的7名教师,
专业教材和设备也都没有,
何康当机立断,
改革科研机构,
明确学院以教研为主,
生产为辅,
并不断在北京、上海等地奔波,
到处搜罗人才。
在他的不懈奔波下,
学院终于有所起色,
遂成为面向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唯一培养热带作物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
奠定我国热带作物高教事业的基础。
并于1962年左右,
有了第一批优秀的,
研究橡胶种植的毕业生。
国家副主席王震(时任农垦部部长)1959年2月3日在何康所长陪同下参加两院建院劳动
是他,
描绘了一幅,
海南橡胶事业的恢弘蓝图。
何康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
撰写了
《关于发展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建议》。
被周恩来称为:
“负责橡胶管理经营的人员,
不可不看的橡胶种植报告。”
为动员当地人种植橡胶,
何康派出科技人员,
无偿提供良种橡胶芽条,
帮他们芽接,加强胶园管理,
传授割胶技术和制胶工艺;
何康还在海南岛进行研究试点,
为农民种植橡胶提供各种专业指导。
他还提出响彻大半个世纪的口号:
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
经过23年的艰苦发展,
何康在海南一带,
开拓了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技事业,
天然橡胶种植打破了传统种植禁区,
从此,
中国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他还开创了我国高教事业,
将热作两院,
办成了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学研究,
和高等教育中心。
橡胶,两院,
所有这一切,
无不渗透着何康的智慧和心血。
他后来回忆说: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除中国和越南外,
均无热带作物生产,
而越南主要热带作物种植地区,
又尚未解放。
因此,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都把发展天热橡胶的希望,
寄托在中国华南热带地区。”
寥寥几句,却可以看得出,
当年他不光承担着国内的希冀,
还有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的希望!
1988年,
何康告别自己奋斗了26年的橡胶事业,
肩负起更重的担子:
中国农业部部长。
何康深知,在一个农业大国里,
这份担子有多重,
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一次出访回国后,
他进了部门第一件事就是问,
粮食有什么问题?
何康说:
“粮食少了老百姓就没饭吃,
所以我当农业部长时,
为粮食安全,整夜睡不好觉,
我们是千方百计,
要把粮食这个基础打好。”
如何为中国人创造粮食,
要看袁隆平。
如何保证粮食进到中国人的肚子,
要看何康。
在他担任农业部部长期间,
13亿人的粮食环节,
没出过一次差错。
1993年,
由于对中国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何康获得了,
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
第七届世界粮食奖,
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
30年前的奖金,足足20万美元,
人民币超过百万!
可谓是巨额财富了,
何康一生辛劳,
这笔钱足够他度过富裕晚年,
可他却转手就将这巨额财富,
全都捐给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和农业科研项目。
何康说:
“国家给我的薪金已经很高了,
足够我花的了。
这个世界粮食奖是我代表国家得到的,
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所以这20万美金我要全部捐给国家,
特别是帮助贫困学生,
他们有才,
但是没有条件进入更高领域进行学习,
把这些钱用在他们身上,
可以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能为国家做点事,是我应尽的责任。”
1992年12月11日,中国农业部原部长何康视察。左起:何康、梅同现、余让水、梁荫东
其实,这样慷慨捐赠的家风,
在何家由来已久。
何康的父亲何遂,
曾在新中国成立后,
将自己的近7000件珍藏文物,
全部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家风传递到何康身上,
便是又一段佳话。
在筹备华南两院时,
作为院长的何康,
和工人学生一样喝木薯汤,
从不开小灶。
几十年来,
何康身为大领导,
却一直住在两居室的平房。
家里陈设非常简单,
几幅字画,一室书香,
磨损的书柜、老旧的沙发,
都是跟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了,
舍不得换更舍不得扔。
他可是堂堂农业部部长,
论级别是正省级大领导,
却在这狭小的两室小屋,
“蜗居”了近半个世纪.......
岁月漫长,
何康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是他95岁,
这位曾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在荒烟蔓草的过去,
在黑白与彩色之间,
已经由壮年而苍老,
满头银发,
书写着这位老人风云沧桑的一生。
在谈及过去,
那一段艰难困苦,
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人家禁不住言语间慷慨激昂起来,
是啊,
他全部的青春,
都留给了华南两院,
留给了海南橡胶,
那满腔热血,
最终将白手起家的“草房大学”,
发展成如今的海南大学,
这硕果累累欣欣向荣的模样!
“孩子”长大了,
他却肉眼可见的老去.......
直到今天,
2021年7月4日,
我们惊闻噩耗,
为中国橡胶热作事业,
为中国农业奋斗了一生的何康,
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耕耘热土,豪情万丈。
解困民生之人,
沉于土地之人,
服务于苍生之人,
我们必将世世代代铭记!
今天,
沉痛送别何康老先生,
您的精神和故事,
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流传!